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夕陽下的“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戰略核潛艇,它“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第一艘,也沒目前唯一還在服役的“颱風艇”,其它的五艘都已經退役了,並且有三艘正在拆解當中。從服役時間上來看“颱風級”並不長,最後一艘1989年服役滿打滿算也就30年的光景,相比較美軍的“俄亥俄級核潛艇”艇齡相當,“俄亥俄艇”目前還很穩健,“颱風艇”卻孤零零的剩下一艘了。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人類歷史上建造的最大潛艇,也是蘇聯時代工業的“巔峰之作”,總體性能和歐美國家的核潛艇排序,它的綜合作戰能力可以排在第二位,能攜帶20枚“R39/SS-N-20”戰略導彈。

但是從戰略潛艇本身的製造工藝來看,“颱風級”屬於落後的變通生產工藝!也就是說,蘇聯當時沒有掌握11米直徑耐壓殼體生產工藝,並且SS–N–20潛射洲際導彈在設計上也落後於美軍的“三叉戟Ⅱ導彈”,該彈長16米(比三叉戟Ⅱ高3米),這樣就給潛艇製造出了難題!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由於大直徑耐壓殼體制造工藝落後DⅣ級核潛艇的龜背非常明顯(箭頭所指),龜背的劣勢就是水下航行阻力很大,這就像“大風天氣裡撐一把傘頂風行走一樣”,進而導致了潛艇在12~18節中低速航行時反應堆第一回路也要開啟主泵,起後果就是噪音大,潛艇的靜音性能不好...蘇聯潛艇噪音大被人詬病的原因就是這麼來的,一切都是“龜背”太高的問題。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拆解中的DⅣ級核潛艇,黃色箭頭所指是艇體,藍色箭頭所指就是潛射導彈發射筒,高出艇體5米以上,差不多有兩層樓那麼高。不但航行阻力增大,也導致了潛艇重心不穩,不能進行較快速的小半徑轉彎,否則潛艇在水下有側傾的危險。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這張拆解圖更加的明顯,不但“龜背”太高,由於耐壓殼體直徑偏小,潛艇內部的其它設備也是滿滿登登,擁擠不堪...蘇聯“颱風艇”之前的其它型號戰略核潛艇雖然排水量很大,與歐美國家潛艇相當,但是由於可利用空間太小,生活條件要更加艱苦一些。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實際上DⅣ級核潛艇所搭載的SS–N–23“輕舟”潛射導彈長度在14.8米,作戰性能大體相當於美軍的“海神潛射彈道導彈”,但當時蘇聯對於戰略核潛艇耐壓殼體制造能力只在9米多一點,加上導彈技術與歐美相比的確落後一點,所以“龜背”明顯是難以改變的。

由於DⅣ級潛艇的“龜背”明顯,水下阻力大、產生的噪音也大……到了“颱風級”已經不能簡單的再增高“龜背”了,蘇聯設計師變通的將“颱風級”設計成了三個耐壓殼體艙,呈“品”字型佈置。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那張圖片許多軍迷都見過,就是建造中的“颱風級”,圖片中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為單獨的兩個耐壓殼體,裡面分別安裝一套核反應堆和蒸汽輪機推進設備、魚雷發射管、其他操縱設備…,中間的窟窿就是安裝二十枚SS–N–20型核導彈發射筒的地方,由於“潛地導彈發射筒”的製造材質與耐壓殼體一樣,也起到了耐壓殼體的作用,所以說“颱風級”有三個耐壓殼體,當左右耐壓殼體和中間導彈發射筒施工完畢後,再在外部“包上”一層“非耐壓殼體”…這種變通的設計與製造使得SS–N–20/R39潛射洲際導彈得以順利的“上艇”。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颱風級核潛艇”的耐壓部分分佈圖,土黃色部分可以說都是耐壓殼體,淺藍色是非耐壓殼體部分,其結構非常複雜,大大的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難度和工程量。

但是,這種看似“巧妙”與變通的設計與建造也讓颱風級變得“無比的肥碩”!水下聲學特徵非常明顯,按照北約的話說“一座水下移動的山脈”!蘇聯人自己也清楚“颱風級”的笨拙,根本進入不了大西洋!所以將它單獨部署靠近北極“北德文斯克港”附近的“水下洞庫”或者專用碼頭,接到戰備值班任務的時候,“颱風艇”駛出“洞庫”就是北極冰涼的海水,不用多長時間就下潛至北極冰層以下……這樣北約的反潛機艦也就很難發現它了。

那麼,蘇聯時代為何製造不出來大直徑耐壓殼體呢?原因還是加工船舶的配套設備工業落後的問題,戰略核潛艇這種大型船舶沒有大型加工設備肯定不行。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比如說:圖片裡的瑞典“烏斯維肯”巨型折板機,這個設備就是將又長又寬並且較厚的鋼板冷折成需要的彎曲度和折角,它需要計算機控制,折角的力度先要輸入鋼板的各型性能指標,然後計算機通過數據測算將鋼板折彎,這事兒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需要很多的原始數據積累才行,才能編寫計算機程序,瑞典是特種鋼研究和生產大國,鋼鐵冶金經驗和取得的數據都非常的豐富,並且瑞典人有長久的複雜機械製造經驗,才能製造出來巨型折彎機和卷板機,西方國家的戰略核潛艇能製造出來超過13米的耐壓殼體都是瑞典設備的功勞,可問題瑞典雖然是“中立國家”,但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分工的一環,根本不敢把這麼重要的設備賣給蘇聯,否則“東芝事件”就會在瑞典上演...所以,蘇聯就是想買也買不到。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有大型鋼板折彎機還不行,還需要巨型卷板機,卷棍的力量要超過6000噸以上,這樣才能將寬鋼板捲曲成型,比如說:將寬厚板捲曲成半徑6.5米的弧度,兩塊焊接在一起就是一個直徑13米的耐壓殼體標準結構件,但超級卷板機也是高檔的船舶加工設備,蘇聯當時製造即不了也買不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大型加工設備,沒辦法才有了“颱風級”所謂“三個耐壓殼體”的變通設計,這就導致“颱風核潛艇”的龐大身軀。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粗略的介紹“颱風核潛艇”的建造工程的艱辛,再說一說它的R39/SS–N–20潛地戰略核導彈是當時蘇聯最先進的潛地導彈,但是與美國的“三叉戟Ⅱ”相比要落後了一個檔次!該導彈雖然也採用固體燃料,但射程在8300~10000公里(根據所攜帶核彈頭的數量)與“三叉戟Ⅱ”的12000公里是有較大差距,並且制導方面也落後CEP誤差500米 ,“三叉戟Ⅱ”是90–150米,也就是說SS–N–20不能擊毀“加固型導彈發射井”這樣的硬目標,而“三叉戟Ⅱ”由於精度高可以摧毀!

從可攜帶核彈頭數量來說:SS–N–20可以攜帶8個分彈頭(每個10萬噸當量)、“三叉戟Ⅱ”可以攜帶8–14個彈頭(W88型為8個、W76型為14個),那麼“俄亥俄級”就形成了24×14=336懟“颱風級”20×10=200這樣的優勢!很顯然蘇聯花了這麼大的代價並沒有實現超越,仍然處於追過階段。

總體來說,“颱風級”反映了當時蘇聯的工業水平,也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公允的說“颱風級”這樣的龐大艇身建造讓美國建造也會吃力的!特別是“颱風級”還採用了部分“鈦合金”耐壓殼體建造和HY–130等級的高強度鋼。這些都是美國當時沒有的技術能力。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颱風級核潛艇寬厚的身軀必須要由雙螺旋槳推進。

蘇聯解體以後,由於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軍費大幅度縮減,再維持“維護費用”比俄亥俄級還要高的“颱風級”已經力不從心了,並且“颱風級”這種冷戰時期瘋狂的產物需要有其他的“戰略艇”替代,所以目前除了“颱風級”首艇TK–208號經過現代化改造成為“布拉瓦”戰略核導彈的實驗艇以外,其他的都要退役和拆解!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已經拆解剝掉了最外層“消聲瓦”和非耐壓殼體的“颱風艇”,可以看到左右兩個耐壓殼體,與非耐壓殼體之間至少有2~3的距離,這裡是佈置水櫃和被動聲吶的地方,“颱風艇”由於採用雙艇殼建造加之排水量大,它的浮力和抗沉能力都很強,命中二三枚324毫米反潛輕魚雷是不會沉沒,這可能是“颱風艇”龐大的少數幾個好處之一。

關於“颱風艇”的建造費用一直都不為外界所知,當時蘇聯處於“計劃經濟時代”,在國家行政的指令下建造材料、能源消耗、人工成本、設備折舊...等市場因素皆無,不可能知道準確的統計金額,但是在1980年代初美軍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在首批次8艘(攜帶三叉戟Ⅰ導彈)的建造費用平均為12億美元,而“颱風艇”的排水量比“俄亥俄艇”大了兩倍由於,雖然蘇聯與美國的GDP和幣值計算方式不同,但造價超過“俄亥俄艇”是肯定的!

為何要提及“颱風艇”的造價呢?因為在1980年代初蘇聯的GDP是9400億美元(世界銀行數據),美國的GDP是28620億美元(世界銀行數據),蘇聯的國力只是美國40%左右,而且這還是在1970年代蘇聯使用行政手段將盧布與美元的匯率強行改成了1:1.7,也就是1盧布兌換1.7美元,即便是這樣“颱風艇”的造價也讓蘇聯不堪重負,據說“颱風艇”至少要建造12艘,最後只建造完成了6艘,第7艘完成了40%蘇聯就解體了。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已經拆解了大半的“颱風艇”,建造費用昂貴也導致了維護成本的居高不下!由於艇體太大“颱風艇”每一次中等規模的維護費用都數倍於DⅣ級核潛艇,這就使得現在軍費拮据的俄羅斯海軍更加頭疼,與其花太多的錢維護這些“史前猛獁”,還不如讓它們都退役,省下錢研製更符合現代作戰要求的新型戰略核潛艇。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可能是買到大型船舶加工設備,“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龜背明顯降低了很多,艇身順暢了很多,減少,阻力有利於水下航行,同時噪音也下降了很多。

俄羅斯目前的“北風之神”核潛艇的設計與建造符合現代核安全的要求,雖然單艘戰略威懾力要比“颱風艇”小一些,畢竟載彈少了4枚,但是建造一艘“颱風艇”的價錢可以建造兩艘“北風之神”,這樣比顯然是二大於一!況且由於艇體小部署會更加的靈活,就是大修的資金投入也比“颱風艇”少的多。

所以,俄羅斯放棄“颱風級”而全力以赴的研製“北風之神級”是明智的選擇,當然除了前面說的原因之外,俄羅斯從蘇聯繼承的DⅣ級和“颱風級”都已經到了服役末期,也不得不更換更新型戰略核潛艇確保國家的安全基石穩固。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正在進行型號完善試射的新一代SS–N–30“布拉瓦”潛射洲際導彈,它是有著名的“白楊M”陸基洲際導彈“下海”而來,運用了很多“白楊M”的技術成果,更主要的是它彈長只有12.1米要比SS–N–20短了4米,也不需要太大直徑的耐壓殼體,佈置會更加靈活。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美軍“拉菲特級”戰略核潛艇,它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1980年代之前最強大的戰略核潛艇,可以運載16枚“海神”C3戰略核導彈,“拉菲特級”一共建造了33艘之多。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三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同時下水的盛況,顯示了美國在核潛艇製造的技術成熟和完善。

其實,蘇聯時代一直到現在的俄羅斯,戰略核潛艇包括潛射洲際導彈,由於技術不成熟型號顯得過於頻繁,總是在逐步完善當中!原因就是技術水平不如美國甚至英法,潛射洲際導彈的型號不下七八個,而且一直都是“艇圍繞著彈”來建造,而不是“彈以艇為先”!美國海軍從1960年代開始建造了多達33艘“拉菲特級”戰略核潛艇,先後使用了“北極星3”和“海神”潛地導彈,但戰略核潛艇發射平臺一直沒有更換過,直到世界戰略核潛艇的“巔峰之作”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出現,而“俄亥俄”到現在服役了也40年了,目前仍舊是世界最強大的戰略核潛艇,沒有其它型號超越它。

“颱風”的時代即將終結,淺談“颱風”級核潛艇淘汰的原因

俄羅斯新老兩代戰略核潛艇同框,當今世界總體來說還是和平的,武器裝備的發展朝著更加智能化、小型化發展,已經不再是以量取勝,軍備競賽對誰的壓力都很大,而相對的少而精不但可以保證國家的整體安全,更可以在不影響經濟建設的前提節省資金研製更加先進的型號,也只有這樣國防才能良性發展。

而“颱風級核潛艇”在當前的形勢下已經不在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才大部分艇退役和拆解了,在可遇見的將來世界上再也不會建造這樣大的潛艇了!屬於它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