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江紅》普通話不押韻,用河南話卻非常押韻?

是誰矇蔽我雙眼


因為《滿江紅》和大部分唐詩宋詞,都是按照古代漢語的“平水韻”押韻,其和現代普通話有不少差別,而在一些韻母上更接近某些地區方言。

我不太懂河南話,我是重慶人。但我也覺察出,一些古代詩文,尤其是宋詞,不少用四川話讀反而顯得比普通話押韻。

這個道理很簡單。中國語言隨著歷史發展,其讀音在不斷變化。秦始皇只統一了字的寫法,不能統一字的讀音,所以各地方言也有差異。

唐詩宋詞和更晚的人寫詩詞,用的比較多的是平水韻,平水韻據稱是根據唐時讀音整理的韻腳。

而現在我們的普通話,應該是在北京、東北話和滿文的基礎上來的,總之它與唐宋時候的官話有很大差異。相反,古代官話的很多韻母元素,卻保留在諸如四川話(尤其是內江自貢等川南話)、河南話、廣東話裡面了。

這裡面,尤其以仄韻中的入聲,在古今的差異更大。普通話中只有陰平(蝦)、陽平(霞)、上聲(打)、去聲(大),已經沒有入聲了。但在廣東話、自貢話中還保留有入聲。重慶話雖然沒有入聲,但去聲字的聲調卻接近陽平,這也算是一個特點。

為何宋詞中比唐詩更明顯?因為唐詩平韻多(雖然也有不少仄韻),尤其七言詩基本平韻為主,而宋詞仄韻多,尤其入聲韻多,就更容易凸顯。比如岳飛這首《滿江紅》就是押的入聲韻。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話題共享)


巴山夜雨涮鍋


這句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雖然對古人發音問題不明白,但是我們姑且來看一下這首詞

岳飛這首《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牌韻是詞林正韻18部仄韻,韻腳:歇、烈、月、切、雪、滅、缺、雪、闕韻母ie、ue,就算用普通話來讀也是押韻的。

除了岳飛填詞這樣用韻,全國各地填也用這些韻腳。比如李煜的《木蘭花》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笙簫吹斷水雲開,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這首詞用的也是詞林正韻18部仄韻。

除了宋詞喜歡用仄韻,唐詩的絕句也有用仄韻一說,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押的也是仄韻。

李煜是江蘇人,柳宗元是山西人,所以這跟岳飛是河南人所以河南話讀起來押韻是沒關係的,只能說明河南話接近普通話吧。😁@




大家要美麗


我看了有些回答在爭論岳飛是不是河南人,其實這個問題從詩詞的角度來看,很好解釋啊。


滿江紅

《滿江紅》,別名《上江虹》、《念良遊》等,有仄韻、平韻雙格。而仄韻格多押入聲,岳飛這首詞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古今語言不同

如果是有接觸詩詞的人就會知道,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而現代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這就造成了用普通話去讀古詩詞,有時候會出現不押韻的情況,特別是押仄韻的詩詞。

入聲方言

現在用河南話去讀岳飛這首詞,雖然押韻,但不代表這首詞是用河南話寫的。因為如今有不少方言保留了入聲字,比如吳話,陝話,粵語,潮汕話等,用這些帶有入聲的方言去讀古詩詞也會覺得押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賞讀。


詩詞補習班


有人說《滿江紅》用河南話朗誦非常押韻,是因為最著名的《滿江紅》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而剛好岳飛是今河南省湯陰縣人?



這看似荒謬的答案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岳飛的家鄉湯陰縣所講的方言屬於晉語方言區,是中國北方方言中少有的保留入聲聲調的方言,而《滿江紅·怒髮衝冠》押的正好是入聲韻,入聲韻當今在普通話發音裡已不存在了,只存在於吳方言、閩方言、客家話、粵語、潮州話、部分湘語、部分江淮語等南方方言及北方的晉語方言中。



《滿江紅》在《白香詞譜》 、《欽定詞譜》等詞譜中均以柳永的《滿江紅·暮雨初收》詞為正格,有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其詞如下: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這首詞用入聲仄韻,用普通話讀“泊”、“削”、“約”都是平聲,很是彆扭,也不太押韻,但用保留入聲的方言讀來,卻是韻味十足。



再讀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的這首詞一定要用入聲朗誦的,否則是讀不出味道的,入聲發音短促,一發即收,聽來有悲切之感,用普通話讀,平聲的“歇”、“缺”會讓那悲壯的氣勢突然中斷,聽起來很難受,如被人掐住脖子。

方言是很珍貴的文化遺產,會講方言的朋友是很幸福的,尤其在朗誦唐詩宋詞時,幸福感更是滿滿的,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將方言好好傳承下去,讓下一代人也可擁有我們的幸福感。

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詞林正韻檢測滿江紅押韻,詞林正韻是專門的韻書,還能按照河南話排韻?古音和今音不同,普通話讀起來有的地方覺得並不押韻。所以上面一堆人分析了半天都在扯什麼犢子?


鴻漸於陸


關於河南話讀《滿江紅》非常押韻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河南開封、洛陽都曾是宋朝的京城,故而河南話裡可能保留了部分入聲發音。當然,這屬於沒有得到學術論證的事情。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了解一下河南方言的發音。

但客觀來說,現今的河南話,跟古音是有著相當的差距的。顏之推就說過:“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未免乖刺而不入。


《滿江紅》詞牌簡介:

改詞牌為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韻,下片五仄韻,一韻到底。上片五六句、下片七八句通常用對仗。此調通常用入聲韻。

岳飛的這首滿江紅,是他報國心切的慷慨陳詞,詞如下: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所選韻目為入聲字“五物、六月、九屑”,在《詞林正韻》中,“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葉”通用。

如果按普通話的發音來讀這首詩的話,是押韻的。這是因為,在普通話所對應的《中華新韻》裡,除了“歇、缺”之外,其他韻腳如“烈、月、切、雪、滅、血、闕”,都屬於“三皆”韻,同屬仄聲。

當然,如果按照古音來讀,普通話由於沒有入聲字,則是不押韻的,甚至無法準確念出韻腳的發音。入聲是一種比較“短促、急收”的發音。

古人總結了關於平仄四聲的發音口訣:“平生平直可延長,上升抑而後上揚。去聲高降如墜石,入聲短促急收藏。

因為這首詞的韻目,屬入聲字。所以,仍然保留入聲發音的方言,比如粵語、吳語、閩南語等方言,讀起來會更加有氣勢,更符合它詩中的格調和聲韻。


另外,其實岳飛寫了兩首《滿江紅》,另一首滿江紅,岳飛的題記為“登黃鶴樓有感”,詞如下: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手跡拓片)

楚雲卿


這個問題問的好,這就要先介紹下岳飛了,岳飛別名嶽鵬舉、嶽武穆。出生於相州湯陰縣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湯陰縣。



岳飛的代表作《滿江紅》


怒不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揣袱編惶妝耗表同勃括、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本是河南人的岳飛著作的東西肯定是按照自己的話語去表達。

有河南的網友可以讀著試試,很灑脫的。


音悅直通車


滿江紅不是岳飛寫的好不?還爭論岳飛哪裡人什麼口音,簡直滑稽。就算爭論岳飛的口音,也不要想當然的說他是河南人河南口音啊!岳飛是湯陰縣長大,怎麼來的河南口音?當然,按小說他的武舉是在河南蘭考得的,那是因為他的岳父在河南蘭考任職。他的岳父是他師傅周侗的結義兄弟。若是大家讀過《水滸》《說岳全傳》《七俠五義》就知道周侗是誰了。岳飛實際軍功是當士兵在邊庭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岳飛長大從軍時,早已是南宋,大片中原已被金佔領。他的八百兒郎也是江浙人,何來河南口音?再說《滿江紅》壓根不是岳飛做的,是佚名假託嶽武穆之名。若問原因,我是從“三十功名塵與土”判斷出來的。不要去討論古漢語口語音調,就說現在我們當地口音與三十年前都不一樣,因為普通話導致的。何況八百多年前的口音?只有鬼知道!


米源道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告訴你:北宋的都城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

總所周知,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作趙宋,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趙匡胤改國號為宋,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

所以那時候的開封話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話啦。

紹興六年,岳飛出師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作為那時候的普通話,河南開封話,自然寫就的詩篇就是用河南話寫的,所以《滿江紅》用河南話讀起來會非常押韻。


回答完畢,下面給大家看看《滿江紅》的翻譯,看看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

紀念!

我怒髮衝冠登高倚欄杆,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勳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雲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懷禪微刻《滿江紅·怒髮衝冠》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再來收復舊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闕。


問答帝


不是《滿江紅》普通話不押韻,也不是河南話押韻,其實這兩點也沒說錯,那麼問題在哪?還是古文與現代文問題,而河南相對保留古文較多,普通話基本是以北方語音與北方方言為基礎,相對離古文較遠,所以讀起來一個是鏗鏘不夠,一個是節奏不夠,一個是韻腳不夠。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我們發現,按照普通話的讀音,斜字讀音為寫XIE,如果這麼讀,那麼這首詩的韻腳就是不對的,所以應該讀做XIA,A字韻,這樣就形成斜家花韻腳,讓詩在誦讀角度也增加韻律之美。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中有個最大的變化是,普通話裡沒有入聲,我們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古漢語還有入聲,就是聲音短小急促,在南方語音中還多有保留,而北方基本就消失了。

舉一個例子,可能不大確切,但大概意思是,比如我們表示不屑的“切”字,就大體接近入聲,還有就是很多電影裡的名人,比如蔣介石說的“娘希匹”最後匹字就有點入聲意思,急促,點到為止,而普通話語調去聲的“屁”字應該是51調值。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這首有名的江雪,我們發現,絕二聲,滅四聲,雪三聲,這不可能是現代漢語中的好詩,如果現代漢語去讀,也絕對讀不出來味道普通話越標準,越沒味道,因為字正腔圓,調值到位,詩味全無,其實這首詩也是入聲為韻,跟滿江紅很像,大家再讀一下,看看感覺如何?方法是這首詩每行最後一個字,急促的讀,而不是拉長音,看看效果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