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岳飛《滿江紅》詞能孤篇壓兩宋?

明湖文學


唐詩宋詞中,各有一篇被譽為“孤篇橫絕,蓋壓當代”的大作,一首是張若虛的唐詩《春江花月夜》,另外一首就是岳飛的《滿江紅》。

我們先一起欣賞一下岳飛的這首代表作: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詩詞雖然傳世極少,但這首滿江紅穿雲裂石,英勇悲壯,深受後世推崇。

周汝昌先生點評該詞:“筆力之沉雄,脈絡之條暢,情致之深婉,皆不同於凡響。倚聲而歌之,亦振興中華之必修音樂文學課也。”

這首詞直抒胸臆,一氣呵成,真實充分地再現了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

通讀《滿江紅》,我們不難體會岳飛收復山河,報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整首詞幾乎都是圍繞這兩個主題來寫的。作者“怒髮衝冠、仰天長嘯”是志不獲展的宣洩,“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時不我待的焦慮。

岳飛一生的心願是什麼?

下闋開篇明言:雪靖康之恥,滅臣子之恨,馳騁疆場,殺敵立功,收拾舊山河。

每個人都有理想,人生因有理想而變得有意義。理想固然有高下甚至對錯之分,但岳飛的理想是為國為民,無論什麼時代都應該被大眾認可。

我們承認岳飛有歷史侷限性,但我們絕不認為他的理想是錯誤的,或者說是逆時代而動的,就像我們不能因為諸葛亮北伐中原沒有成功,而將諸葛亮也認為是悖逆歷史進程一樣。

現在有一種論調,認為岳飛抗金不是民族英雄,他的政治不正確。


這種說法真的可笑之極。

有些現代人往往自作聰明,跳出歷史看歷史,他們把忠於朝廷視為愚忠,把抵抗少數民族政權說成阻礙國家統一,將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說成岳飛是個冷血殺人狂,說岳飛不應當被稱為民族英雄,因為現在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滿漢歷來一家親,種種謬論令人無語。

我們品讀岳飛的詞,不難洞察他悲天憫人、苦楚孤寂的心靈。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飛心中一直有一個清河洛的理想。


但是他決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窮兵黷武來為了他的功名。

他同樣有感於戰爭中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殘酷現實,有感於狼煙四起生靈塗炭的悲涼人間,所以他懷著對入侵者刻骨的仇恨,希望“請纓提旅,一鞭直渡”,喚回海晏河清的時代。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不過是他面對山河破碎、家園荒蕪之慘狀時的激憤之語,絕非嗜殺者的好勇鬥狠。

在古代將軍中,岳飛的文學水平是極為出類拔萃的。

他除了金戈鐵馬之外,也有反映內心世界的作品。

我們再來看一下他的另一首詞作: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岳飛對理想的執著有著驚人的穿透力,他不僅僅只有“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抗金大業自始至終都受到外部的阻擾,他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理想總是被趙構為首的投降派所破壞,而且皇帝對他一直心懷疑忌,所以岳飛才會在詞裡提到“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岳飛是一個執著的人,他的堅持被有些人認為不識時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但這種精神從精衛填海開始就被注入中華民族的心裡,感召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了心中的理想而拼搏奮鬥。

岳飛和諸葛亮有一些相通的地方,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都是執著北伐,執著於理想的典型人物。

人們感慨諸葛亮的秋風五丈原的結局,可正是因為壯志未酬,因為理想幻滅,才更令人感嘆。


岳飛被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但我們從他激昂慷慨的詩詞中,可以理解那顆孤寂心,體會詩人在面對殘酷現實時產生的巨大焦慮。

我們解讀古人,一定要將他的作品和他時代相結合。也許岳飛的《滿江紅》不是最美的,不一定是完全符合詩詞的格律,但這首詞是站在國家和民族高度的一聲吶喊,是一顆為天下百姓福祉憂慮的心靈。

它直白,它真實,它慷慨激昂,它憂國憂民。

它早已超出了文學的範疇,它是一個時代最強有力的音符。

所以岳飛的《滿江紅》孤篇蓋宋詞,完全沒有問題。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孤篇壓兩宋?這首假託岳飛的《滿江紅》在宋詞裡連三流都算不上。但因偽託岳飛,加上大多數人對於詩詞好壞認知之淺薄,使得這首《滿江紅》被一吹再吹。


《滿江紅》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首先,我們從詞作水平來看。

詩詞如文章,無非是真以動人。那這個“真”便是情緒,而情緒所發生,必然有所憑藉,或感物,或感人。而此手《滿江紅》首兩韻便來的無端:怒髮衝冠、仰天長嘯,皆是齜目欲裂之激烈情緒,此情緒何起?是感於景、感於人?皆無有提;

其次,後接兩韻也是言辭反覆:第三韻也僅作“憤青文人”語而已。“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句什麼意思?“塵與土”謂之一文不值;“雲和月”謂之轉戰金戈亦披星戴月。此句大意無非是多年輾轉征戰,換過的是功名過眼煙雲,即言之失望、茫然。但緊隨其後卻寫作“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既是“功勳不得善好”之絕望,如何又教人“莫等閒”?岳飛雖是武將,但詞學水平不可小覷,此般前後衝突的作法,不但矯揉造作,亦水平極差,當不得嶽武穆之手。



事實上,真切膚入骨之情感,是不欲與人言、不想與人言的,蓋因悲感如刀,再作成文字,無非是再體會一遍割肉刮骨之痛苦。此種煎熬之下,如何會想著如何“故作姿態”寫個如何“破賀蘭山缺”、“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般筆法,看似氣魄絕大,不過是作與人看的。如岳飛之心胸,在眼的是山河破碎、是百姓流離,而這些東西在此篇之內無一筆提及。全然只在“我要如何如何”,何不似“我宣誓云云”?!


就這種詞作,能孤篇壓兩宋?我們拿另一首確定是岳飛所作的《滿江紅》對比一番,便一目瞭然:

 《滿江紅丨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同樣北往中原,此篇便沉厚雄渾,壯懷悲憫之情,幾透紙背,與《滿江紅丨怒髮衝冠》簡直天壤之別。


其次,從寫作背景來看,世傳《滿江紅丨怒髮衝冠》為入獄前不久所作,當時岳飛因詔回京,已是感概“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之悲絕,怎麼還可以意氣風發的寫作“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就《滿江紅丨怒髮衝冠》的這種表述方式,完全是一派不得抱負、書生意氣的明文人筆法,卻因託偽於岳飛,竟被千古傳唱,可悲至極。


以上。



無聊到巔峰



因為這個是你說的。

別說你可以說《滿江紅》孤篇壓兩宋。

你就是做個打油詩,宣稱是古往今來第一詩,別人也不能說什麼,頂多樂呵呵。


還孤篇壓兩宋?

你怕是失了智。


《滿江紅》從氣魄上來說,是很宏大,不失為佳作;

但是從文學性來說,談不上。

類似於《大風歌》《沁園春.雪》,都屬於氣魄很大,大開大合,給人一種心潮澎湃的感覺,

但是從文學上來說,這些都算不上什麼頂尖大作。



以我來看,《滿江紅》還不如《小重山》。

《小重山》才是那種有血有肉,真正的文學意義上的”詞“,其中流露出的感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詞的靈魂。

但是很奇怪,岳飛的這首《小重山》,似乎知道的人很少。

其實看明白了《小重山》,才真正的懂得岳飛。


很多人看我的文字,總覺得我想為秦檜平凡,在針對岳飛。

其實不是。

我對岳飛一樣是極其佩服和尊重的。

反倒是那些每天高喊岳飛這個英雄那個英雄的,彷彿自己是嶽武穆再世的那些人,

你們懂岳飛麼?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你以為岳飛是說給誰聽的?


張子曰


《滿江紅.怒髮衝冠》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 ,

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

朝天闕。

此詩是一首慷慨激昂且富有強烈愛國情感的名篇。表現了作者想要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

岳飛在15年的戎馬生涯中指揮了126次戰役,從未失敗,堪稱常勝將軍。他的精忠報國的愛國思想、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氣,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陳年往事1222


我一看岳飛的戰功履歷,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體。正所謂大英雄一出世,立馬讓人眼前陡然一驚,那種扭轉乾坤的氣勢讓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整個形勢立馬出現改觀,別人辦不到的事情,實現不了的願望,在他手裡都一一變成了現實,這種傳奇式的經歷,這種鐵血硬漢的形象,不能不讓人愛不釋手。

想當初,靖康之變後,新繼位的宋高宗一路北竄,叫人攆著屁股後面打,一度跑到了海上,要不是那時候沒有發現澳洲,估計都能給你跑到澳洲去。後來金人北歸,宋高宗這才在南方站穩腳跟,建州置府,準備收復失地,其實以他的能力與抱負,能撿個漏,拾個皇帝都不錯了,誰還在乎統治的地方大了還是小了,所以北伐的成果就是聲勢大,成果小!直到岳飛冒出頭來,他的軍事才華與作戰本領隨著他在軍中職務的火箭式竄而迅速展現出來,岳飛治軍嚴明,作戰勇敢,行軍作戰很有章法,最主要的,他有為國的一腔熱血。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耀眼的戰功必定會招人忌恨,一心公事,又不免直言傷人,大將軍有大將軍的難處,退而求其次,對岳飛這種人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岳飛憑藉自己神奇的才能,連大宋的老巢河南府都收復了,晚上坐一塊和部下喝酒的時候,岳飛暢然允諾,要與諸君直搗黃龍,然後再痛飲爾!

只可惜他一直以為自己會成一個傳奇,他只猜對了開頭,卻沒有猜對結尾。

岳飛的文學才華當然勿庸置疑,一首《滿江紅》真可以稱得上是震爍古今。不像關二爺,就會拿著本《春秋》罷架勢,也不像戚繼光,雖然長寫詩,但真寫得跟口水似的,像那句最有名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不客氣地講,寫那是個錘子!





騎驢去高考


岳飛的《滿江紅》孤篇壓兩宋的結論應該是過了。

就《滿江紅》詩詞本身,應該是上乘之作,無論是立意還是氣勢都很大氣,但詩歌不僅僅只是“大氣磅礴”和“激情澎湃”是上乘之作。縱觀兩宋,特別是北宋,在詩詞方面文學成就至少和《滿江紅》比肩的還有很多。

《滿江紅》之所以被推崇備至,不是他的文學成就,而是“情懷”。

岳飛《滿江紅》裡深深地“愛國情懷”的確是整個兩宋都不曾有過的。而這種“情懷”在我們現代人來看就尤為珍貴。

在整個封建王朝,愛國和忠君是分不開的,我們經常討論岳飛的功過是非,實際上,岳飛的偉大與可貴,是他“純粹的愛國”,在他的眼裡,國家完整是至高無上的,“待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就是岳飛的理想,和君王無關,與社稷休慼。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但精忠報國而已,個人名利視同塵埃。這是很多“文豪”和“詩聖”都達不到的境界。

於是,《滿江紅》就是兩宋“愛國情懷”的巔峰之作,在這個意義上,“孤篇壓兩宋”名副其實。


步武堂


岳飛是宋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傑出將領,“中興四將”之一。他的赫赫戰功和最後悲慘的遭遇,使他在當時就得到人們的頌揚和緬懷。南宋以降,岳飛的事蹟更是通過民間藝人的傳唱而家喻戶曉,岳飛本人也被神化。平恕、陳崇本二人在刪削《三朝北盟會編》一書時,對岳飛屢屢迴護,顯示出極大的尊崇。

初,建康軍潰於蔣山也,統制劉經、扈成、岳飛皆入茅山。經屯上觀,成屯中觀,飛屯下觀,皆從(刪此二字)兵(下添者字)虜掠為資(刪此二字)。【許刻本】

【四庫本】基本未刪改,僅第一句為“初,軍潰於建康蔣山也”,當是依據的底本不同所致。

這段文字,記述宋朝軍隊在一次潰敗後,軍官縱容士兵劫掠百姓的事情。因為涉及到岳飛,平、 李二人遂將“皆從(作者按:從通縱)兵虜掠為資”刪改為“兵者虜掠”,造成士兵的虜掠百姓、軍紀敗壞與將官無關的假象。

悆駭嘆且親書保明 (刪此二字),贊其威望神勇,謝於岳飛,飛不悅而(刪此四字下添牛皋願)移其功以畀慶,皋亦(刪此二字)無慊色,淮西人以為恨(刪此六字)。【許刻本】

【四庫本】未刪改。

金人與劉豫的軍隊進逼廬州,淮西安撫使仇悆向岳飛求救,岳飛派麾下將領牛皋、徐慶等率小隊騎兵助陣,取得勝利。仇悆為牛皋向岳飛請功,不料岳飛卻忌恨牛皋的神勇與功勞,於是他把牛皋的功勞記在自己的親信徐慶身上。經過刪削,這件對岳飛來說並不光彩的事情,卻變成牛皋自願將功勞讓給徐慶,還是在迴護岳飛。

岳飛在郾城,眾請(刪此二字改作一日奉詔十二道令)回軍,飛亦以(刪此二字)不可留,乃傳令回軍,而軍士應時皆南向,旗靡轍亂不整,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刪傳令至此二十九字改作嘆)曰:豈非天乎!”【許刻本】

【四庫本】未刪改。

這段記載如果屬實,岳飛的英武形象自然要打些折扣了。於是平、陳二人刪掉士兵倉皇回師的情節描寫,並且用“一曰奉詔十二道令”的言辭為岳飛從郾城班師做解釋。

張憲以前軍統制為提舉一行事務,得飛之子云書,遂欲劫諸軍為亂,且曰,率諸軍徑赴行在乞嶽少保復統軍。或曰不若渡江往京西,朝廷必遣嶽少保來撫諭,得少保復統軍則無事矣。漸洩露,百姓皆晝夜不安,官司亦無所措置,惟憂懼而已。都統制王貴赴鎮江府請樞密行府稟議,方回到鄂州,前軍副統制王俊以其事告之,貴大驚。諸統制入謁,貴遂執憲送於樞密行府。是時張俊以樞密使視師,在鎮江、建康也。俊令就行府取勘,王應求請樞密院職級,嚴師孟令使劉興仁推勘,師孟、興仁以樞密院吏無推勘法,恐壞亂祖宗之制,力辭,俊從之。遂命應求推勘,獄成,送大理寺。俊,小名喜兒,濟南府人,範瓊領兵在京東,俊為劊子(刪張憲至此二百四十四字)。【許刻本】

【四庫本】未刪改。

王貴解押(改作誣執)張憲至樞密行府,張俊送憲於行在,遂下大理寺(刪此五字)。【許刻本】

【四庫本】未刪改。

記述岳飛的部將張憲謀亂的文字被全部刪掉,而且平、陳二人還解釋這次刪削的原因說:“編中於武穆磊磊事蹟多屬漏略。張憲得書謀亂之事,正所謂‘莫須有’之獄,此竟作實事入錄,後幅並錄獄吏揶揄之語,若欲以蔽罪武穆者,殊不解其何意也。是真穢史,不堪入目,愚意刪之為便。”所以他們徑直將王貴“解押”張憲改為王貴“誣執”張憲,甚至在原文後大段錄入《錢塘遺事》中所載秦檜遭到果報、“東窗事發”的記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平、 陳二人對岳飛表達尊重的態度非常鮮明。

至於《滿江紅》這首詩,則是明朝徐階編撰整理後才有的。而且詞中所說的的賀蘭山那是寧夏那地方,岳飛一直沒在那作戰過,其實是寫成化朝王越的,和韃靼在這裡戰鬥,多次擊退外虜。


徵角悠悠飲箜篌



嶽武穆的《滿江紅》誰都熟悉,幾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一篇充滿了慷慨激昂愛國主義情懷的熱血辭章。

若論這篇詞作的情懷和擔當,那我認可這個孤篇壓兩宋的主張,說其雄峙千古也不為過。

嶽武穆雖然一介赳赳武夫,平日裡只是演兵操練徵殺戰伐,但其文采卻別有一番慷慨,有著和那些爍爍其名的文學大家不一樣的襟懷,那種胸懷天下直搗黃龍的氣概更是任意一個文學士家比擬不了的。

我本人尤其欣賞嶽王爺的書法傑作,那幅充滿了正氣與筋骨的《出師表》,讓我看到了天地間盈蕩的凜然正氣,風檣陣馬的氣勢一如戰無不勝的岳家軍。難怪金人也不得不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這篇詞作雖然出世較晚,也存在後人摹寫的嫌疑,但字裡行間那種恢宏的氣度和奪人的魂魄卻不是一般人能仿摹上來的,更不是一個普通詞作者所具有的。

我倒是寧可信其有,這就是嶽王爺的磅礴大作。

而所謂的壓兩宋,要是從文學的意境和才華去論證,倒未必佔優。因為嶽鵬舉的面前有好幾座令人仰望卻無可逾越的高山,比如蘇子瞻,比如歐陽修,比如王安石,比如范仲淹。

這種所謂的壓,其實只是氣勢上的雄強和霸氣,也是作者肝膽與魂魄的揮灑,只是在情志上佔據了先機,卻不是真的文采蓋過了蘇東坡。

這就是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我上初中的時候就學習岳飛的《滿江紅》,全文默寫和背誦都不在話下,而且很多朗誦比賽,我們幾乎都選擇《滿江紅》,因為這首詞很“正派”、“有氣勢”,朗誦它很容易得獎。

而在歷史上,對於這首詞的評價也非常高,“孤篇壓兩宋”,這評價幾乎沒誰了。兩宋時期所有的詩詞都抵不過《滿江紅》這一首,包括蘇軾、韓愈的詩詞,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在宋朝,竟然也抵不過。我想,原因有2個。

第一,真情流露,民族英雄

岳飛是精忠報國的典型,他的一生也踐行了這四個字。率軍北伐、試圖匡扶大宋王朝。從這首詩裡面我們能看到怒髮衝冠、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些話都不是岳飛在花前月下空想出來的,而是岳飛真真正正做出來的。

他確實怒髮衝冠,他確實仰天長嘯,他確實帶領手下兄弟們征戰沙場、希望北伐成功。他真的在30歲的時候就把功名看作塵土,真的率領部隊走了8000里路。所以,滿江紅字字真切,是岳飛的真實寫照。

第二,英雄留千古,岳飛存英名

岳飛一直被我們看作是民族英雄,他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收復河山。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懷著愛國的熱情以及對敵人的憤慨寫下了這首詩,希望能夠收復山河。

如果岳飛能夠完成他的使命,或許這首詞還不會這麼出名。但不幸的是,在39歲正值壯年的時候,岳飛含冤入獄,被人陷害致死。也正是因為這個令人惋惜的結局,再加上這首詞本身就有的真情實感,讓這首詞和岳飛本人千古留名。

一首滿江紅,岳飛悲壯中;千古成絕唱,孤篇壓兩宋。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為什麼說岳飛《滿江紅》詞能孤篇壓兩宋?

01.引人共鳴

這首詞完全是發自岳飛內心深處的吶喊,出於真情流露。

現代人讀這首詞更能引發共鳴,中國近代,經歷了清王朝的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再到北洋軍閥時期和冥國政府時期,中間飽受磨難,屢受外國列強欺壓。

相信每一箇中華民族的兒女,讀這首《滿江紅》的時候,都是懷著‘壯懷激烈’的心情。

02.氣勢磅礴

雖然飽受欺壓,但是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都透露著一種豪情壯志,和要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

這首詞旨在鼓舞人們敢於鬥爭、積極進取,知恥而後勇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浪潮中,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03.讓人惋惜

岳飛在看到抗戰形式一片大好之下,非常高興,決心乘勝追擊、收復中原。可是關鍵時刻,宰相秦檜為了和金人議和,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回朝。

悲憤之下,岳飛感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最終岳飛被已‘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

這樣一個英雄束手末路的結局,結合這首詞,讀起來更讓人扼腕,但也更加能激發人們的鬥爭熱情。

整體上看,這首詞感情激盪,氣勢磅礴,風格豪放,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所以被稱為‘孤片壓兩宋’也是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