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禹城《一只碗的故事》感动全城!市委书记曾上门看望碗主

自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以来,我们深入农家宅院,寻找“五美”家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一只碗的故事。

走进李屯乡李屯村退休老教师、老党员于仁芳的家,整洁的院落,古朴的家具,盆盆绿植装点,层层书籍陈列,弥漫着书香又不乏生机。最值得一提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只碗的故事。

说起这只搪瓷碗的故事,已近耄耋之年的于老师和他的儿媳王秀青眼里都泛起了泪花。“这只搪瓷碗是我的父亲在50年代的时候买的,那个时候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这只碗可是一件很昂贵的家当。”于老师说,“父亲当时特别喜欢这只碗,从不舍得用这只碗吃饭,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贵重的客人时,才会用这只碗。”

禹城《一只碗的故事》感动全城!市委书记曾上门看望碗主

年代久远的搪瓷碗饱含沧桑感

“在我62岁的那一年,父亲病重卧床,儿女们都说,父亲这么喜欢这只碗,就拿出这只碗来给父亲喂饭吧。”于老师说,于是他们每天都会用这只碗把悉心准备的饭端到父亲面前,伺候老人吃下。那些都是老父亲心心念念最想吃的饭:蒸鸡蛋软膏、热水沏鸡蛋……老父亲只到临终,都特别满足儿女们的孝顺。

1997年,于老师的父亲去世后,这只碗就被收了起来,从此再也没用过。“直到2002年,我的婆婆生病住院,这只打不碎的孝心搪瓷碗又派上了用场。”王秀青说,“那一年,我的婆婆被查出咽喉梗死,呼吸、吞咽、迷走神经梗死,瘫痪在床,只能吃流质食物,医生说最多也就活一两年了。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我又拿出了这只搪瓷碗,因为它是铁的,打不碎,蒸鸡蛋糕容易熟,于是我就用这只碗给婆婆蒸鸡蛋软膏吃。”

禹城《一只碗的故事》感动全城!市委书记曾上门看望碗主

于仁芳的儿媳王秀青对这只碗充满感情

“婆婆一直躺在床上,我就是用这个碗把饭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的嘴里。”王秀青说,她的悉心照料使老人对她产生了依赖,老人只喜欢让她用搪瓷碗给她喂饭,换做别人或者别的器皿,老人是不乐意的。“当时我们一大家人都围在她的床边一起团团圆圆地吃饭。妻子就是用这只碗一勺一勺地喂了母亲13年,直到2015年去世,比大夫说的寿命延长了10多年。”说起妻子的孝顺,王秀青的丈夫于永进忍不住直夸赞。

十里八乡的人都说是儿女的孝顺延长了老人的寿命,创造了奇迹。“只要她精神见些好转,我就把她抱到轮椅上,推她出去兜风晒太阳。”王秀青一边回忆一边开始抹眼泪,“婆婆去世后,公公年岁渐长,消化不好,这只搪瓷碗又有了用武之地,我用这只碗每天早上给公公蒸鸡蛋软膏,别看他现在已经85岁,身体还硬朗得很,不但能读书看报抄笔记,还经常给政府写信提建议。”

禹城《一只碗的故事》感动全城!市委书记曾上门看望碗主

于仁芳老人在学习中

如今,王秀青的儿女都远在他乡,但只要他们一回来,王秀青就会用这只搪瓷碗给外孙们蒸鸡蛋软膏,并给他们讲述这只碗的故事。王秀青乐此不疲地讲述,孩子们耳濡目染,孝老敬亲的好家风就这样传了一代又一代。

“于仁芳是一名中共党员,退休教师,他有着很强的党性觉悟和责任感,他对乡里的拆迁、建设、发展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30余条。”李屯乡党委书记李晓说,百万字学习笔记、数十封书信建议见证了于仁芳的赤子情怀,他情系桑梓守初心的事迹声名远扬,还得到了市委张书记的重视和接见。

禹城《一只碗的故事》感动全城!市委书记曾上门看望碗主

今年“七一”前夕,德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右)到于仁芳老人家中慰问
于仁芳家风好,父慈子孝,婆媳和睦、邻里互助,儿媳王秀青被评为“好媳妇”。于仁芳的堂叔伯兄弟于曼青是李屯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父亲于春泽是一名战地教师,于仁芳和哥哥、妹妹,两个侄女以及于仁芳的孙女都是优秀的人民教师。好家风培育好人才。就是这样一只普通的搪瓷碗,承载着这个家庭最美的家风,培育出一代代革命志士和人民教师。

禹城《一只碗的故事》感动全城!市委书记曾上门看望碗主

于仁芳老人给乡里的部分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