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晉國原本有六卿,為何最後是三家分晉?另外三家卿大夫呢?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也即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時期,晉國原本是有六卿,也即晉國的大權被六家卿大夫所把持。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有三家卿大夫被消滅了,所以形成了魏趙韓三家分晉的結局。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家卿大夫是怎麼被消滅的呢?


晉國原本有六卿,為何最後是三家分晉?另外三家卿大夫呢?


首先,晉國六卿,一開始指春秋時期晉國的三軍將佐。公元前633年,晉文公重耳在晉國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把持了晉國大權。而且,相對於齊國、魯國、燕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晉國的宗室力量相對弱小,這導致擔任晉國三軍將佐的卿大夫,得以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乃至於架空了晉國君主。

晉景公十二年(前588年),為獎勵鞌之戰立功將士,晉景公增設三軍,擴為六軍十二卿。晉平公八年(前550年),欒氏之亂,欒氏被滅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時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也即自晉平公在位時,晉國形成了六家卿大夫把持大權的局面。不過,在激烈的較量中,三家卿大夫相繼出局。


晉國原本有六卿,為何最後是三家分晉?另外三家卿大夫呢?


晉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趙鞅(簡子)率領晉國大軍進攻衛國,獲得了500戶人家,一開始,趙簡子將這500戶人家放到了邯鄲,後又欲遷晉陽(今山西太原),治理邯鄲的趙午為搞好同衛國的關係,不願意遷出。趙簡子大怒,就把趙午殺掉了。趙午是中行寅(荀寅)的外甥,中行寅與範吉射有姻親關係,在此背景下,晉國六卿中的中行氏、範氏聯合起來去攻打趙簡子所在的趙氏,趙簡子戰敗,逃到晉陽,並受到包圍。

晉定公為了平息這場內亂,派兵討伐中行氏、範氏。中行氏、範氏被打敗,逃到朝歌(今河南淇縣)。經過這場戰役中,晉國六卿中的中行氏、範氏被基本消滅,所以,晉國六卿自然變成了四卿了。


晉國原本有六卿,為何最後是三家分晉?另外三家卿大夫呢?


在晉國四卿的格局下,智氏所在的智襄子(智瑤、荀瑤)掌握了晉國大權,並且多次率領晉國大軍南征北戰。為了恢復晉國霸業,充實晉國國力,智襄子主動將智氏的一個萬戶城邑獻給晉國君主,並且要求魏氏、趙氏、韓氏也獻城。雖然韓氏和魏氏先後出城池,不過,趙氏所在的趙無恤,卻不願意將辛苦得來的城池獻出來。於是,晉出公命智伯瑤率領魏氏、韓氏兩家共同對趙氏發動戰爭。

趙氏寡不敵眾,軍隊戰敗,退守晉陽。三家圍住晉陽長達兩年,卻仍然不能攻克。而這,就是影響到春秋戰國歷史走向的晉陽之戰。在晉陽之戰中,智氏水攻晉陽,原本可以獲得勝利,但是,在關鍵時刻,魏氏和韓氏突然反水,聯合趙氏攻擊智氏。


晉國原本有六卿,為何最後是三家分晉?另外三家卿大夫呢?


最後,晉陽之戰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對於晉陽之戰,《左傳事緯》明確指出:“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總的來說,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消滅執掌晉國大權的智氏,為最終實現“三家分晉”奠定基礎。也即在晉國四卿中,原本最強大的智氏反而出局了,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智氏沒有出局,而是消滅了魏趙韓三家,那麼,晉國的結局可能就不是三家分晉,而是類似於“田氏代齊”了,也即智氏將取代晉國君主。當然,最終的結果是晉國分成了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並和秦國、燕國、楚國以及田氏代齊後的齊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對此,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