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2019年,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路程,克服經濟發展下行, 820泥石流災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州各族幹部群眾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持續團結奮進,接力拼搏,取得了經濟持續發展,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堅強有力、社會持續和諧穩定的輝煌成就。為了全面展現過去一年我州取得的成就,本臺在州兩會召開前夕推出《走過2019年》專欄,全方面、多角度地報道2019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生態是阿壩最大的資源”,在擁有25個自然保護區、4個森林公園、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和9個風景名勝區的阿壩,無論是花開時節,還是秋冬時分,您都可以感受到生態建設帶來的紅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發展理念已經在阿壩根植於心,踐行於行。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有著“中國西部高原之腎”之稱的若爾蓋大草原,九曲黃河第一灣從這裡流過,這裡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被很多人熟知的“花湖”靜謐地躺在懷中。這樣若詩若畫的美景,源於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夏日的阿壩,風光迤邐。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投射到若爾蓋大草原時,這塊川西北高原的綠洲,正敞開懷抱迎接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今日的熱鬧景象讓我們很難和昨天的漫漫黃沙聯繫到一起。在上世紀70年代,溼地水土流失加劇,流動、半流動沙丘面積逐年擴大。特別是在土地沙化相對嚴重的鄉鎮,高大雄渾的沙丘,終年移動不止,數萬名牧民賴以生存的家園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要想風沙住 ,就得多栽樹”,目睹著曾經美麗的草原逐漸變成沙漠,草原兒女亟不可待。一場與漫漫黃沙爭奪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鬥爭從未停止。


自主治理和專項治理的結合讓8萬多公頃的“黃色”面積逐步減小,而與之相對應的綠色版圖卻在不斷擴大。

綠色發展裝點人民幸福,重建實踐彰顯生態理念。就在今年8月8號,“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18個重大項目主體完工,即將陸續投入使用。這些項目涉及基礎設施、旅遊產業、地災治理等各方面。但在建設過程中無一例外,都把生態保護放在了首位。就在前幾天,記者來到了九綿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之一的平地螺旋隧道施工現場,這裡緊挨勿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隧道在設計時就拋棄了傳統方案,只為減少對保護區的影響。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犧牲生態換髮展的項目不引進,破壞生態求進度的工程不開工,這是九寨溝災後恢復重建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震後,九寨溝縣專門成立了生態文明審查組,組織環保、旅遊、文化、規劃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嚴把生態關。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全球著名景區的災後重建,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鑑的基礎上,九寨溝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修復保護和旅遊業提檔升級齊推進的新路,並獲批成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走過2019》| 守護這山這水 惠及那山那人


不論是草原的從黃到綠,還是九寨的補妝歸來,都是阿壩對“兩山理論”的最好踐行。更勝往昔的風采,綠富同興的協奏,帶來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阿壩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不論是當地的群眾,還是遊玩的客人,都在綠水青山的懷抱中,享受著越來越多的綠色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