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無論房價漲跌,為什麼大量屯房炒地的企業,都在降薪、裁員、破產?

劉華銀mark


無論房價漲跌,為什麼大量屯房炒地的企業,都在降薪、裁員、破產、倒閉?主要原因主要如下。

一、無論個人還是企業,一旦進入房地產猶如賭博,就會不務正業了。自己產品和本行越做越差,甚至大量虧損也在所不惜。就像賭博一樣,去賭博也是隻要上癮了,不管地裡長多少草,莊稼收成如何,他們都不管了,他們把所有希望寄託在賭博贏錢上。炒房炒地也如此,無論自己的本行做的多差,他們也不會在意,有些城市也是這樣,只要地賣的出去,其他都無所謂。所以其他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差那是必然。很多炒房炒地就進入這個狀態了,主業荒廢,大量虧損,所以就破產了。

二、炒房炒地套了一大部分資金,導致企業資金流動減少,企業無法利用更多資金對產品更新換代、研發和做市場。這個大家可以看看炒房屯房A股企業,從他們炒房開始,他們產品基本是不是不更新換代了,他們的品牌是不是淡出了人們視線,可笑做手機的也進入房地產,現在我看我好友基本都用華為了。做汽車的、做服裝的、開工廠的很多很多也如此,自從炒房炒地以來,好多之前家喻戶曉的日常用品品牌的企業都淡出我們視線,產品越來越趕不上時代。那他們破產是在意料之中,他們不出問題才是奇蹟。

三、2016房價大漲以來,市場房子無法套現。房價太高,高收入買的起已經買了,買不起了的永遠買不起,毫無誇張說現在缺少房子就算跌一半都買不起,要是放寬信貸給買不起房子買房、刺激他們買房,我想不出一年,肯定集體斷供。房子無法套現也是一個大原因。

四、經濟機構和房子太多問題,導致市場套現太多,造成了套現擠壓,都在賣房子,當然賣不掉了,這樣導致不少企業和投資房子的資金斷裂,不得不降薪裁員、破產、倒閉。

①、持有房子不如持有貨幣。這個是必然,持有房子出租一年租2萬房子,賣掉拿錢存銀行可以拿4萬利息。如果是一年租5萬房子,賣掉房子銀行存錢有10萬利息了,很多人一家人收入還沒有賣掉多餘房子拿到銀行利息高,那為什麼不賣房?

②、買房不如租房問題。由於房價太高,年輕人無法在工作城市安居樂業,孩子在老家,父母也在老家。沒有必要買房子,買房子每月還的房貸是租房幾倍。也買不起房子,所以都在租了。房子賣不掉也是必然。

③、房子太多問題,商品房在10-12億套,足夠居住30-60億人口,已經不是稀缺產品,房子套現變得基本不可能。現在買房不少是貪腐、甚至開發商虛構購房者自產自銷,成本價強制賣給員工,假借他人身份自產自銷等等。


劉華銀mark


其實這兩年裁員的不僅僅只是房地產,還有許多企業都涼涼了。而主要原因無非就在於幾點:

第一,經濟大環境真的不好。

我們都知道,在目前外圍的環境並不好,許多國家都開啟了一個降息,放水的通道,而中國在經裡了2014-2015年的大牛市之後,又走了一個2015-2017年的房地產大牛市。

那麼在這種短期擴張的週期結束之後,自然會進入了一個擠泡沫的蕭條週期,所以在牛市裡大肆發展的企業,如果風控做的不好,資金鍊沒有跟上,就會出現降薪、裁員、甚至破產倒閉的結果。

第二,房地產企業正在優勝劣汰。

對於許多房地產企業來說,2018-2019年確實是寒冬,不僅許多小型的企業面臨著倒閉,破產的結果,就連那些大的龍頭房地產企業也都在紛紛降低風險,減少槓桿,謀求自保。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 房地產企業破產數量已經超過450家,超過2018年全年的破產數量,並且這樣的趨勢還會蔓延到2020年。

第三,銀行收緊放款。

我們都知道,許多房地產企業其實是靠著銀行來做一個“空手套白狼”的開放項目,這裡問銀行大筆借錢,拿地,那裡又拿著錢青睞一系列的外包公司檢測、規劃、造樓、裝修。最後把弄好的樓盤賣給購房者。

但是在2018年開始,銀行就收緊了對於房地產的貸款門檻,使得許多房地產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項目和開展項目,那麼自然就會面臨倒閉、破產、甚至裁員。

結論:

只能說未來以房地產為主,甚至以炒房為主的許多企業和公司,如果未曾改變發展方向,依然按照老一套的思路繼續前行,那麼最終就會被市場優勝劣汰掉。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專欄】有乾貨,歡迎“品嚐”。


琅琊榜首張大仙


囤房炒地的企業降薪,裁員,破產是一種普遍的情況,其實也反應了當下房地產最真實的情況,真的不像大眾所想的那樣太賺錢,在我看來,造成的原因有以下。

一,國內經濟不景氣,增速降低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內的經濟處於下行的狀態,並且下行的壓力較大,而且政府在最近幾年一直在主動降低槓桿,失去了太大槓桿的房企就受不了苦日子了,其實不僅是房企開發商們,國內很多的製造業等其實都是如此,這是宏觀的經濟層面的。

二,政策調控限制房地產

中央多次開會議重申“房住不炒”,再結合當下對房地產的具體政策,可以看出來調控房地產的決心和力度都大,從限購,限貸等多個方面限制房地產,也不讓資金輕易流入樓市。

比如之前信託資金,開發貸非常進入房企手裡面,房企們過著大魚大肉的日子,而如今調控下資金難以進入房地產市場,房企們不得不緊衣縮食,才會有了降薪,裁員,破產的情況出現,這就是由奢入儉難。

三,成本高,利潤較低

以前房地產業務過快的發展讓各家房企招兵買馬,迅速發展壯大團隊,而如今房地產市場不在像以前那樣火熱,這些成本就一直維持著,如果房企有高額的利潤還可以,但是可惜目前的房企們利潤水平較低,不如之前那樣賺錢,只能咬著牙壓低運營的成本了,才會出現了降薪裁員等情況。

綜上來看,其實整個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明顯的拐點,房地產投資空間越來越低,炒房已經逐漸成為一條不歸路,政策對房價的打壓還會持續,這個時候買房無異於是最後的接盤俠。

從房企目前的普遍困境,其實也再次說明了:不要炒房,現在炒房等於當好人給別人送錢,不僅投資不賺錢,反而虧錢。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房企都賺不到錢,憑啥你炒房客就可以賺錢呢。


財道


房地產對我們的確太重要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去把房價的漲跌,聯想到其他的行業和經濟裡面去。

但實際上我們發現,無論是房價漲了或是跌了,大量的企業該囤房囤房,該炒地炒地。還伴隨著一些降薪,裁員,甚至破產發生在我們身邊。

是的,的確如此,看似有關卻又沒有太大聯繫的現實,到底是為什麼呢?一起來看一下。

一,房價的漲跌到底由什麼決定?

想要弄清楚房價的漲跌,到底和我們的降薪,裁員,破產有沒有太直接的聯繫。就應該分開來看待這兩件事情的主要原因和影響。

影響房價漲跌的原因,我把它歸結為以下幾個:

第1個原因,政策。

政策是我們影響房價的短期因素,它可以控制房價的快速漲,也可以去防止房價的下跌。在這一輪全國去庫存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各大的小小城市的不同政策。

說到底,對於一線,二線,甚至一些優質的中心城市。政策對它的限制,一定是防止它過快的上漲。而對於那些人口淨流出,產業落後的三四線,以及十八九線小城市。政策的限制,一定是防止它的下跌。

第2個原因,土地。

土地對房價漲跌的影響,其實是屬於一箇中期的因素。

一個城市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如果它有很多的優質這塊可以建房。那麼這個城市的房價漲得就不會那麼的快,供應量大於需求的時候,就會呈現出這樣的一個平穩效果。

而如果一個城市的,地塊特別的緊缺,人口又不斷的湧入或者很多人口。那麼在供不應求的需求狀態下,房價就可能出現快速的上漲。

第3個原因,人口。

人口可以說是影響房價走勢的一個長期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一個城市的房價漲不漲,跌不跌,還得看人口多於少。長期來看,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在不斷的淨增長那麼它就有購房的需求,房價就會長期處於一個供不應求狀態,房價就會上漲。

相反,如果沒有人口淨流入,甚至還在流出,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房子就面臨著下跌的風險。

……

的確如此,房價的漲跌其實還是歸功於一句話,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房價的走勢也是應該從這些方面去看待它本質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去聯繫降薪,裁員,破產,囤地炒房之類的。

二,為什麼大量的囤房炒地的企業,都在降薪,裁員,甚至破產?

在第一大點,我們已經把房價漲跌的本質三大影響因素說清楚了。直觀上看上去,與企業的囤房炒地,降薪,裁員,破產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似乎也存在著那麼一點點的聯繫。

同樣的,我把企業的屯房炒地,降薪,裁員,破產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屯房炒地。

企業屯房炒地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抉擇。房地產在這幾年上漲的幅度特別大,普通個人都能夠看到,企業更是具備這樣財富的敏銳度和眼光。

對於企業來說,大量的房子和地塊不僅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銀行貸款,還能夠解決企業長期以往的現金流,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降薪,裁員。

我們都知道從18年開始,我國的整體市場環境就相對來說有一點點的不好。

不管是哪個行業,從事的員工也好,做生意的老闆也好,在這兩年賺錢都相當的困難,當然是和之前相比。

在大環境不好的狀況下,很多的企業肯定就採取了降薪,裁員這樣的措施來達到節流的一個支出。當然,有的行業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必須裁員。

比如我們隨隨便便就可以看到銀行在重新的裝修,人工櫃檯的範圍變小了,人工受理的機器變多了。我們在去銀行的時候,發現很多業務,都可以通過自主的機器辦理。

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時代進步的標誌,任何一個行業可能在機械化的情況下,不需要那麼多的員工了,反而效率還提高了。

第三,破產。

企業破產其實是最讓人難受的,當然破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整個行業被時代快速發展的腳步淘汰掉了,面臨的只能是破產。又或者企業老闆,因為學習的匱乏,沒有改進企業的方針和規劃,導致了決策失誤,出現現金流被截斷被動的破產。

的確如此,即便是破產,它跟房價漲跌又有什麼太直接的關係呢,難道是因為房租漲了嗎?不至於。

……

所以,從第一大點和第二大點,我們把房價的漲跌,以及企業的降薪,裁員,破產等原因分開的羅列清楚之後,再一對比。就會發現的的確確無論房價怎麼漲跌,大量的企業該囤房炒地地,該降薪還得降薪,裁員破產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小結

總的來說,房地產對我們太重要了,但是它的漲跌,其實並不會太直接的去影響一個企業的囤房和炒地的規劃,以及降薪,裁員,破產這些相應的手段和市場環境篩選出來的結局。

但是還是要到特別提醒,現在的購房者,一定要規劃好自己買房過後的現金流,不要讓它影響我們家庭的生活。

因為你也有可能即將面臨著降薪,裁員。甚至你的企業破產了你將如何去應對,這都是我們作為購房者接下來應該考慮的事情。

但不管怎麼說,房地產關係著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教育,戶口,以及個人發展和就業環境的優質程度,該買房還是得買房。

房子不僅能夠解決我們的居住問題,以及相應的資源問題。還能夠在我們有重要現金需求的時候,能夠用於銀行抵押貸款,解決自己臨時的公司現金流危機或者個人的財務危機。

我是 重慶樓市老司機,十餘年房產投資經驗,熟悉重慶各區房產價值,板塊輪動,購房貸款政策,購房知識,時常還要分享重慶樓市一線動態,我們一起交流,一起成長吧!


重慶地產視野


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我們比較瞭解。

首先,提問者說到了房價漲跌這個是行業的變化,行業的變化對具體房地產企業有沒有影響,有。而且有很大的影響,我們都知道投資必須根據行業發展大趨勢走,不然就後果很嚴重,其實房地產企業也是一樣的。比如,上一波調整過程中,有房地產企業重倉商業地產,後面就陷入到泥潭中了。

其次,在行業的大背景下,有的企業活得好,有的企業經營困難,裁員,降薪和破產,這個就更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有根本性的關係了。我們這些年來,服務了很多企業,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同一個行業中,同樣的業務,有的企業賺錢,有的企業虧錢。房地產企業也是,我麼看到有的房地產企業賺錢,有的企業虧錢;有的企業迅速發展,有的企業舉步維艱,就是這樣。

行業環境是客觀的,是改變不了的,是共同面對的。不同的是經營者的思路,能力和胸懷了。我們在2011年左右,就開始服務成都房地產市場的企業,在8九年的時間裡,我麼看到太多的企業崛起,然後倒下。


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從不懂到現在發展壯大,一步一步發展企業。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總結起來,最核心的經營者的思路,理念和胸懷。


超級會員


大家好,我是勇談。對於房價上漲或下跌的原因,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心知肚明瞭,如果說房產是房企的產品,價格高低決定了其收益,那麼從理論上來說一般房價上漲房企應該好過,房價下跌房企應該難過才對。可是從事實情況來看,不少大佬囤地、炒房的企業幾乎年年都在降薪、裁員在破產的邊緣掙扎。為何會如此?其實還是因為這些企業的資金流轉遇到問題,畢竟如今想要通過囤地囤地來獲取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囤地炒房是過去一段時間不少房企都在用的路子,不過這樣的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了

在過去幾年房價持續上漲的時期,因為房產本身較高的附加值和利潤率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和資本進入,他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槓桿資金”囤地,然後在價格合適時候開始建房囤房,甚至有些過去因為資金鍊問題導致的工地停工的項目,開發商僅僅通過轉讓土地就獲得了大批收入。但是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註定是不能長久的,幾點觀察:

第一、房地產行業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毛利率,而在於負債率太高,而且多數資金都是來自於槓桿資金。一般來說房企的資金來源分為三個部分:自有資金(包括民間借貸等)、銀行貸款和購房定金和預付款。因為房地產行業的過快發展,很多房企本身並不具備足夠的資金開發能力,而快速週轉或囤地等待合適的時機將土地或房產賣掉才是他們主要打算。說得再直白點,其實房地產行業不少房企本身就是幹著“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利用自身資源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囤地或囤房,然後幹一票就完事的企業真的不少。

第二、對於不少地方房企甚至有些一線房企來說,其實都是表面風光。看似他們售樓部或辦公室裝修豪華,其實都經不起半點折騰。就像前段時間融創地產的孫宏斌說過這樣一句話“月掙600億,花費100億應該不多吧?”其實他所說的是2019年最高一個月的全國融創的銷售額600億,額融創的毛利率只有25%左右,在全國一線房企中並不算高。所以,很多房企老闆都有一個通病“聲勢很大,實際不敢細究”。

當房不好賣,土地轉讓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正是有些企業開始破產、裁員等的時候

企業為什麼會破產、裁員或降薪?其實還是因為本身主營業務的資金鍊出現了問題,當企業資金鍊出問題的時候不一定會是在行業的下行週期,對於房企來說資金鍊斷裂的問題隨時存在,因為其本身就沒有足夠的“造血”、盈利能力。幾點觀察:

第一、房價上漲或下跌對於多數房企來說只是資金鍊緊張或寬鬆的區別,其實盈利能力並沒有增加多少。說到這點大家可能會很奇怪,為何我要做出這樣的判斷?其實還是由房企的操作模式決定的,當一個房企一個項目掙到錢後,房企想到的不是提高員工福利或待遇,而是抓住機會再去拿地、蓋房銷售。也就是說房企的負債率只會越來越高,這是由房企的運營模式決定的。畢竟,房地產行業發展這麼多年其實人工、物料等基礎成本是不斷上升的,這點與傳統制造業還是有區別的(傳統制造業可以通過技術革新降低生產成本)。

第二、“貪多嚼不爛”這句話用在房企身上再合適不過,面對資本的暴利沒有幾個企業能夠忍受得住。多數企業在進入房地產行業的時候都是有這樣一個共識“土地價格不會降,房價不會降”,加上這麼多年來房產有高達30%以上的毛利率,比做其他行業利潤要高得多;加上銀行和社會資本對於房企的特殊青睞,使得越來越多的房企老闆在資本的裹挾下開始了盲目擴張的步伐,有點資金就各地拿地,上項目等,完全忽略了企業自身的承受能力。

綜上,大量囤房炒地的企業其實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自身沒有足夠的“造血”能力,本身是想要依靠土地的升值來獲取利潤,只是在行業不景氣資金管控嚴格到今天來說,這樣的做法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喜歡記得點贊、轉評、關注,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先說是不是,再說有沒有。

這個問題是不嚴謹的。大量囤地的企業,“都”在降薪,裁員,破產,麼?

老馮先說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大量囤地的企業,大多在降薪,很多在裁員,部分在破產。

先說一下,這些囤地的企業,如果主業是做房地產的企業,那麼大量囤地就需要天量資金的支持。如果主業並不是做房地產,那麼大概率會向答主說的一樣,走向“降薪、裁員、破產”的道路。

好,說完結論,我們說支撐老馮觀點的證據。


01 什麼樣的企業在囤地?


囤地最多的,當然是房地產企業。

比如,萬科,在2016年到2018年年報(因土地儲備數據只在年報中有所披露,因此2018年報數據是萬科土地儲備的最新數據)中披露,自己的在2018年一共儲備5936萬平方米土地。這個數字在2017年,是6321萬平方米。

另一大房產巨頭,碧桂園,在棚改政策加持下,從2016年開始拿地的速度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但是從數據上看,碧桂園在2019年前三季度,拿地數據並不好。

類似萬科、碧桂園、恆大這種大量囤地的房地產企業,破產了麼?

顯然並沒有。降薪和裁員的數據,老馮暫時沒有找到,但是應該不可避免。

原因很簡單,都隱藏在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模式之中。


02 地根連著銀根 資產負債率是關鍵


平時看著財大氣粗的房地產企業,實際上是負債經營的。

從已經上市的房地產企業披露的數據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平均負債率,在2019年11月,穩定在82%,和2018年基本持平。扣除預收賬款之後,真實的資產負債率是51%。

房地產企業借錢拿地,借錢開發,蓋房子的手法,不要太多。

這也造成房地產行業的負債規模極為龐大。根據券商統計的數據,現在已經上市的房地產企業,雖然債務增速下降很快。但,負債總規模在2019年前三季度已經接近3萬億元,總量龐大。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欠的錢總是要還的。

這些債務都是要償還利息的。

房地產企業欠(主要是銀行)的錢,有三大用途,第一是用來財務運作,第二是用來拿地,第三是用來建設。

一般來說,拿地的時間越長,財務成本越高。

在貨幣放水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掙錢,持有土地的財務成本,是可以通過不斷上漲的房價來“平衡”掉的。但是一旦貨幣發行量減少,那些現金流不足以支撐自己高昂債務成本的企業,就要裸奔了。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貨幣是在放水還是縮水?

簡單說,看M2數據,也就是央行到底通過金融系統投放了多少貨幣。

老馮觀察,是在縮水的。

從2000年以來,我國M2數據,已經從12.12萬億,達到現在的196.14萬億,翻了16.18倍。這是我國房價之所以上漲的基礎。

但是最近,我國的M2增速,已經連續24個月沒有超過9%。這意味著“所有人都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錢,不好借了。

之前依靠借款拿的地,現在,很燙手。

03 透過現象看本質 囤房炒地有沒有未來?

囤房炒地,是很多房產企業的原罪。

別說房地產企業,在前兩年,就是主業不在房地產領域的企業, 轉型賣房子的也不再少數!

他們現在撐不住,一是因為這個行業目前已經度過野蠻生長的時代,靠“含趙量”空手套白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二是“房住不炒”的政策,已經讓市場迅速降溫。即便未來房價上漲,也只能是在“因城施策”背景下的穩定上漲,而不會是全國範圍內房價的大起大落。

三是,現在普通百姓的負債率也很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在2019年前三季度達到56.31%。

這個數字背後,意味著很多問題,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大家可以自己細細品一下。


總結一下,從政策角度,炒地不可取;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囤房現在更要不得。

囤房炒地的企業,如果主業不是做房地產的,現在裁員破產的不少。很多上市公司就走了這條老路。

如果主業是做房地產的,符合20/80原理,頭部企業活的不錯。但區域型中小型房企現在的情況,大家搜新聞就知道了,符合答主說的“降薪、裁員、破產”三部曲。


最後,如果大家覺得老馮說的有理,請點個贊。

因為每一次點贊,都會增加你看到類似成體系,有邏輯知識的機會。

不信,你試試?


馮眾譯


大量屯房炒地的企業,之所以都在降薪、裁員、破產,是因為行業的預期變了。企業對所處行業變化的敏感度,要比局外人要敏感的多。

政策大環境的改變倒逼房企進行內部變革

2019年7月30 日政治局會議提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當前房地產投資10%左右的增速仍然遠遠高於0%左右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這意味著如果政策不調整,2020年某個時點房地產投資可能向銷售增速收斂並進一步拖累增長。其實,當下房屋供給過剩的局面已經顯現出來了。在這種大背景,房企的生存是很艱難的,基於對未來的擔憂,目前房企的降薪、裁員、破產其實就是在為應對風險而“瘦身”。

房地產市場集中度提升,行業面臨洗牌

開發商對市場預期更加謹慎,在房地產市場集中度提升的共同作用下,囤地囤房不再流

行,加快週轉成為主流。一個行業的生命週期,由復甦轉為繁榮會讓行業的各個參與者都分到一杯羹,但行業的生命週期由繁榮轉向衰退,就會對行業的參與者進行洗牌,特別是在該行業不具備優勢的參與很可能被淘汰出局。目前房企正在經歷的就是一個行業衰退的週期,出現降薪、裁員、破產時行業發展規律使然。

2020年可能是考驗經濟能否擺脫房地產依賴的關鍵節點。不管怎樣,地產行業已經存在過剩的風險,行業內發生較大的變化已經是必然的事情。

有態度,有觀點,有溫度,歡迎關注懿財經

懿財經


房地產行業確實已經進去了改革期,房地產企業會持續分化,許多規模較小,現金流較差的房企確實面臨著降薪、裁員、破產的風險。

從2017年開始房地產行業就進去了政策調控密集的階段,乃至2019年房地產調控仍然絡繹不絕,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平均每天有兩條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房住不炒”成為主旋律。

行業的調控效果還是相當明顯的,從2018年開始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速大幅下降,甚至在2019年整體出現負增長的跡象,房地產籠罩在陰霾之下。

過去十幾年,房地產企業過得太滋潤了,拿地、貸款建房、賣房賺錢,生意模式不要太簡單,賺錢太簡單,房地產企業賺的盆滿缽滿。很多房企特別是小房企,沒有居安思危,經營混亂,大手筆消費,這兩年政策一壓縮就喘不過氣了。

在未來全國房地產市場將進入分化,一二線城市房價應該還會溫和上漲,而三四線城市可能就要微跌了。從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各大城市二手房價格變動已經可以看出房價分化的趨勢了。整體呈現一個城市越大,人口越多,房價越漲的趨勢。

覺得我的回答有價值的話,請點個贊吧。


修行路上的韭菜


首先,大環境不景氣。現在何止是房企過的不好,大環境不景氣,各行各業都不好過。小編髮現現在身邊的朋友,做什麼生意都很難掙錢,工作也不好找。小編藉此機會奉告各位網友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沒有實足把握不要任性創業。

其次,行業本身的優勝劣汰。任何行業裡,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有的企業進入,有的企業退出,這屬於行業正常的新陳代謝。舉個例子,萬達退出房地產生意,融創接盤,對整個房地產行業來說不可怕,融創不接盤,萬達賣不掉對行業來說才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