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從孟達之死,看蜀漢政權下小人物悲慘與無奈的一生

孟達之死對於整個三國時期來說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他活著的時候佔領著上庸三城(新城),這個三國的邊境區域對魏、蜀、吳的戰略規劃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孟達的死是悲哀的,甚至都難以劃定他最後所歸屬的國家,但是他的悲慘人生也是無奈的,是別無選擇的。

從孟達之死,看蜀漢政權下小人物悲慘與無奈的一生

孟達劇照

奪取上庸三郡,孟達在劉備心中早已沒有了位置

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漢中之戰後,劉備令孟達奪取上庸三郡。當孟達從秭歸向北攻下房陵之後,劉備擔心孟達難以獨自勝任,便派劉封前來統領孟達的軍隊,攻取上庸。當然,劉備擔心戰局,派遣援兵前來也合情合理,但派來的人是劉封。

武藝超群的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在蜀漢的地位自然不言而明,就連當初歷練也是跟隨張飛、趙雲等蜀漢元老級將領。此時派劉封前來,無異於在孟達的座椅上安裝鋼釘,使其坐立不安。漢中之戰後,蜀軍銳氣正盛,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本應手到擒來的上庸三郡之功轉眼便成了劉封的晉級階梯。當然在此後封賞中也確實如此,劉封被封為副軍將軍,預備役中最大的軍事領導,而孟達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

從孟達之死,看蜀漢政權下小人物悲慘與無奈的一生

劉封劇照

當然,自從劉備入川以來,益州派將領獨自掌管軍權的情況確實不多見,孟達就是其中之一。隨著奪取上庸三郡的成功,孟達的軍權基本已被劉封取代。權利的大小在於君主,孟達沒做錯什麼,但在劉備的內心中他已是漸行漸遠。

襄樊之戰中,孟達是否真的做錯了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襄樊之戰無論是劉備授意,還是關羽私自用兵,上庸城肯定時沒有收到任何相關軍令。當關羽圍攻樊城、襄陽,令上庸發兵相助的時候,想的最多的肯定是孟達。一個是假節鉞的前將軍、蜀漢政權奠基人,一個人“皇親國戚”,而孟達從攻取上庸城之時就只能是一個夾著尾巴做人的歸降者。

況且,襄樊之戰成都既未發兵,也沒有與東吳搞好外交關係,此時關羽的北伐沒有任何外援,可謂是孤軍奮戰,失敗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東吳也不會放任關羽北伐成功,從而破壞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上庸發兵與不發兵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劉封或許會加入親情分,孟達的死是早已註定的。

從孟達之死,看蜀漢政權下小人物悲慘與無奈的一生

襄樊之戰

暫且不說上庸三郡剛剛佔領,確實需要軍隊來穩定,僅是擅自用兵北伐一條就足以使孟達獲罪致死。也許孟達是自私的,但他別無選擇。最終放棄東吳而選擇投降曹魏也足以說明孟達的無奈,至少對蜀漢是沒有敵意的。

我想,如若孟達不走,也必定會和劉封一樣的結局。關羽的假節鉞確實有調用上庸軍隊的權限,孟達違抗軍令是在所難免的。此時蜀漢政權政令不集中的弊端便顯而易見了,益州、荊州兩個核心區域,上庸三郡只能是尷尬的存在,無論是誰鎮守上庸三郡,襄樊之戰後的結局都會是一樣,上庸守將都會面臨益州或荊州的問罪。

再次產生歸蜀之心,孟達不願做“叛徒”

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

當諸葛亮掌管蜀漢軍政大權之時,蜀漢的版圖雖然縮小,但中央權利的集中卻是劉備之時無法相比的。夷陵之戰後,人才凋敝的蜀漢需要孟達,更需要上庸三郡。於是,諸葛亮一封書信發給了孟達。

從孟達之死,看蜀漢政權下小人物悲慘與無奈的一生

諸葛亮劇照

此時魏文帝曹丕已死,孟達再次感到缺乏安全感,當收到諸葛亮的書信之後也希望自己能夠回到蜀漢。落葉歸根的同時,也不希望自己終身成為蜀漢的判臣。然而,不計前嫌嘴上可以說到,心裡卻始終難以釋懷。

劉封之死與諸葛亮有莫大關係,孟達似乎太過天真,天真的以為諸葛亮能放棄過去,重新接納自己歸蜀。然而,即便諸葛亮真的釋懷了,劉禪呢?蜀漢其他人的?很顯然,孟達在賭。

當司馬懿兵臨城下,孟達命在旦夕之際,心中所想定是對蜀漢的愧疚。然而,一顆希望贖罪的心,真的得到諸葛亮、蜀漢人民的原諒了嗎?蜀漢又是否真的願意接受孟達再次歸來,重新做一個蜀漢人了呢?

從孟達之死,看蜀漢政權下小人物悲慘與無奈的一生

劉禪與諸葛亮

總結

孟達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一個小人物,一個不足以得到劉備信任的小人物。但他的悲慘一生卻是自己無法掌控的,即便是身為五虎上將的馬超又豈能掌控自己的一生?

從拒絕發兵援助襄樊之戰到背蜀降魏,孟達只是在亂世之中選擇了堅守崗位而已,他沒有錯。他背棄了劉璋,選擇了跟隨劉備,內心絕不會背叛劉備的,只是劉備沒有給他一個效忠的機會而已。

蜀漢政令不一,益州有劉備、諸葛亮,荊州有假節鉞的前將軍關羽,孟達很難,這種難是劉封看不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