03.02 《滿江紅》到底是不是岳飛寫的?

長天一色23


提起岳飛,很多人會想起兩件事:一件事岳飛精忠報國的一系列事蹟,而另一件事,則是他的《滿江紅》。只是,近些年,關於《滿江紅》到底是不是真正出自岳飛手筆所引發的爭議如今愈演愈烈。

那麼,《滿江紅》到底是不是岳飛寫的?

證偽派

認為《滿江紅》是明朝人偽造的理論,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號稱是岳飛所做的《滿江紅》這首詞直到明朝才出現,此前南宋和元朝並沒有關於《滿江紅》的任何記錄。

第二。岳飛時代南宋的主要外敵是金國。而習慣用“賀蘭山”作為外患代指,是明朝人的習慣。

因此,證偽派認為,《滿江紅》是明朝人偽造,假託岳飛所做的。

不過,關於以上的這些論據,有反對者表示:

一來,現代人所認為明朝之前沒有《滿江紅》的記錄,有可能是有此類記錄的文獻早已不復存在了;

二來,文學上時常有借代手法。比如白居易《長恨歌》裡面用“漢皇重色思傾國”來代指唐玄宗。並且在唐詩裡,以漢代唐是一種習慣。宋人用賀蘭山代指邊患,也可以視為一種修辭。

不過,小編認為,《滿江紅》是否是偽作,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考量:

岳飛其人

作為一個歷史名人,個人認為,每個歷史名人都有三種屬性:

第一種,真實的自己。

第二種,宣傳中的歷史人物。比如在宣傳中,秦始皇為避免天下百姓受割據之苦而統一六國。但是真實的秦始皇在吞併六國的時候未必這樣考慮。

第三者,文藝中的歷史人物。這種屬性和第二種的區別是,第二種往往出現在歷史普及讀物或者歷史教科書中,名義上具備“真實歷史屬性”,而第三種則是杜撰成分佔很大比例。比如歷史小說中的楊家將。

岳飛也不例外。

宣傳中的岳飛是南宋第一忠臣,是南宋能否立足於江南的關鍵人物。但是,岳飛的很多榮譽,很多來自後世統治者的刻意宣傳。也因此,導致岳飛有時候受統治者追捧,但有時候受統治者打壓,甚至在特殊年代,因為岳飛盡力扶植南宋,還導致岳飛的墳墓被刨了。

而真實的岳飛,作為大宋朝的高官,遊刃於南宋軍政領域若干年,其心境,早已經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這種平穩,可以用這句詞來形容: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按:這首詞有確鑿證據出自岳飛手筆)。

而《滿江紅》所表達的心境,更符合一種少年人熱血激憤之餘,所寫出來的詞,和岳飛當時的心境不同。

此外,《滿江紅》這首詞,更像是對岳飛人生的一種總結,具備一種站在後世的角度來評價岳飛的特點,而並非像岳飛的自我總結。

因此綜合來說:個人覺得,《滿江紅》多半不是岳飛所做。


藤樹先生


我認為:《滿江紅》是岳飛所作無疑。理由如下:一、該詞慷慨激昂,符合岳飛生前的軍人風格;

二、該詞根據徐階編"嶽武穆遺文"而問世。徐階是明朝首相,不會將偽作刊入自己編的書集中,否則會影響自己的聲譽。試問:現在有哪一個著名人士,竟會刊發一篇偽託的"馬克思(或列寧)"文章?一旦面世,必然會有無數人來質問:"這文章是馬克思(或列寧)寫的?從未見過呀,你從哪裡得來的?"若拿不出確鑿證據,該文必然要撤下來,若被人證偽,編者身敗名裂,誰敢冒此風險?!

三、有人說:岳飛志在"黃龍府",不在"賀蘭山",所以這詞不真。這思路太狹窄了!怎麼不能站得更高一些來想呢?岳飛認為不但"黃龍府",而且"賀蘭山"也是大宋疆土!一旦他洗雪了"靖康恥",滅掉了金國, 他就要調頭往西去打西夏,踏平賀蘭山缺,從而一統江山!這有什麼說不通的呢?若是諸葛武侯北伐成功,克復了中原,會不會揮師伐吳?問都不用問,這是一定的!

三、岳珂為何沒把此詞收集進"家集"?很好理解:仍以諸葛亮為例:伐魏未成,他會不會宣佈以後要打東吳的?這首詞顯示了岳飛的勃勃雄心,要一掃胡虜,蕩平金、夏,使大宋邊疆直達玉門關!但在當時怎麼能公開說?南宋對付金已感吃力,還能得罪西夏?此詞若風行於世,西夏肯定要抗議,會引起國際糾紛的!即使岳珂要編入,皇帝也不會同意的!但岳家肯定將此詞秘藏,留傳到明朝,不知怎麼到了徐階手裡,徐階經考證屬實,才編進"嶽武穆文集"予以公佈,就是這麼回事!


阿斌270202161


關於岳飛的《滿江紅》一詞,因為膾炙人口一直被人們稱頌,並且被收入古今最有影響力的詩詞佳作之中。但也有人對這首詞的作者提出質疑。本人也高度懷疑這不是岳飛本人所作。理由是:

一、古文獻學家餘嘉錫在《四庫提要辯正》中提出岳飛《滿江紅》真偽後,夏承燾先生也對這首詞作了進一步考證,在《岳飛詞考辨》中斷為偽作。另外,宋代詩詞的名作大都被收集流傳下來,而岳飛這首詞一直未見典籍。這首詞最早見於明代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收入的根據是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趙寬並未說明這首詞的來龍去脈。

二、岳飛的孫子岳珂所編《金倫粹編Ÿ家集》中沒有收錄這首詞。岳珂收錄岳飛的文章多年,從編輯到重刊前後達31年。這首詞若是岳飛本人所作,岳珂無論如何也會錄入的。

三、詞中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與當時歷史情況不符。賀蘭山當時屬西夏國。金國首都在今吉林省農安縣。作者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四、創作手法過於直白,不符宋代文人風格。詩詞創作確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之分,但貴在含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朝天闕”,這類詞句若是初學者尚可寬囿,對於文化造詣較高的岳飛來說,是不應該的。

岳飛20歲時應徵入伍,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23歲重新入伍,這次入伍時擔心母親年邁,岳母為激勵岳飛報效國家,特為刺字壯行。他去世時39歲,征戰15年。“三十功名塵與土”,古人非常重視三十而立的年齡,正是幹事業的年華,況戰爭中的將帥每天的精神狀態都處於緊張或亢奮之中,怎麼能把未來看得如此灰暗,即使看透了朝廷軟弱腐敗,也不會在詞中明顯的表達出來。總之,這首詞是古軍旅詩詞中平凡之作,與岳飛的生平與性格不符。

因此,可以說這首詞非岳飛本人所作。有不正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梅園布衣


引子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愛國詞作。長期以來,人們均認為這首蕩氣迴腸、流傳千古的《滿江紅》詞作者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但是,近現代學者餘嘉錫(已故)卻對此說提出了質疑。餘嘉錫在其著述《四庫提要辨證》中的《嶽武穆遺文》條目下,對《滿江紅》的作者是否真的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提出了幾點疑問。

在明代以前,《滿江紅》從未見諸於宋、元史冊記載

餘嘉錫認為,《滿江紅》最早見於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由內閣首輔、建極殿大學士徐階編纂的《嶽武穆遺文》中。岳飛在公元1141年被冤殺後,此詞從不見正史記載,也從未出現在宋、元人的私家筆記或題詠跋尾中,卻在岳飛死去400多年後,突然出現在明中葉的嘉靖年間,這不能不令人疑竇叢生。

嘉靖權相徐階將《滿江紅》收錄進《嶽武穆遺文》中,根據是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碑記,但趙寬對這首宋詞的出處卻沒有提及,這樣一來,《滿江紅》就來歷不明 、作者存疑了。再說,岳飛倖存的兒子嶽霖和孫子岳珂,曾經不遺餘力的收集武穆遺稿,但在父子倆合編的《嶽王家集》以及岳珂單獨編纂的《金佗粹編》中,卻都沒有收錄這首彌足珍貴的《滿江紅》,數十年後重新修撰刊印此二書時, 仍然沒有錄入該詞,嶽武穆這麼重要的一首遺作卻被其嫡親子孫遺漏,豈不怪哉?因此,餘嘉錫經仔細考證後認為《滿江紅》的作者很可能不是大名鼎鼎的岳飛,而是明人偽託。

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只想率軍直搗黃龍府(吉林農安),卻從未踏足賀蘭山

有學者贊同餘嘉錫的看法。依據是:詞中“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句很值得推敲與玩味 ——賀蘭山位於河套平原以西,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內蒙交界處,在南宋時屬於西夏,並非金國統治區。岳飛伐金的終極目標是“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黃龍府在今天的吉林農安,這首詞若真是岳飛所作,豈不是南轅北轍、方向差別也太大了吧!

《滿江紅》與嶽武穆遺著詞風明顯不同,疑似明人假託岳飛之偽作

據《明史》記載,在明代,漠北蒙古的韃靼部騎兵經常取道賀蘭山攻擊大明的甘州、涼州等地,明弘治十一年(1498),明將王越曾率軍在賀蘭山一帶與韃靼軍鏖戰,並取得大勝,因此,“踏破賀蘭山缺”或許是明代中期的一句抗蒙口號,抑或作者是一位抗擊韃靼入侵的明朝將軍,因此它絕不可能出現在南宋時期。 綜上所述,《滿江紅》這首詞應該創作於明中葉,作者是明人,因為它所表達的是當時的時代意識與山川地理、軍事鬥爭形勢。

《滿江紅》是一首慷慨激昂、沉鬱悲壯的英雄詞,而已被驗證屬實的岳飛另一首詞《小重山》卻低徊婉轉、惆悵莫名,兩首詞的詞風、格調完全不同,一豪放,一婉約,明顯出於不同人之手。附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首詞的風格和《滿江紅》大相徑庭,可見彼時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岳飛心緒非常晦暗鬱悶,也有對投降派猖獗的無比憤懣之情,卻無“壯懷激烈”的豪氣,不像出自同一位作者的筆端,因而大可以懷疑《滿江紅》為明人假託岳飛的偽作。

《滿江紅》一詞作者是否真的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論者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至今仍無法蓋棺定論。但即使是質疑《滿江紅》 乃後人假託岳飛作偽,也無法否認這首詞的歷史價值與巨大影響力,這首詞即便不是岳飛所作,它所表達出來的精、氣、神,也仍然值得流傳後世,並彪炳青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有人質疑《滿江紅》是否真出自岳飛元帥之手,其理由是這個作品在明代才現世。個人認為這種質疑的理由並不充分:

1,嶽元帥的擁躉極多,他的文字被私人收藏而不傳世的可能性比較大,到明朝才現世,也是有可能的。

2,嶽元帥本身文彩出眾,加上是上陣殺敵的軍人,身上的豪氣和戾氣都很重,與《滿江紅》所顯現出來的氣質相同,所以《滿江紅》是嶽元帥本人所作的可能性極大。因為絕世之作必須要與作者個人特質相結合,不是說某文人文彩出眾就可以創作得出來的,例如曹公孟德之《觀滄海》,毛澤東主席的《泌園春.雪》,先不論文彩如何,單憑那份氣度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3,嶽元帥生於中原的湯陰(今天河南省境內),因戰亂而流落至江東。加上少年喪父,成長中遭遇的困境較多。國破家亡,歷經苦難,所以心中的傷痛很多,因此恨意較大。而《滿江紅》也的確顯示了憤怒和恨,這與嶽元帥的經歷是相吻合的。

4,有人認為《滿江紅》中提到了賀蘭山和匈奴,而這與嶽元帥抗金的時局,並不相符。但是文學作品中這類比喻、借喻是很多的。因為古體的詩丶詞受平仄和韻腳的限制較多,所以創作者常用借喻表達情感,維繫詩詞的韻律。

5,如果質疑《滿江紅》是否為嶽元帥親作,那也沒有什麼過硬的證據,證明《滿江紅》不是嶽元帥所作。


鬼影147951010


《滿江紅·怒髮衝冠》這首詞,就是岳飛的本命詞。我們就願意相信他是岳飛寫的。

但從客觀歷史的角度出發,滿江紅的歸屬問題,也的確成謎。

首先是岳飛有個孫子,岳珂,他生前整理過好多岳飛的東西,但是就是沒有滿江紅。從發現的碑帖上看,在弘治十五年(1502)趙寬所書《滿江紅》詞碑之前,從未見到過此詞在世間的流行。所以這首詞到底是不是岳飛寫的,其實是存疑的。

有學者認為,滿江紅的作者可能是喜歡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因為謙兒大爺的《石灰吟》這首詩的調調,和《滿江紅》特別接近。而且也沒別的詩人特別喜歡用“等閒”這個詞。烈火焚燒若等閒;莫等閒,白了少年頭……你看,是不是特別像?

當然,有關《滿江紅》這首詞的歸屬,另一個證據則是岳飛的《小重山》。從這首詞裡不難看到,岳飛其實平時是不怎麼喜歡寫詞的,閒下來的時候,風格婉約,也《滿江紅》的畫風也完全不搭。

但不論如何,就好像有些歌就應該給有些歌手,有些詞就註定是岳飛的本命詞。我們就是希望這首詞甚至是岳飛的軍歌。

那就是義氣之爭了。但在一般看來,這首詞就是岳飛的。相信就算原作者真的是于謙,也會把它送給岳飛吧!


酒騎風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值得懷疑的地方在第二段: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岳飛為什麼要踏破賀蘭山缺?給宋朝帶來靖康恥的是金朝人,賀蘭山在西北,要報仇也是要找東北去報仇。有人認為,詞中所提的賀蘭山不是寧夏境內的賀蘭山,而是河北省磁縣境內的賀蘭山。

鬧了半天,岳飛要收復的竟然是河北省磁縣境內的賀蘭山?岳飛就這點志向?岳飛是要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的。黃龍在金朝的老巢吉林農安,這才是岳飛的志向。



又有人說,賀蘭山是寧夏的賀蘭山,但是在詞中是泛指。岳飛為什麼要泛指?說“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泛指了嗎?“靖康恥,猶未雪”說的清清楚楚,不避諱,為何後面要拿賀蘭山避諱?

要不是岳飛的這首詞最早出現於明朝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此時距離岳飛被殺已300多年。這首詞在宋代、元代的確沒有可考的文獻記載。 用腦子想想,這麼美的一首詞,從產生到被後人發現,既然隔了300多年。



筆者認為: 這首詞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人所作。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時,不幸在河北懷來被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俘虜,和322年前北宋靖康之變非常相似。

因為作者是明朝當朝人,他在詞中不好說“土木恥、猶未雪”,要避諱,所以作者假借北宋的“靖康恥”來說事,這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開篇“漢皇重色思傾國”是一樣的,明明是唐皇,說成漢皇,主要是避免麻煩。



在明朝永樂年間,賀蘭山東邊的河套已被蒙古人實際佔領,而賀蘭山邊上的寧夏鎮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是明朝和蒙古軍隊交鋒的重要據點,所以,作者才要跑到賀蘭山去雪“靖康恥”,去收復賀蘭山腳下的河套地區,以報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虜之仇,然後朝天闕。 河套問題一直困擾明朝。



我認為詞肯定是明朝英宗時期的人在土木堡之變後所寫,假借岳飛的名義,說的事其實是土木堡之後的事。詞最早發現也是在明英宗復辟後的第二年(1458年),這樣一來,所有解釋就都合理了。

我們肯定,岳飛作為偉大的愛國將領,他或許寫過滿江紅,但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或許沒寫過,但岳飛有過這首詞中描述的想法,但是這首《滿江紅·怒髮衝冠》真不是岳飛寫的。


坐看東南了


現在既沒有證據證明《滿江紅》就是岳飛寫的,也沒證據證明就一定不是岳飛寫的。

這話讀起來挺繞口的,反正就是一句話: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因為兩方都有道理,也都沒有決定性的證據。

最早質疑《滿江紅》的作者不是岳飛的人,是著名的目錄學家餘嘉錫先生。

餘先生在《四庫提要辯證》中提出懷疑,認為這首詞很有可能是明人託偽岳飛之名所作。隨後還有詞學大家夏承燾先生支持此觀點。他們主要懷疑的理由有二:

1、宋代典籍中並沒有見到這首詞,特別是岳飛的兒子嶽霖、孫子岳珂曾搜訪岳飛的詩文,並且輯成《鄂王家集》,其中沒有這首著名的詞,顯然不合常理。

2、詞的內容也不符合岳飛的經歷。其中有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和金朝作戰的地點不在賀蘭山(河套以西),而在黃龍府。這描述的其實是明朝抗擊韃靼入侵時候的場景。

堅持《滿江紅》是岳飛所寫的人,主要有歷史學家鄧廣銘、王曾瑜等人。

他們認為餘、夏等人的理由不充分,譬如沒有出現在宋代典籍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更不能簡單地將賀蘭山理解為具體的地方,而是一種比喻上的虛指、泛稱。

他們還結合歷史史實,認為《滿江紅》描述的恰恰是岳飛當時的心境和真實感受,故而應系岳飛所寫。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定論。


HuiNanHistory


《滿江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詞。它所表現出的憂國憂民昂揚激憤的情感,情不自禁讓我們產生共鳴。

但它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仍有爭論。

持《滿江紅》不是岳飛所作的主要觀點:

1經過宋元這麼長時間都沒有發現岳飛有這首詞,為什麼到明代後期才第一次發現?而且岳飛之孫岳珂的作品裡也沒有收入;

2詞中有一句“踏破賀蘭山缺”,但是賀蘭山在西部 ,而岳飛當年出兵的方向卻是北方。

3還有詞中出現“靖康恥”三字。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忌諱,在當時是不允許出現“恥”字的,最多說“變”“事件”等。

贊同著則認為《滿江紅》不是明代後期才第一次被發現,早在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就在岳飛老家湯陰發現一塊《滿江紅》詞碑。

岳珂也不可能收集到岳飛的全部詩詞。至於賀蘭山也可以泛指中國的北方地區。

我們只能期待新的證據出現,但這是學者們的事,我們寧願相信《滿江紅》就是岳飛寫的。


未鳴讀史


《滿江紅·怒髮衝冠》一詞,影響十分深遠。它以慷慨激昂、粗獷悲壯的藝術感染力,數百年來,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在民族存亡時刻拋頭顱灑熱血,在祖國危急時刻甘願以身許國,殺身成仁。

從這個意義上說,《滿江紅》無疑是我國愛國詩篇中的最強音。

(岳飛畫像)

一直以來,這首詞的作者,都公認為是岳飛。不過,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關於這首詞的作者,就出現了一些爭議,認為《滿江後》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觀點甚囂塵上。

那麼,《滿江紅》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岳飛呢?

認為這首詞的作者不是岳飛的人,主要持以下觀點。

其一,岳珂編撰的《金佗粹編》中並沒有收錄這首《滿江紅》。

岳珂是岳飛之孫,三子嶽霖之子,他將岳飛一生的詩詞編輯成冊,形成了《金佗粹編》。但從1203年始,到1234年再刊此書,中間歷經了30多年,都未曾收錄《滿江紅》一詞。

而《滿江紅》最早始見於1536年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他是根據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兩朝中,根本不見對這首詞的記載,它只是出現在明中葉以後。

其二,詩詞中出現的地名和岳飛抗金路線不符。

《滿江紅》中有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其中的“賀蘭山”在南宋時期屬於西夏的領土,在現今的內蒙古河套之西,根本不是當時岳飛抗擊金人時的戰鬥地點。而西夏在當時也並未與宋朝發生戰爭。

岳飛伐金的最終目的是“直搗黃龍”。而“黃龍”則屬於現在的吉林省境內,兩地相隔數千裡之遙,並且方向和“賀蘭山”完全相反。

作為一代名將,在寫詩作詞時,不會犯此常識性的錯誤,“不應方向乖背如此”。

(岳飛伐金)

其三,《滿江紅》的風格和岳飛詩詞的一貫風格不符。

岳飛曾作過一首《小重山》,其風格婉轉低沉,舒緩惆悵,娓娓道來。但《滿江紅》卻激越慷慨,雄渾豪放,一瀉千里。兩首詩詞的風格相差太遠,不符合岳飛一貫的風格。因此不可能是岳飛所作,很可能是後人假借岳飛之名寫成的。

其四,《滿江紅》有可能出自王越及其同僚之手。

王越是明朝中期的名將和詩人,曾三次出塞,收復河套地區。他不但能“身率三軍,決勝千里”,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長於詩賦,有很多首傳世之作。更為巧合的是,王越確實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取得過重大勝利。

不過對於這些說法,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

首先,岳飛的後人為什麼沒有收錄《滿江紅》?

眾所周知,岳飛在1142年遇害時,不但家破人亡,父子被殺,而且還被抄家查封。在這種情況下,岳飛的詩作是很難被其後人保存的。更何況,岳飛冤死後,秦檜還把持朝政多年,他怎麼會讓岳飛如此充滿正能量的詩詞傳世呢?

直到20年之後,岳飛才被平反昭雪,又過了若干年後,嶽霖父子才開始收集岳飛的存世詩詞。在平反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岳飛一直是秦檜等權臣眼中的“謀逆”之人,他的詩作定會被封禁。與其相關的詩詞就此散失,是很有可能的。岳珂的《金佗粹編》沒有出現這首《滿江紅》,也是有可能的。

(秦檜畫像)

其次,為何《滿江紅》的風格和岳飛迥異。

岳飛是一位喋血沙場的將軍,並非是專門寫詩作詞的文人,其風格並未形成。況且詩人寫詩時,和當時當地的境況有很大的關係。即便青史留名的詩詞大家,其風格也並非一成不變。就像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的筆端,依然可以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這兩種風格迥異的佳句。

而這首《滿江紅》正是岳飛決心抵禦外辱,收復大宋山河的內心真實寫照,也正好符合他熱血滿腔,鐵骨錚錚戎馬一生的形象。

其三,關於“賀蘭山”的地名問題。

雖然金人的老巢在東北,而賀蘭山則地處西北,但並不妨礙岳飛用“踏破賀蘭山缺”的壯志豪情,來抒發自己內心痛殲胡虜的雄心壯志。

由此可知,賀蘭山在詞中並非地名的實指,而是一種泛說。就像詞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樣,都是泛指外族入侵,而不是專門針對金人。比如陸游曾經寫過“尚思為國戍輪臺”一樣,“輪臺”泛指國家的邊境,並非實指新疆的輪臺縣。總之,這些都是文學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比喻手法。

其四,這首詞是王越所寫嗎?

有些學者認為,王越其人確實有一些軍功,其文采也不錯,但史書對其的評價並不高。“越在時,人多咎其貪功。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而且他“既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這樣的胸襟和為人,怎會寫出如此大氣磅礴,壯懷激越的詩作呢?

所以,這些學者普遍認為,《滿江紅》確為岳飛所作,不管是詞中所體現的身份、志向和胸襟,都和岳飛完全一致。

當然了,關於《滿江紅》是不是岳飛所做的爭論還在繼續。希望將來能夠找到更有說服力的例證

(參考資料:《宋史》《金佗粹編》《嶽武穆遺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