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地級行政區首府。管轄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大理市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達五百餘年。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東臨碧波盪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從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歷史。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洱海

現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陽苴咩城的基礎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牆外層是磚砌的;城內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佈局。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建築佈局

大理古城東西寬約1000餘米,南北長約2000餘米,城池的佈局為棋盤式,南北城門相互對稱,而東西城門相錯,南北有五條街,東西有八條街構成了大理城主要道路格局。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軸線不居中,形成了西重東輕的城市佈局。而東西城門相錯,是採用了白族建築中的“東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則。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城內房屋皆土木結構瓦頂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鋪設而成。城內建築風格統一、尺度合宜、市容古樸。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戶戶養花。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城內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築,寺廟、書院、教堂等古建築點綴其間,如蔣公祠,杜文秀帥府遺蹟,天主教堂等古蹟。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最古老的建築--南城門

大理古城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南城門,距今600多年的歷史,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是古代殿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古城的象徵和標誌。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城門上“大理”兩字最早來源於南詔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當時世隆極力倡導佛教,廣建寺廟,興起學習中原漢文化之風,想以禮治國,所以當時的“禮”是禮貌的禮。現墨跡為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於1961年親筆題寫。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文獻樓

文獻樓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一公里,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雲南提督偏圖於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文獻樓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戶。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築特色。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古城的中軸線--復興路

復興路作為古城的中軸線,貫穿南北,商業氛圍濃郁。同時,南門、杜文秀府、古南詔的“天下第一樓”五華樓、文廟等眾多景點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復興路兩邊的的建築,仍保存著少數民族的特色。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1922年古城街道

杜文秀元帥府

杜文秀元帥府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為雲南提督府衙門。1856至1872年杜文秀起義軍佔領大理城時,在此地設元帥府。起義失敗後恢復為雲南堤督衙門。現僅存議事大廳、大門、南城牆、二門。議事廳殿上掛有杜文秀手書對聯:天生英雄奪回漢朝世界,地出豪傑戳破胡兒乾坤。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杜文秀(1828—1872),永昌(今保山)回族人。1856年10月17日被推舉為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大元帥,建立政權。1872年,清軍進攻大理,杜文秀於1872年12月26日被殺,起義失敗。杜文秀墓現位於大理下兌村,原墓建於1872年,1983年重修。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五華樓

大理五華樓又叫五花樓,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官方聚會宴請貴賓的地方,高達五層,可容萬人站立。大理五華樓最早修建於唐代,歷經千年滄桑,多次被焚燬和重建。現五華樓重建於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層建築,第一層為臺座,上面三層為樓。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1922年,外國人洛克拍攝的大理五華樓

南詔

南詔國(738年-902年),古代國名,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詔。公元737年南詔王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國,歷時253年。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和中後唐並存的南詔國

文廟

大理文廟始建於明代初期,幾經變遷和拆毀,2014年恢復重建。大理文廟是大理古代兼具府、縣雙重身份的先師廟,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大理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獻名邦”的歷史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建築價值。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文廟主要建築完成於明洪武年間,後經多年修葺,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大理文廟現在只餘大成門後古建築保存完好。大理文廟的建築造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晚清大理殿堂式建築風格,具有大理白族建築藝術的特點,是獨具特色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存。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文廟,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山東曲阜孔廟(文廟)

基督教堂

大理古城教堂位於復興路與平等路交叉處,始建於1904年6月,當時稱為 “中華基督教禮拜堂”。教堂主體結構為土木結構、四撇水瓦屋頂,保持著西歐教堂的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築特色,是一座中西結合式教堂。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教堂南北向長26米,寬12米,能容納200多人同時禮拜,教堂內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中間橫匾上寫著“斯為上帝駐驛之所務宜肅靜”,橫匾中下方有一塊方形木板寫有 “愛”字。教堂鐘樓懸掛一大鐘,重約150公斤,倫敦製造。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5.武廟是古城內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供奉關羽,是武文化和財富崇拜的象徵。武廟又稱關帝廟,是祭祀以忠義傳世的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大理古城武廟是本主武廟,它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幾乎與古城同齡。廟宇曾多次毀於兵災,又歷經恢復。現在武廟是在史存武廟基礎上恢復重建的。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武廟照壁,已經屹立了600多年,它長21米、高8米,是當年大理尚“武”精神的見證者。照壁具有裝飾、辟邪和反射陽光的作用,白族人用智慧留住了陽光。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關羽,三國名將,一位武功蓋世、高風亮節,集中、孝、節、義於一身的歷史人物。他還有“治病救災、驅惡辟邪”,“庇護商賈、招財進寶”的神力,所以被奉為武財神。大理的這座關羽的座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關羽坐像,有5.6米高。一般關羽的坐像有兩種姿式,一種是手持青龍偃月刀,另一種就是現在看到的叫夜讀春秋。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紅龍井

紅龍井,位於大理古城西南部,西起古城西城牆,東連古城復興路,全長僅數百米。紅龍井有條清溪常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紅龍井還建了“玉白菜”、“十二生肖”、“疊水臺”、“石拱橋”等景觀,清渠邊栽種柳樹、桂花、柏樹、榕樹等樹木,到了秋季桂花開放,秋風中送來陣陣桂花香氣,使紅龍井顯得更加優雅脫俗,是大理古城建設中最成功的典範。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蔣公祠

蔣公祠是祭祀清代將領蔣宗漢的祠堂。 清王朝為褒獎蔣宗漢鎮壓杜文秀起義等功,諡壯勤,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四牌坊下建祠,稱蔣公祠,辛亥革命後改為鶴慶會館。現為中和幼兒園。蔣公祠建築為南北向,祠一進兩院,入門為廣場。中為過廳,後為正殿,東西廂房各三間,後院四面存耳房各二間,總面積1100平方米。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天主教堂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一靜謐的衚衕裡,建於1927年。 天主教正式傳入雲南是在明末清初之際。古樸中融合著中國傳統和白族建築藝術風格的教堂——聖三堂,以建築結構造型的獨特風格、雕刻藝術之精湛、中西建築之交融而蜚聲海內外。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教堂從正面看酷似一條遨遊的巨龍,昂首擺尾;從側面看像一艘碩大的船。教堂北面牆壁佈滿了古老而優秀的西洋畫,南面牆壁被一幅幅俊秀的中國山水水墨畫所鑲嵌,正面三幅畫,中間一幅是教堂的微縮,記載了它的歷史和風采。整個教堂牆壁有六十多幅畫,兩種不同的文化藝術,兩種不同的建築風格在這裡巧妙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美妙的享受。室內面積600平方米,可容納500多人。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關係與區別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三月街

“月街”,即大理三月街,又名“觀音市,也叫大理三月會,現在叫三月街民族節,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三月街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盛會,它既是雲南西部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間文藝體育大交流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天至十天。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三月街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盛會,三月街街場在大理市古城西城門外,街場佔地90畝。其主要內容是:

1.進行物質交流,包括大宗藥材的交易,其次是大牲畜買賣,再次是雲南各地的土特產品都在月街上銷售;最後是其他生產生活用品交易。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2.舉行規模宏大的民族體育交流活動和文藝表演活動,包括在月街街場舉行各民族賽馬、射箭、摔跤、射擊比賽,大型民族文藝表演、民間文藝調演等。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3.各少數民族美食品嚐的盛會,月街上,別具地方民族特色風味的各種小吃讓前來赴街的人留連忘返。小吃大體分為生、冷、熟食三大類。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4.月街期間,大理古城各戶置花木於門前,搭“花山”於街市。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民居

建築是一部凝固的歷史,歷史文化是建築的靈魂中國的建築由於地域、民族的不同,建築的形式、風格、裝飾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也各有特點,這些風格和特點是建築的靈魂。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民居建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合理的建築佈局,在佈局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利用當地石材建造的冬暖夏涼的土庫房,氣派通暢、佈局合理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等。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築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型式。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房二坊由下輩居住。正房三間的兩側,各有“漏角屋”兩間,也是二層,但進深與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以利採光、通風及排雨水。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佈局模型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是一種比較標準的中國式四合院。各個漏角的天井根據耳房功能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輔助功能區,然後再連接到中央大天井。比如作為入口的小天井是入口天井,可以在裡面做影壁,做假山水池、景觀。廚房的小天井則可以晾曬食材和堆放柴火,十足一個地主家的派頭。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佈局模型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走馬樓

而所謂走馬樓,是指二合,三合或是四合的院落,省去漏角,把房屋交匯在一起,而且常修有連通各樓的走廊。人們覺得走廊四周連通,甚至騎馬都可以通過,故稱走馬樓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2.清淡素雅的色調,青瓦白牆是民居建築的主色調,與蒼洱景觀溶入一體,相得益彰。富麗堂皇的大門裝飾和莊重靈氣的照壁裝飾。流暢的建築屋面裝飾,形式多樣的屋脊。豐富多彩的後簷牆裝飾及兩二山牆間的腰簷裝飾,特別是內涵豐富的山牆裝飾和山尖的裝飾。精雕細鑿的建築門、窗、露明構件吊柱、雀替、花板、花枋、走廊、天花的裝飾及精湛的石雕、磚雕工藝,形成大理地區具有濃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築特點。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3.大理民居建築中的封火山牆面積大,大理先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許多形式多樣的山牆裝飾造型,山花裝飾是大理民居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具有鮮明的個性。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4.門樓是白族建築的精華。特別是大戶人家的三滴水門樓,集白族建築藝術之大成。白族門樓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和“三滴水”兩種。“一滴水”門樓即普通的坡屋面式,為一般民居所用;“三滴水”門樓則宏偉壯觀,有精緻的斗拱重疊,雙層上翹,飛簷串角,殿閣式的造型,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簷。白族民間把“三滴水”門樓稱為庭院的“龍頭”。門樓是整個白族民居建築中的精華部分,也是最能體現白族文化的建築。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三滴水,滴水是古建築瓦作術語名稱,俗稱滴子,筒板瓦屋面瓦件之一。底瓦壟的簷頭瓦,比普通板瓦多一個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迴流。三滴水:是指古建築三層簷屋頂形式建築的名稱,多用於歇山式樓閣建築。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一座兼具自然美景和人文氣息的古城,舒適而又幾乎沒有都市氣息早已被文青們瞄準了,屬熱門隱居地,可謂絲們的天堂文青們的烏托邦小清新們的天空之城,這是一座文化包容性很強的古城。山水環繞,淳樸安詳是公認的田園城市, 被認為是最美隱居之地。

探尋雲南古建築:大理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