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社區:上級各部門下達的命令都忙不完,沒有精力做好服務


  隨著城市治理要求精細化,居民利益訴求多元化,基層社區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社區功能的內涵越來越多,更像是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延伸,各種臺賬、檢查、調查、統計、蓋章……用社區工作人員的話說就是“上級各部門下達的行政命令都忙不完,沒有更多精力做好服務。”

社區:上級各部門下達的命令都忙不完,沒有精力做好服務


  社區要承擔多少事兒

  昨日,記者從我市一位負責“治汙減霾”和衛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社區工作人員出示的照片中看到,臺上明明坐著一位穿制服的公安人員,一旁的PPT上卻寫的是“病媒生物防制講座”,之所以一場活動要撐起“日常安全隱患”和“病媒生物防治”兩個主題,就是為了做資料、留照片,應付相關的檢查。

  “每項工作都要求留痕跡,除了寫《美篇》,我們每個人做的資料都佔據了兩三個文件櫃,光我這‘煤改潔’的資料都有20個文檔了,社區事兒太多,有時候忙不過來,就會出現一場活動中換橫幅、換背景,多次利用的情況,這也是被逼得沒辦法的辦法。”這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表示,有時候同一個內容,針對不同的檢查就得做不同的版本,重複臺賬苦不堪言。

  社區承擔了哪些事務呢?記者瞭解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城市居民公租房申請、就業失業證、高齡保健津貼、死亡證明、辦理《殘疾證》、煤改潔、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檢查、轄區院落治理等工作都落在社區,社區大部分精力都是在完成行政性的指令。

  “除了明面上能列出的工作項目,還有很多需要定期巡查費時費力的工作是沒有被列出來的,比如轄區居民和所有商戶的消防檢查、食品安全檢查、日常巡邏、轄區30多個院落管理尤其是老舊‘三無院落’的環境衛生治理等,還會時不時接到臨時的活兒。”我市一位在社區工作了15年的工作人員抱怨,現在直觀的感受就是社區要處理的事務越來越多了。她所在社區12名工作人員都是每人身兼多職,且整治院落衛生比如搬磚、打掃這些事情都需要全員出動,動輒就要耗掉大半天時間。

  社區“減負”怎麼減

  將社區從那些本不該其承擔的額外任務中解脫出來,可以騰出更多精力抓基層黨建、瞭解社情民意從而更好服務居民。中共中央辦公廳今年發出《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要求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務APP上傳工作場景截圖或錄製視頻來代替對實際工作評價。但實際情況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實際為民服務的工作平臺跟不上互聯網的潮流,無形中加重了基層社區工作的負擔。

  家住西安城區的劉師傅80多歲了,為了安享晚年,今年8月份將自己的戶口遷去了子女所在的城市上海。劉師傅萬萬沒想到,近日,西安社區的工作人員小張打來電話,要求自己退回5個月的高齡補貼共計500元。“我在今年的老齡複審中發現劉師傅戶口已經遷離了西安,剛開始打電話的時候能聽出來,老人是有點生氣的,後來幾次我耐心解釋因為高齡補貼發送要依據戶籍所在地,老人才理解了,最後也把錢退回來了。” 西安社區的工作人員小張回憶道,因老人覺悟高錢才要回來了,以前還出現了幾次對方乾脆不接電話或者拉黑自己的情況,這錢就打水漂了。

  “‘減負’完全可以從第一類行政性的任務入手,依託智能平臺,有效整合資源,優化工作流程。”採訪中,西安社區的工作人員小張表示,人已經去世了或者戶口遷離了西安,仍領著高齡補貼的情況並不是個案,往往因為這種事和居民來來回回發生不愉快,完全可以依託智能化來解決。“假如在老人將戶口遷出時,老齡系統中能夠提醒我注意這位老人的動態,或者公安直接發送來老人戶口遷移的事實,那就不會有後面那些事,很多相關職能部門也可以依託數字化智能網絡平臺來為居民辦事,或者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定期下社區,為居民辦事,讓居民少跑腿,不把活兒都壓在社區。”

  迴歸本位專注服務

  如何為社區“減負”,才能煥發社區活力,最終讓群眾受益?對此,西安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暉表示,社區“減負”的話題由來已久,亟需將社區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專注為社區居民服務。

  首先要釐清社區的職責和功能,社區是我國城市基層的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最基層的政府組織,然而實際情況是,社區被當成了基層政府來使用,這是不對的。楊暉建議,建立准入清單制度,羅列出社區應承接的各項事務,拒絕其他不該社區承接的行政性指令和任務。“由於行政上強大的關係,可能社區對於某些指令也無法拒絕,建議社區統一施行清單制度,才能從繁多的行政性指令中解脫出來。”

  社區理想的局面是黨建引領,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服務站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各幹各的事兒。“社區居委會負責居民自治的事兒,社區工作服務站給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然而現實是並沒有理清各自的職能,即使社區承擔了本不該承擔的行政指令,相關上級單位也沒有做到‘費隨事轉’‘權隨責走’,挫傷了社區的工作積極性。”

  楊暉認為,除了依託數字化智能網絡平臺來服務居民,為社區“減負”外,要想發揮社區活力主要靠發動社區居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心態,積極、主動地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大多數居民認為,社區建設是自上而下、是“政府的事”,而不是“我的事”,居民是被動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較差。當前,西安一些社區也在積極嘗試培育居民骨幹的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骨幹居民培養起來後,會影響更多的人主動參與社區管理。與此同時,隨著社區建設的推進和深入發展,要重視和發揮政府作為“第一推動力”的作用。


 ■記者 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