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佛門淨地擺戰場,80多年前,廣西軍隊在浙江湖州血拼日軍

浙江湖州(舊稱吳興)城南5公里處有一座道場山。道場山舊名雲峰,面積約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0.7米,是天目山餘脈的組成部分。據明弘治《湖州府志》記載,其山“峰巒秀鬱,水石森爽,殊為吳興佳絕,古今遊覽者皆萃焉”。公元1079年,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任湖州知府時,曾遊道場山歸來賦詩一首,內有“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的佳句。鮮為人知的是,如今鬱鬱蔥蔥的道場山,山前山後埋葬著800多具廣西抗日將士的忠骸。

佛門淨地擺戰場,80多年前,廣西軍隊在浙江湖州血拼日軍

今日道場山遊步道

1937年11月5日,日軍第10軍登陸金山衛,其主力第6、第18師團等部直撲楓涇、平望、嘉興,企圖沿太湖南側迂迴深入,截斷上海方面中國軍隊的退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滬杭線方面,應扼守崇德、石灣、南潯線及臨平、吳興線,最後應以劉建緒第10集團軍退守杭州附近,第7軍之徐(啟明)、程(樹芬)兩師(第170、第172師),退守長興附近,待川軍到達後,一齊轉移攻勢。”

第7軍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主力部隊,北伐時候有“鐵四鋼七”的說法,就是說葉挺獨立團所在的第4軍是“鐵軍”,廣西第7軍則是“鋼軍”。 蔣介石下令第7軍軍長周祖晃,強調“吳興為今日抗戰全局之重心,即為第三戰區之樞紐”,要求“不惜任何犧牲,死守陣地。”

佛門淨地擺戰場,80多年前,廣西軍隊在浙江湖州血拼日軍

1938年春,蔣介石和李宗仁、白崇禧合影於江蘇徐州

周祖晃決心縱深配備遲滯日軍:第170師為右翼隊,以南潯為第一線,升山市(集市)為第二線、吳興縣城為第三線、朱家巷丘陵山地為第四線;第172師為左翼隊,佔領太湖南側山林地帶,與第170師連接。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軍隊,此後面對敵人飛機大炮的猛烈轟擊,毫不懼色,拼死抵抗。22日下午,第170師副師長兼522旅旅長夏國璋壯烈犧牲,日軍逼近吳興城區。昔日的佛教聖地道場山於是成為血腥的抗日戰場。

據日軍國崎支隊第41聯隊的戰史記載,24日“凌晨2時,我們到達一處建有寶塔的高地,敵人在高達30米的13層塔上架起了機槍,並不斷向我們掃射。第1大隊第1中隊中隊長水野角一大尉來到最前頭指揮戰鬥,敵人沒有退路了,只好向塔上爬。越往高處,敵人的射擊越猛烈。在13層高塔上的每一層,都反覆進行殊死的戰鬥,最終一步步把敵人逼到死衚衕。敵人抱著必死的決心,不斷揮舞著大刀向我軍衝殺過來。激烈的白刃戰結束,敵軍全部戰死,水野大尉被手槍子彈擊中,最後死在塔裡。”

佛門淨地擺戰場,80多年前,廣西軍隊在浙江湖州血拼日軍

改革開放後,湖州市人民政府重修的多寶塔

日軍所指的寶塔實為道場山上的多寶塔,又名文筆塔、文風塔。該塔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明清時期曾兩次重修。現在看到的多寶塔,是湖州市人民政府1987年撥款修繕的,現塔為磚身木簷樓閣式,七層八面,高約33米,每層均挑出塔簷,飛簷翹角,簷角下懸風鐸。從外形上看,重修的多寶塔塔體玲瓏,塔頂置鐵鑄塔剎,臺基有八角如八卦,但內部已經沒有了樓梯和樓層。日軍戰史所謂塔高13層與實際不符,目測高30米倒是比較正確。

佛門淨地擺戰場,80多年前,廣西軍隊在浙江湖州血拼日軍

抗戰時期的廣西軍隊

據守道場山的是第172師第1053團,因山腰戰壕為炮火盡毀,該團官兵逐次退往道場山頂和多寶塔,旋即山頂大廟萬壽寺又被日機炸燬。據家住道場山附近的張民國老人回憶,兒時曾聽父輩們說起過這場激戰:“前殿4挺重機槍封鎖山道,日本鬼被打死很多,後來找漢奸帶路,從萬壽寺偷襲下來,用刺刀刺死了12個廣西兵。一個連長聽不到機槍聲,帶人跑過來查看,發現重機槍陣地失守,連忙撥出手槍朝日本鬼開火

。”

佛門淨地擺戰場,80多年前,廣西軍隊在浙江湖州血拼日軍

今日道場山萬壽寺

24日黃昏,吳興淪陷,廣西守軍撤離城西后,周邊一些鄉民上山掩埋自己將士的屍體,但見一具具血跡斑駁的年輕身軀,大多是在戰壕前朝前倒下的;陣地上的樹木,被彈片削得只剩下光禿禿的半截樹幹,到處散落著子彈殼,不知撿了多少畚箕還沒撿完。

吳興戰役是杭嘉湖抗日戰場規模最大的一次阻擊戰,第7軍兩個師參戰官兵共23900餘人,傷亡達9700餘人。儘管如此,蔣介石還是認為第7軍過早放棄吳興,譴責周祖晃、徐啟明作戰不力,將二人撤職留任。徐啟明為此深感不平:“

此役抗戰十晝夜,未有增援,到後來清查縮編,每團僅餘兩營弱,旅團長陣亡各一,營連排長損失亦多,如此犧牲,而所謂戰鬥不力,可得謂平乎?”不管怎樣,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將士永遠值得後人懷念。歲月如逝,山河鉅變,唯有英魂不朽。

參考文獻:

1、《蔣介石日記》(非賣品)。

2、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桂軍與淞滬抗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