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不賠錢,不籤任條約會是什麼後果?

葛立恆數有多大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首先來看一下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的結果給清朝政府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最終導致腐朽的清朝的滅亡。

中日甲午戰爭

自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象鴉片戰爭中那樣,洋人幾艘炮艦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意識到西方人並無意吞併國土,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動作,使人隱約感到將來會是個麻煩。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後,慈禧花重金修頤和園,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是舉國之力而參戰爭。

而另一方,清政府倉皇應對。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鉅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大的屈辱之一,鉅額賠款前所未有,這筆賠款更是促成日本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如果中國不賠款會如何?很簡單,日本會直接奔潰。

日吹總愛說這是農業國對抗工業國,實際上甲午時期的日本國力非常弱,日本海軍與北洋海軍實力對比不相伯仲,失敗在於領導人的失誤。然而日本根本沒有繼續進攻中國的力量,中國會吃這筆虧根本原因是在於滿清民族政權。

滿清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非常害怕漢人起來反抗。他們只是漢族的寄生蟲,只要能保證自己的統治,漢族百姓的艱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不值一提的,所以割地賠款實在無關痛癢。

如果進行持久戰,勝利毫無疑問,但民族意識甚至是君權都有可能超出太后黨集團的指揮的,戰爭進行到後期有可能為國內的權力帶來洗牌,所以滿清急於投降,保住自己的位置。他們不怕日本,怕的是漢民族在這個時候凝聚一心。那麼清政府立馬土奔瓦解。

對比於日俄戰爭,日本同樣是戰勝國,但沒有撈到一點好處,俄國堅持不給錢也不割地,日本無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這樣空白的勝利。不然日本還能陸軍作戰進攻俄國討要賠款嗎?根本不可能,甲午戰爭同理。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國力跟二戰差遠了,已經打不下去了,而且由於列強在中國的巨大利益可能受損,已經準備干涉。若不是滿清決定速戰賠款,甲午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得到朝鮮,然後因為經濟原因重新淪為越南之類的三流國家。

滿清民族奴役了漢族三百年,還把中國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在西方世界開始騰飛時,保守舊制錯過了工業時代的末班車,這是值得反思的。



小主千河


當時清政府何等的腐敗無能,再說弱國無外交,如果不賠款不簽約,當時日本已經打入遼東攻佔旅順,不求和的話離旅順近的京城也不安全,這也是慈溪所擔憂的,每每看這段歷史,就能明白自身強大有多麼重要。只可憐那些為過捐軀者

一、國際方面

當時世界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日本收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而中國卻無人過分,列強都想要瓜分這塊兒肥肉。清朝當時是朝鮮的宗主國,不管不行,這點兒來說開始挺仗義。

日本對這場戰爭也是蓄謀已久,明治維新後日本島國就謀求向外發展,從臺灣,朝鮮,逐步滅亡中國,實在是狼子野心。

二、國內方面

洋務運動興起,並且建立北洋水師,可是清政府的腐敗使得國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雙方其實差距很大,且清軍未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也是失敗原因

甲午戰爭失利後有張之洞等人主戰,提出“遷都,勤王”如果死扛到底可能會扛一段時間,畢竟中國地大物博,但是從前面說的來分析,在戰消耗的還是大。

這場戰爭好的影響是,有一些中國人覺醒了,就有了後來的維新變法等


美妹觀歷史


其實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拋磚引玉,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甲午戰爭發生前的時代背景。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效仿歐洲的發展模式,在國家開展大範圍的改革變法,成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到甲午戰爭前期,日本國內的工業、商業等發展迅速,但是國內太小,消耗不了這麼多的商品。而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很多資源都需要依賴進口,所以

急需找到一個突破口

這時候,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暗地裡發展軍事,密謀對外擴張,尋求出路。

而此時的清政府處於晚清時期,國力逐漸衰弱,但是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清政府的洋務派開展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

客觀的說,當時的洋務運動的成果確實值得讚賞,因為重視軍事科技,許多武器例如火炮、艦船、彈藥都是那個時候製造的,還有兵工廠、機械製造局。

直到1888年北洋水師的建立,把清政府的軍事實力推向了高潮。

北洋水師擁有的強大的軍艦

可以說,當時的北洋水師,從兵力、彈藥、艦船噸位、軍事訓練各方面來比較,絲毫不遜於日本,甚至比日本還要強大

但歷史就是歷史,最後不但輸了,而且還輸的很慘。

輸了就要賠款,日本對於賠款簡直喪心病狂,為什麼?因為日本所有的努力,等的就是這一天,等的就是鉅額賠款!

如果清政府堅持不賠償,不簽訂條約怎麼辦?

有人說,既然輸了,該籤條約籤條約,該賠款賠款,否則人家割地佔領我們領土怎麼辦?

其實不然。

如果清政府來個魚死網破,堅持不籤條約、不賠償,日本還真沒有辦法,沒準日本統治者還要垮臺。

在這裡我先舉個例子。

1904年日本為了侵佔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和沙俄爆發了日俄戰爭。沙俄的士兵從來沒有正眼看起過日本,他們人高馬大,兇狠彪悍,認為就小日本那體格一人可以幹掉三個。

士兵輕敵也就算了,沒想到沙俄政府也一樣的輕敵,在戰術上就決策失誤,而日本準備的十分充分,結果可想而知,沙俄戰敗的很慘

日俄戰爭漫畫

日本一邊滿心歡喜的嘗著勝利的果實,一邊算計著怎樣獅子大開口,最後敲定的賠償金額是:30億日元。

沙俄的尼古拉二世一聽,氣急敗壞,直接給日本撂下狠話:要錢沒有,要打繼續陪你打!

面對沙俄這般強硬的態度,日本最終對賠款不了了之。

其實彼時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很類似,都是日本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沙俄沒賠償最後不了了之,清政府如果不賠償,是不是也一樣?

歷史沒有重複。

當時清政府已經是一盤散沙,湘軍、滇軍等各自佔山為王,清政府是滿人入關統治了漢族,生怕漢人壯大了勢力把他們推翻了,所以寧願賠款也不死磕到底

假如歷史可以重來,即是是戰敗了,但清政府堅持不賠償,不簽字,並且團結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決定和日本死磕到底,日本絕對會崩潰!

甲午戰爭時的日本,綜合國力遠遠不如二戰時期,可以說日本是賭上了全部家當準備大幹一場,如果贏了,就解決了國內激化的尖銳矛盾,如果輸了,直接淪為三流小國。

如果清政府不賠償,沒有那幾億兩白銀,日本的結局一樣,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淪為三流小國家。

但歷史就是這樣,沒有假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