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閒聊護城河:週期又來?還是防禦轉換?

週期是啥?需求曲線,沒有需求曲線的外擴帶動,低庫存甚至是供給側改革都在另外一些維度上修復某些領域,更多創造的只是一些階段性的行情,而不是大家夢寐以求的02-12年的大週期正反饋的行情;

言回到正軌,這兩年的“週期股”核心其實就一句話-“供給側改革和青山綠水的環保”,這是供給曲線變動的核心的核心,那麼供給側改革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早在周金濤還在的2016年年初舉辦的策略會上我作為第二位發言嘉賓就講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去讀讀朱鎔基總理的回憶錄-參考一下1998年的供給側改革搞的結果,就非常的清晰了;

面上說呢,是調整產能結構,優化產能質量,淘汰落後產能,這叫改革,如果穿透去看本質呢,這在朱鎔基總理回憶錄裡面就描述的比較清楚了:“淘汰一批死掉一批,供給收縮,PPI上抬,把利潤擠出來,保住剩下活著的企業,降低這部分企業的負債水平,一切都為了保住一批用利潤來緩解債務問題”;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在上面這張圖上你會發現PPI的變動在1998年朱鎔基總理啟動供給側改革一直熬到2002年WTO入市外圍總需求擴張和目前2016年供給側改革之後的變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路數;

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曲線的外擴,僅僅靠需求曲線維持帶來的更多的是上下游終端這條鏈上面利潤的分配,最終用戶承擔價格的上漲,利潤輸送給上游淘汰掉後剩下的企業,來維持債務體系和風險的控制;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其實這也是這幾年供給側改革和環保政策對於週期性產業實質上的影響路徑:增收降低負債率,這在這幾個煤炭鋼鐵水泥這些領域表現得很明顯,比如鋼鐵行業整體的資產負債率基本在這兩年的爆表的利潤上已經修復到了62%水平,當然這不是靠債務破裂方式修復的,而是靠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利潤來沖銷債務風險的;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當然從這幾年的權益角度來看,其實大家都很聰明,沒有人真的相信週期又來了,大家在週期股的配置上也是非常的遵循:活下來(沒被關停)-利潤預期到增加坐實-修復市盈率-股價 的思維的;

  • 當然不同的產業鏈在供給側和環保政策下對於利潤的反應表現出來的行業特點是不太一樣的: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最優的毫無疑問是水泥,水泥表現強於煤炭強於黑色,這裡面其實反應了比較明顯的產業鏈形成寡頭後的產業特點,這在價格和利潤中都表現的非常明顯(其實還有河沙等小眾商品),淘汰的小產能的比較多,產業又有運輸半徑保護,且行業處在產業鏈前端,強者恆強寡頭優勢非常明顯,定價能力很強,供給曲線的收縮,環保政策的壓制都給水泥價格很強的支撐,同時水泥行業從下游獲得利潤的優勢就是比較強的(產業鏈議價能力);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而煤炭要比水泥的產業優勢略微的弱一些,對下游的議價能力稍微弱一點,這就看到供給曲線帶來的利潤獲得優勢能夠保持穩定;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黑色產業比較的悲催,好不容易頭一兩年賺了老鼻子的錢過了兩年躺著數錢的好日子,結果發現下游需求只是穩定,進一步剝削下游地產基建的空間有限,上面結果人家鐵礦再搞一把“意外”的供給側改革,這利潤硬生生的又被上面給分配走了,黑色產業供給側改革保持利潤的能力最弱,容易受到原材料(焦炭、鐵礦的擠壓),而向下遊加壓能力(吸取利潤)的能力也不如前兩者;

所以我們大概看了因為所處的產業鏈不同,同樣的供給側和環保在水泥、煤炭、鋼鐵領域中帶來的利潤改善是不同的;

  • 也正是因為這種改善的不同,所以我們看這三大板塊的股價的表現在經歷了相同的頭兩個階段之後,在第三個階段就開始呈現不同了;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 水泥行業:

    2016年供給側和環保青山綠水啟動後,第一階段政策對於利潤增長的預期推動市場預期行情,這一階段利潤尚未兌付(處在預期階段)市盈率和股價還有(水泥價格)一起提高;第二階段利潤增長開始在財務報表對兌付前面的預期行情,利潤的增長坐實開始修正市盈率(估值),其實從估值上可以看出來,大家對於週期類股票並沒有飄,合理估值水平大家基本都給出的就是10X市盈率水平;第三階段利潤進一步的增長,這一階段估值已經合理迴歸,利潤關聯股價;所以你看人家水泥板塊比鋼鐵煤炭強那是因為人家產業鏈的特點和寡頭壟斷程度,行業壁壘導致的人家利潤好;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 煤炭行業:

    10年到14年那叫一個慘,估值市盈率下修,利潤惡化,雙殺股價大熊,14-15年隨著槓桿牛市起來完全是估值泡沫,沒啥利潤在裡面,即便如此也沒能在那波槓桿牛市中回到先前的水平,供給側改革開始之後,第一階段政策預期利潤恢復股價做出預期性上升,為什麼那波動行情那麼的弱呢?你看看這估值修復前的市盈率-80-100X倍,這得多少利潤填進去才能修復估值啊,你看看人家水泥修復前30X倍而已,這你就明白同樣的供給側改革利潤抬升為啥你的股價P表現得那麼的弱了吧,被估值泡沫給拖累了,第二階段利潤增長兌付預期,股價其實沒上升多少,主要是用來填估值的坑了,一旦利潤增長沒有了預期,即便是穩定的情況下,該跌的還是跌,直到18年底把市盈率給修復到了10X,這才算是完成了填坑的動作;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 鋼鐵行業:

    好吧基本上和煤炭行業差不多,看圖就好了,前面140X倍的大坑,用利潤和股價填坑填到了現在,這才把估值的坑修復大量了10X,當然可惜的是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利潤比人家水泥,煤炭差很多,所以最後用階段略微的不同,估值修復到了10-20X,但是利潤下降了(被人家鐵礦企業給拿走了),P就跌的一塌糊塗的;

好,到此為止基本上我們來看,供給側改革環保帶來的變化就已經非常的清楚了,無論是產業壟斷寡頭的變化,利潤的變化,估值的合理化過程,股價的結果,這其實都非常的清晰的路徑;

現在基本上的特點,就是低股價(其實低股價是結果,我從不認為低股價是買東西的原因),主要是估值10X市盈率,國企尤其是供給側改革活下來的國企(債務風險較小),供給側改革和環保只要在,利潤是多還是少的問題;

這樣的特點下,股價如何變動,股價上漲無非就兩個方式,要麼市盈率的抬高(信用擴張,樂觀展望,估值抬升),要麼就利潤增長,當然最美好的事情是既抬高市盈率(估值擴張)又利潤增長有預期爆表;

  • 那麼週期股未來是哪條路呢?靠估值(市盈率)擴張麼?

這一條在昨天的日記裡我已經分析過了,中國經濟的新舊轉換下,估值只會給予新興產業,而不再會給與這些老舊夕陽產業,如果老舊夕夕陽產業都能估值(市盈率)爆表的話,你應該明白就類似2014-2015年那樣大家說的俗話:如果鋼鐵煤炭都飛天,那就說明市場的槓桿和擊鼓傳花有多麼的泡沫了,豬都能飛天了;

那就只剩下一個路徑,低估值將成為很好的安全墊和護城河,利潤變動將成為股價波動的主要因素,當然估值也可以從10X-20X這樣區間變動,不是說非得守著10X,可以擴張一點點,但恐怕沒人會再給你40X50X這種瘋狂的預估了;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的這幾年,每年的年底到來年的春節前後,無論是鋼鐵,煤炭,水泥等都會來一波,統計數據去看,這一二月兩個月的回報率都很穩定的保持著正向,這是為什麼呢?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從資金配置的市場行為結合前面我們聊的特點,其實就能感覺出端倪,年底環保供給側來年新政策一季度信貸投放等等這些政策都會給予很好的利潤的預期護城河額,不過其實沒有人真的會去等待利潤的兌付,只是從博弈的角度來說需要一個安全的護城河來過節,這兩年週期股其實在1-2月份就有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職能-過節必備,安全防禦資產;

市盈率修復到現在,不可能擴張,但也不能再低了,很多國企大企業都已經6-7X倍,你說還能到哪裡?當然還是強調一點,低市盈率是安全墊護城河,這不是大舉看多週期股的根本原因;

國有企業經歷債務淘汰,至少不會像很多企業年底給你來個暴雷吧,安全的肩膀借你靠一靠;

利潤方面反正有供給側改革藍天白雲的兜底,政策一般在1-2月份都很密集,無論是環保,關停,還是任務又或者指標,需求層面Q1也會給你給不差的預期,這些足夠了,在1-2月內用於防禦還是很寬的護城河的;

其實你會發現每年過完2月份之後,開始開工幹活之後,其實週期股表現就不是特別的穩定和靚麗了,當然了,估值擴也是給什麼科技創新,利潤增長呢?也好不到哪去(沒有超預期);所以扣除防禦職能,似乎就成為了配置上的雞肋;

一年各路資金都在搏殺,年底該鎖定收益鎖定分紅,前面大家頂的都太高,撤部分出來安全過節,這種配置的調整,加上前面的這些特點,這就成了週期股的在一二月份資金配置安全的屬性,肉不多,也沒人想拿個幾年的,節前安全第一位;

(完)

闲聊护城河:周期又来?还是防御转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