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禪宗文化下的太湖縣牛鎮——二祖禪堂

禪宗文化下的太湖縣牛鎮——二祖禪堂

獅子山,位於牛鎮鎮境內,其山巒起伏,群峰巍峨,怪石嶙峋,山體形如一頭威武的雄獅,故名獅子山。薛義河繞山流過,遠看群山似九龍騰雲,近看像獅子戲水,山清水秀,雲霧繚繞,靈氣十足。這裡既是禪宗二祖坐禪之處,也是中國禪宗文化的發祥地。獅子山是鑲嵌在太湖的一顆碩大無比的佛珠,光照千年,遠昭千古,引來了許多虔誠的人士觀光朝拜。二祖慧可是北魏的高僧,卓越的禪宗學者。他為了向達摩求道,曾不惜長夜立雪,斷臂殘身,以誠心感動達摩,終於繼承了達摩衣缽。

禪宗文化下的太湖縣牛鎮——二祖禪堂

公元561年,二祖慧可為躲避北周武帝宇文邕“斷佛道二教”之災,不顧年逾75歲高齡,離開嵩山少林寺,跋涉千里,來到太湖獅子山,在葫蘆石洞內面壁參禪。在香囊石上建造禪堂,拜佛誦經,重開道場,收徒傳道。他以“物與民胞共寒暑”的曠達胸襟,努力實現“調和風雨萬邦同”的慈悲心願。開皇十二年(592)離開太湖。二祖最大的功績是將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創造了華夏的佛教禪宗文化。正如佛教領袖趙樸初先生所說:“慧可是中國禪宗的始祖”、“沒有二祖(慧可),就沒有中國的禪宗。

禪宗文化下的太湖縣牛鎮——二祖禪堂

相傳,二祖慧可從河南嵩山少林寺來到獅子山後,找到一塊形狀像鍋的大石頭,當作炊具,採摘的野果、野菜就放在石頭上面,不知是佛祖神光普照和保佑,還是二祖的誠心感動了山神,食物竟然不煮自熟,免除了二祖許多勞苦。後人稱這塊石頭為“仰天鍋”。二祖到達獅子山後,到處尋找山泉,有一天,終於找到一眼小泉,嚐嚐清洌可口,便一飲而盡,正準備離去,卻發現泉水又恢復如初。從此,二祖誦經口渴之際就到這眼泉水前解渴,無論春夏秋冬,泉水從不幹涸,所以稱它為“不涸泉”。葫蘆石為二祖打座石龕的一部分,位於二祖禪堂的石壁上。

禪宗文化下的太湖縣牛鎮——二祖禪堂

石龕共分為三部分:基石、背靠石、立於背靠石之上的葫蘆石。基石橫空突出,背靠石高約80釐米,僅容一人打坐靠背。二祖禪堂,原稱“二祖寺”,為大唐名相狄仁傑所建,可惜已毀於“文革”中。 1980年,寺廟由住寺僧人寬淨化緣修復。雖不算氣派,但牆壁用石條砌成,非常堅固。 20世紀90年代初,趙樸初先生十分重視二祖禪堂的修復工作,由全國各大寺廟方丈組成“二祖道場修復籌備委員會 ”,趙樸初先生擔任名譽主任。 2001年 10月,二祖禪堂修復竣工,了卻了趙樸初先生“願於空後能成住,不負當年立雪人”的心願。殿內保存有宋代銅籤一百支,籤板二十塊,二祖佛像一尊(系唐宋雕塑)。禪堂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嵩嶽傳燈悟徹拈花妙諦,神州顯化同瞻慧目光明。”生動地記載了這座禪堂的不凡經歷和開山祖師的無量功德。獅子山是二祖鑲嵌在太湖的一顆碩大無比的佛珠,光照千年,遠昭千古,引來了許多虔誠的人士前來觀光朝拜。

禪宗文化下的太湖縣牛鎮——二祖禪堂

唐代名相狄仁傑被貶彭澤縣令時曾專程來太湖二祖禪堂朝拜,並題聯“香菸繚繞芳千古,聖澤長明照萬秋”,頌讚這位傑出的佛學家。1995年日本東洋大學田村晃佑等三位教授專程赴二祖禪堂考察,並題寫“祖師西來意”中文條幅,表達對二祖的敬仰。已故著名社會活動家、傑出愛國宗教領袖、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於1985年5月親筆題寫“二祖禪堂”匾額, 1990年回鄉考察時讚譽獅子山:獅子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