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偉大之處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奠基者,他創立的儒學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脈,現在研究孔子及儒學的學者數不勝數。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偉大之處



王陽明創立的“心學”理論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創新,從明代“心學”問世開始,就有大批追隨者學習它,發揚它。直到現在,“心學”的追隨與發揚者更是數不勝數。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偉大之處



《紅樓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對它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研究直接發展成為一門學問—紅學。曹雪芹只有一個,《紅樓夢》也只有一部。但研究曹翁之人數以萬計,每年學者們所生產的解讀《紅樓夢》的文字萬倍於原著。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偉大之處



孔子,王陽明,曹雪芹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創新者。每個時期的文化傳承者千千萬萬,但創新者寥寥。對文化的創新正是孔子、王陽明、曹雪芹的偉大之處。

劉慈欣和《三體》,中國科幻小說的扛鼎之人與扛鼎之作。我認為他的小說是用現代人獨有的對宇宙,世界,文化,科學的認識來詮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它的作品裡有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有對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偉大之處



我們今天這篇文章以劉慈欣為題,因為他是我們現代人對中華文化做出創新的一個代表。但我們今天不討論他的作品,主要討論的中華文化創新的問題。

人類從農業文明跨越到工業文明經歷了幾千年,但從工業時代發展到信息時代只用了一百多年,信息時代剛剛發展了幾十年,人類又要馬上進入到智能時代。技術的創新在我們這個時代突飛猛進,呈指數級的增長。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偉大之處



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社會制度的進步。比如工業革命的出現導致西方的社會制度慢慢發展到現在的主流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但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制度的進步並未推動文化的進步,近現代的文化像是停滯了,也包括我們的中華文化。

客觀來看,我們這個時代的確發展的確較快,以致學者們還未來得及對當下形成的社會現象和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思考明白,新的社會現象又出現了。

由於跟不上,看不懂的原因,學者們總是用傳統文化來衡量和評判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這就造成了中華文化在現代的創新又再效仿孔子當年的“克己復禮”的做法。學者們想去通過復興傳統文化,以文化不變應社會萬變的方式去迴避對社會發展跟不上與看不懂。

孔子當年的“克己復禮”是想恢復周禮,但是隨著社會制度由封建社會發展到帝制集權社會,這種“復禮”其實並未成功,因為周禮的土壤沒有了。但是各代統治者們需要“統治工具”,再加上漢武帝和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儒家文化成為了這個工具。

儒家文化四個字雖然至今沒有變,但其內容在中國的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滌盪了不知多少遍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也許有的時代讓人感覺彷徨和迷茫,但是這個時代所產生的獨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一定可以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說。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深入的觀察這個時代,感悟這個時代,成為這個時代孔子,王陽明,曹雪芹。而不要用過多的精力去研究這些古聖先賢,傳承固然重要,但創新和發展更重要。

我認為,劉慈欣作為一個現代人,他做到了這一點,至少目前來看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