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皇帝要御駕親征,大臣當場反對,不料戰場失利后皇帝將大臣夷滅三族

歷史上的一些皇帝是很自負的,一方面是帝王家天生的自信;另一方面是他們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誇讚,而很少有人敢說他們不行。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認知,從而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

另外,我國古代的一些皇帝,他們窮兵黷武,關鍵還很喜歡御駕親征。一心想親自完成野心,讓所有人都臣服於自己。但是,皇帝畢竟是一個國家當中最重要的人物,一旦在親征的時候出了什麼問題,那這個責任誰也負擔不了。因此,皇帝御駕親征,就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畢竟這是會動搖社稷根基的。

除非皇帝有把握打勝仗,這樣大臣們才會鼎力支持和相助。而皇帝什麼都沒有,卻只有一顆臆想打勝仗的心,大臣們自然會全力阻止。所以,皇帝御駕親征是件很嚴肅的事情,所以滿朝君臣都要慎重考慮才是。

今天就和大家說說北魏時期的一位皇帝,他見外族入侵自己的家園,所以決定要御駕親征。但是,在他和大臣們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卻遭到了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大家都認為國家現在根本沒有能力攻打別人,就算真的要去挑起戰爭,那也不能讓皇帝來冒這個險。

然而,這位皇帝並沒有聽從大家的建議,硬是要御駕親征。結果上了戰場,卻失利了。等到他回到朝廷之後,他沒有感激那個勸阻自己的大臣,反而將其夷滅三族。這位皇帝就是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

那麼,拓跋燾出征之前不聽大臣的勸阻,出征後失利了,為何不盡人情地將勸阻自己的大臣夷滅三族呢?拓跋燾為何要這樣做?這得從拓跋燾即位,北邊敵人入侵開始說起,且聽下文給大家道來。

皇帝要御駕親征,大臣當場反對,不料戰場失利后皇帝將大臣夷滅三族

一、拓跋燾即位不久,柔然興兵來犯

泰常八年(423年)的十一月初六那天,明元帝拓跋嗣去駕崩。拓跋燾作為皇帝的繼承人,於同年十一月初九日繼位,成了北魏時期的第三任皇帝,後來被大家稱為“北魏太武帝”。

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燾剛繼位不久。所有事情還不熟悉,而權力的交接正在進行中,所以不能有半點的意外發生。然而,北方的柔然政權統治者漢紇升蓋可汗大檀,見北魏剛換了皇帝,所以就率領了6萬的騎兵來攻打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

他這一路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所到之處盡不可免。就這樣,柔然軍勢如破竹地攻陷了北魏的故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看到這樣的情況,拓跋燾當前不會坐視不理。於是和五胡諸國對著當時的形勢展開策略,分開進行討伐。

不幸的是,他卻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當中。好在全賴他英明果決,膽識過人,經過了一番殊死拼戰,才使得柔然兵退去。

二、拓跋燾不顧大臣劉潔和眾臣反對,聽崔浩之言執意北伐柔然

懂點歷史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北魏其實是一個很有野心的政權。然而,北魏受到了柔然的干擾,自然就限制了它的野心爆發。而北魏在柔然的牽制之下,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精力去征服其他割據的政權。所以也就更無力南下,與南朝的劉宋王朝進行爭鋒了。

處在這樣的情勢之下,顯然,身為一代雄主的拓跋燾當然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就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的話,那麼以後自己和劉宋打起來就會腹背受敵,更加陷在了困境當中,所以他很想北伐柔然。

於是他就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詢問一下深受其寵信的大臣尚書令劉潔的意見。然而,拓跋燾滿心的歡喜,卻被劉潔當眾潑了一盆冷水,他是這樣對拓跋燾說的:“柔然這個政權一向沒有固定的住所,總是飄忽不定,東遷西移。陛下上次征討柔然,就是而徒勞無功勞而返的。咱不如推廣百姓耕種,積蓄大量糧食。然後用糧食作為誘餌引柔然上鉤也未嘗不可。”

而滿朝的其他大臣聽了劉潔的分析之後,紛紛覺得很有道理,便試圖開始依附著勸祖拓跋燾的北伐大計。然而,這些臣子的想法跟自己的野心格格不入,所以他很反感,他希望能有一個人站出來。

這時拓跋燾看到了呆立在大殿之上,一直默不作聲的司徒崔浩。所以拓跋燾心血來潮地想從他的口中得到支持,便問他是這麼看待自己的北伐決定的。果然,崔浩沒有讓拓跋燾失望,他說:“雖然柔然一向居無定所,但我們可以出奇兵。他們必然毫無防備,我們可以趁機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這樣就能取勝。”

千等萬胖,太武帝等的就是崔浩的這句話。所以當他聽到崔浩支持自己北伐之後,很是滿意。便不顧眾臣的反對,在崔浩等人的支持下,決定北征柔然。

皇帝要御駕親征,大臣當場反對,不料戰場失利后皇帝將大臣夷滅三族

三、拓跋燾戰場失利,回朝將大臣劉潔等人夷滅三族

雖然拓跋燾得到了崔浩等少部分大臣的支持,如願地北伐柔然。然而,前線等待拓跋燾的是除了狡猾的柔然軍不按常理出牌,東躲西藏之外。北魏軍還要面對這茫茫的沙漠,而且隨時都可能會迷失方向的風險。

也就是在這種深入敵後腹地,卻遇上惡劣環境,以及沒能及時會師的境遇。結果造成了柔然軍再次逃竄,結果拓跋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在戰場上失利。很是氣憤不已,所以只得班師回朝。但令人詫異的是,在拓跋燾回朝不久之後,他就將劉潔等人給夷滅了三族。

看到這裡,我們不免深感摸不著頭腦。明明拓跋燾自己不聽劉潔等人的勸諫,結果導致戰場失利了,而這足以說明劉潔的勸諫是對的。

按理說皇帝回朝之後,要汲取教訓,大有悔不聽劉潔之言,並且大賞劉潔才對。可是拓跋燾卻不按“常理”出牌,不但沒有愧疚感,反而還大殺勸諫之臣,不免要寒了士子們的心。那麼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分析如下:

1、劉潔因為駁回面子,假傳聖旨,導致貽誤戰機

且說尚書令劉潔因為自己前期的功勞,一直都得到拓跋燾的重用。後來更是直接被提升為了尚書令,深得拓跋燾的信任。但是他這一次的勸誡,拓跋燾並沒有聽進去,這讓好面子的劉潔深感無地自容,覺得以後也不好再在朝堂上立下威信了。

於是他就利用自己職務之便,在拓跋燾出征之後假傳聖旨。將大軍會師的地點給改了,導致拓跋燾在敵後戰區的時候孤立無援,無法再次前進。更是沒有辦法深入敵後,讓柔然輕而易舉的就逃跑了。這就是劉潔的“篡改聖旨”之罪。

皇帝要御駕親征,大臣當場反對,不料戰場失利后皇帝將大臣夷滅三族

2、太子拓跋晃欲馳援,被劉潔勸聽

當時,身為太子的拓跋晃看到自己的父皇陷入了困境,所以就想帶領其他軍隊北上支援拓跋燾。可是就在這個關鍵節骨眼上,劉潔卻跑來勸說拓跋晃,說這個時候國家才是最需要軍隊保護的時刻。

如果他這樣北上一走了之,那麼老巢很可能被周邊的國家趁機侵襲。而拓跋晃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沒有北上馳援拓跋燾了。而這也導致拓跋燾在會師的地點整整苦苦等待了6天,卻一支軍隊來報道都沒有。所以拓跋燾在沒有看到各路人馬之後,只能撤軍了。這是劉潔的“避重就輕”之罪。

3、劉潔煽風點火、擾亂拓跋燾軍心

當時,拓跋燾的軍隊處在沙漠的險境裡,沒有等到援軍。而且劉潔不但不讓大家去支援前線,反而還玩起了煽風點火之事來,從而擾亂了前線的軍心。之後,劉潔假裝關心拓跋燾,請求他撇下大部隊自己一個人先回朝。

可是拓跋燾是個愛兵如子的皇帝,他又怎麼可以做出這樣的不道德的事情來。如此一來,不僅會丟失了軍心,日後自己還怎麼統治國家了。所以他並沒有聽從劉潔的話,硬是鼓舞著大部隊,將他們從險惡的環境當中帶回了故土。這時劉潔的“擾亂軍心”之罪。

4、劉潔欲誣陷崔浩,卻遭崔浩反擊

等到拓跋燾回朝之後,劉潔想著拓跋燾肯定會認為自己先前說的話是對的。但是這樣的錯誤又不能讓皇帝來買單,於是就將北伐失利的罪責全部歸罪在崔浩的頭上,並起草了奏章要彈劾崔浩。

好在拓跋燾還不是個昏君,他知道事情的原委。當他看到劉潔的奏章之後。他批覆說:當時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之下,各路將領不能按期會師。遇上賊寇又不能主動出擊,即使有罪責也該算在各路將領身上,與崔浩有什麼關係呢?

就這樣,劉潔慘遭拓跋燾打臉。他很是不爽,決定要保護崔浩。不過崔浩也不是吃素的主,他決定要反擊劉潔。不料崔浩經過一番查證之後,得知原來是劉潔假傳聖旨導致大軍錯過會師。所以他將這事高發到拓跋燾那裡,拓跋燾生氣不已,直接命人將劉潔逮捕下獄。這是劉潔的“欺君罔上”之罪。

皇帝要御駕親征,大臣當場反對,不料戰場失利后皇帝將大臣夷滅三族

5、劉潔有不臣之心,欲立樂平王為新帝

就在拓跋燾出征不久,劉潔就曾經私下跟心腹說:“如果這次軍隊北伐沒有功勞,並且太武帝戰死沙場不能回來的話,那麼我就會和其他大臣擁立樂平王拓跋丕為新皇帝。

另外,劉潔也很有私心和野心,他居然還派人到右丞相張嵩那求取圖鑑。得知姓劉的可以得天下,然後他就不知所以地問自己是不是那個得天下的姓劉之人?這時劉潔的“造反”之罪。

誰知後來事情便敗露了,就這樣劉潔和南康公狄鄰、右丞張嵩等人全部被夷滅三族。而整件事情受牽連的人數有100多號人。不光如此,拓跋丕也因為參與此事而獲罪。而且拓跋丕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二月初七日,因為憂鬱而死。而拓跋燾就給了他一個“戾王”的諡號,以表示對他的不滿。

綜上5點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劉潔的被拓跋燾夷滅三族,全部都是自己的選擇。作為一個臣子,不能對自己的君王忠心。在皇帝出征之後,假傳聖旨導致皇帝差點沒有援軍的救助,後來還蠱惑太子不去救自己的父親。自己做事不留後路,在皇帝出征之後就認為他一定不會回來。結果亂說話給別人留下了把柄,才有了身死殞命的慘淡結局。

總評:

從劉潔被拓跋燾夷滅三族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身為下屬,就應該時刻想著如何才能替上司分擔憂愁。而不只是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做出忤逆上司的事情,不然那後果真的很嚴重。

另外,作為下屬就該有下屬的職責所在。那就是時刻聽從上司的安排,努力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而不能因為上司讓自己沒有面子,自己就要想方設法地賺取回來,從而做出了讓上司下不了臺的舉動來。這種害人終害己的做法,十分不可取。畢竟只有互利共贏,才是人情世故最好的抉擇。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歷史回憶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