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关岭“独臂女干部”张兴燚:一只手臂也要打好“脱贫仗”

那山、那土、那刺梨,还有那身形纤小,身着红色马甲的她。 13年前,她从这里走出大山,寻找自己的美丽人生;6年前,她因一场车祸又不得不回到大山,扎根大山,从此与山石相伴,踏山而行,一直在抗争贫困的命运。

她是”女干部“、是”独臂人“、是”网格员“……无论是那种身份,都在这连绵群山之间书写着别样的人生。

她叫张兴燚,是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的副主任。11月21日,当记者来到纸厂村时,正巧看到张兴燚站在一处山坡上指导村民如何管护好刺梨,她身后1200亩的刺梨林在风中呼呼着响。她用左手抓起一把新挖的泥土,凑在鼻尖闻了闻,打趣地说:就是这个味道。然后将手里的泥土抛洒空中,右臂空空的衣袖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一个女人,一只手臂,一片刺梨林,让这片曾经荒凉的山坡升起一股欣慰的喜悦——

逆境:一场车祸带来的变故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我肯定还在沿海城市工作。“张兴燚淡淡地说。 2006年,中专毕业的张兴燚到沿海城市做业务管理员,凭着自己的勤劳,每个月收入上万。 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可爱的儿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张兴燚来说,生活是如此美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初,张兴燚带着刚满月不久的儿子回老家沙营镇纸厂村过年,不料途中却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她的右手。张兴燚也从一个健康美丽的女青年转眼变成一个“独臂人”。 这一切,对于只有27岁的张兴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屋漏偏逢连夜雨,失去整条右手臂的张兴燚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在最需要安慰和帮助的时候,曾经相濡以沫的丈夫带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书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 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时,张兴燚强忍着泪水,用左手拿起了笔,却半天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字来,“那一刻,我知道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只能依靠这只左手了。” 出院后,张兴燚回到父母家,在老家纸厂村住了下来。看着空荡荡的衣袖,心灰意冷的她,无心照顾孩子、无心生活,整天以泪洗面。 “我们好好过日子,可以不?”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年迈的父母既要干农活,还要小心照顾她和孩子。为了给她治疗,还向亲戚东拼西凑借了十多万元。 “我那时真的是自暴自弃,失去右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还有泪水和自卑。“张兴燚说。 2014年,村里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张兴燚因为三级残疾,无房居住,离异还带着一个孩子而被评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涅槃:我不是公主,等不来救赎我的王子

短短一年的时间,张兴燚从月收入上万元变成了一个贫困户,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也激发了她的斗志。 “我不是公主,等不来救赎我的王子。”张兴燚说:“虽然我少了一只手,但我另一只手和脚还在,也有点文化,必须摘掉这个贫困的帽子。” 重新振作起来的张兴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还清债务。她咨询有关法律知识,把肇事司机起诉到法院,并向县妇联和县残联寻求帮助。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赢了官司,获得了赔偿,为父母还清了债务。 为了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她开始训练左手,每天坚持用左手抱孩子、做家务、练字……还特地买了一幅3米长的十字绣,反复练习左手的灵活度。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下,她逐渐让一只左手具备了左右手的功能。

张兴燚自强不息面对生活的精神感动了县妇联的负责人,又因为她是中专生,见过世面,还懂电脑,是村里为数不多有文化、有知识的妇女,便向纸厂村村委推荐她担任村主任助理。 到村委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村干部的能力跟不上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多项工作在全镇挂末。作为关岭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贫困村之一,纸厂村扶贫任务艰巨。为了帮助老干部尽快适应脱贫攻坚办公信息化的工作要求,张兴燚一边在村委办起了“电脑培训班”,让所有村干部都能掌握电脑办公的基本操作;一边主动承担起全村建档立卡户“一户一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此,张兴燚努力克服身体困难,用单手敲键盘,从一个手指头敲,到熟练地使用多个手指一起敲。每天早一点到村委工作,晚一点回家休息,已经成为她的常态。 2014年纸厂村贫困发生率48.7%,2018年降到15%,贫困户363户,持证残疾人124人……张兴燚在录入这些数据的同时,也深深震撼到她的心灵。“原来一直关心我们,记挂我们的是党。”张兴燚说,这让她有了更大的目标和动力。 2015年,她写下两份申请书,一份是脱贫申请书,另一份是入党申请书。2018年11月,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党组织帮助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温暖,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党的关怀。”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8年底,上级部门到村里开展交叉检查。迎检准备工作中,张兴燚除了整理好她所联络的两个村民小组的材料,还提出全村的检查材料都由她全面审核一遍。连续三四天,她加班到快要天亮。 在办公室里,张兴燚的工作笔记本有很多,最不起眼的是一个黑色小本,大约一个巴掌那么大,但里面内容很多。“这是我联络的两个村民小组,159户村民的电话号码,有的是户主的电话,如果户主年纪较大,就把年轻的外出务工的电话记下来。”她说。“要做人民群众的干部,就要将群众的事记在心里。” 张兴燚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2016年,纸厂村进行村干部换届,张兴燚当选为村里的副主任,成为了纸厂村村干部中唯一的“女将”。

重生:一道脱贫的光芒照耀前进的道路

纸厂村作为深度贫困村,土地零星,贫瘠干旱。如何脱贫?出路在哪?……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张兴燚和同事们面前。 “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长期稳定收益才是解决贫困的关键。”通过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张兴燚,一心扑在村中的产业发展上,因为她明白,要想致富,关键在于发展产业。 2017年,纸厂村决定发展扶贫产业,但由于纸厂村的土地多为沙土,不保水,产业选择成了第一道“拦路虎”。为了产业尽快落地,张兴燚托关系找来了广东的一家企业准备种植桐子树,并陪着企业一起上山考察,但这家企业还是没能留下来。

经过考察和对村里土地、气候等情况分析后,张兴燚提出种刺梨!随后的日子里,一张扶贫产业“蓝图”在张兴燚的心中逐渐清晰。

然而资金又成了第二道“拦路虎”。纸厂村流转了1200亩土地都想种植刺梨,但产业资金只有100万元,根本不够用。困难面前,张兴燚带头从银行带来5万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她说,“五万块钱就算亏了,最多一年我就能挣回来,但是产业搞不起来,村里就一直摆脱不了贫穷的标签。” 这些野果子也能挣钱?很多村民不相信。二话不说,张兴燚扛着锄头就上了山。 见张兴燚带了头,村里的其他干部也纷纷跟着入股。2017年下半年,在纸厂村的山头上,每天有八九十人出工,除草、挖坑、种树,张兴燚带着村民上山不停的干,从早到晚不下山,村民轮流送饭。那年11月,纸厂村1200亩的山头没有了昔日的荒草丛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株小树苗。 产业落地以后,为了提高刺梨的存活率,张兴燚又主动到永宁镇太坪村向该村村主任杨文贵取经,学到了铺盖薄膜种植的技术,使刺梨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刺梨种下去,要三年后才到丰产期。这段‘空档期’,我们可不能闲着。”为了解决短期收益问题,张兴燚按照“以地养地”、“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组织群众在刺梨基地套种500亩乌芋,形成长短产业齐发展的好势头。通过产业带动,纸厂村合作社共发放土地流转费60余万元,累计发放务工费8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13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纸厂村在张兴燚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收入增多了,发展的精气神也足了。

一个女人,一只手臂能做些什么?张兴燚相信,自己虽然只有一个手臂,但一只手臂也能打好“脱贫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