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01

這本書分為兩個大的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而先驗要素論又分為兩個部分: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論。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先驗感性論中的兩個要素:時間和空間。

那第二個部分先驗邏輯論究竟講了什麼呢?先驗邏輯論其實是討論了概念及其原理的。它又分為“分析論”和“辯證論”兩個部分。先驗分析論是建設性的,先驗辯證論是批判性的。先驗分析是分析我們的知識結構。那我們的知識到底有什麼結構,人類的知識體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康德說,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全部的先天知識分解成為純粹知性知識的各種要素。這裡順便說一下,康德認為所謂知識就是判斷,知識是由要素和關係構成的,而對要素和關係本身不是知識,只要將要素和關係進行判斷才是真正的知識。比如“紅色”、“藍色”、“花”這些都是概念,不是知識,而只有“這朵花是紅色的”,這裡將“花”和“紅色”關聯起來,並且做出了判斷,這樣的一句話才是知識。

02

所以,在討論知識這裡“先驗分析論”要解決的就是將構造知識的關鍵要素:概念。進行逐個分析,搞清楚各種概念的來源和區別。而且這裡我們要講的“概念”是純粹的概念,而不是經驗性的概念;而且這裡的“概念”不是直觀的、感性的概念;而是純粹知性的概念;這裡的概念都是基礎的概念,而不是複合的或者派生的概念。比如“紅色”是一個基本概念,而“玫瑰紅”就是一個“複合的”或者說“派生的”概念。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前面我們講了,我們有兩種能力,感性能力、知性能力。感性能力是藉助於直觀的;而知性能力是藉助於概念的。比如我們眼睛感知到眼前有一個“紅色的東西”,然後知性告訴我們,這個是一個“紅色的蘋果”,其實“紅色的”、“蘋果”這些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概念,我們的知性藉助於這些概念,才能去認識感官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從而得出知識。一切直觀都是感性的,來源於外界對我們感官的刺激;一切的概念都源自於人類的思維。而知性的能力,就是對概念做出判斷。這裡的“知性”,我們也可以理解“理性”。

所以康德說,人類所有的知識的要素是:直觀+概念。而且我們需要通過經驗+理性才能認識這個世界,經驗來自於感官,而概念源自理性。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康德調和了兩千多年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0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說的“直觀”,並不是事物本身,比如之前我們詳細分析過,我們看到的一個‘紅色的蘋果’,只是“蘋果”這個物自體的一種表象,我們的直觀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而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事物的本質,康德稱之為‘物自體’。所以,“物自體”是不可知的,這是康德哲學的一個重要結論。

所以,我們可以將認知的順序簡單理解為:物自體(不可知)–> 表象(直觀) -> 概念(知性) –> 知識。這裡,表象也是一種直觀,是我們運用感性能力獲得的,當然它來源於經驗,即經過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信息;而概念來自於人類的思維;而知識,則是對錶象和概念進行判斷的結果,這個過程依賴於我們的知性性能力。所以康德說,知性能力也就是一種判斷能力。換句話說,知性就是一種判斷。那怎麼判斷呢?為此,康德提出了4大類,12個小類的判斷維度。它們分別是:

第一:判斷的量,包括:全稱的、特稱的、單稱的;

第二:判斷的質,包括:肯定的、否定的、無限的;

第三:判斷的關係,包括:定言的、假言的、選言的;

第四:判斷的模態,包括:或然的、實然的、必然的。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04

前面我們講了,知識的兩個要素包括:直觀和概念。而要獲得真正的知識,就需要運用知性能力,或者說判斷力對直觀和概念之間的關係進行區別。前面我們也講了直觀來源於人的感官,是經驗性的,經驗的知識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不是康德所關心的重點。而康德哲學真正關心的是“概念”。

我們知道直觀可以分為經驗性的直觀和純粹直觀,比如時間和空間就是純粹直觀,而其他任何直觀都只有在這兩種直觀基礎上才能存在,比如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東西沒有在任何時間和空間裡而存在。按照同樣的思路,概念其實也分為:純粹的概念和經驗性的概念。比如“蘋果”這個概念是純粹的概念嗎?當然不是,他是我們的祖先們看到了一個紅紅的,可以吃的,甜甜的一個掛在樹上的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命名為“蘋果”,所以“蘋果”這個概念是經驗性的,不是純粹的。那麼哪些概念是純粹的呢?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05

康德將這些純粹的概念稱之為“範疇”,而且將它們也分為了四個大類,12個小類,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

第一:量的範疇,包括:單一性、復多性、全體性;

第二:質的範疇,包括:實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第三:關係的範疇,包括:依存和自存、因果和隸屬;共聯;

第四:模態的範疇,包括:可能與否、存在與否、必然與否。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範疇(Kategoria)”這個詞最早是由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一開始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範疇篇》中提出“十範疇”。亞里士多德把時間、空間稱為範疇,還有像實體、偶性、狀態、能動和受動等,共有10個範疇。

後來在別的地方覺得不夠用,亞里士多德又加了5個範疇。康德認為亞里士多德提出“範疇”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其貢獻在於找到了一些最有普遍性的概念。所謂範疇就是最有普遍性的概念,普遍到無所不包,是所有概念的基礎。如因果性,世間沒有任何一個東西能夠逃得了因果性。再比如“量”和“質”的範疇,這些都是最為基礎的、最純粹的概念。

一個概念如果普遍性達到這樣一種哲學程度,就是天地萬物沒有任何一個事物不能適用於這個概念,那麼這個概念就是“範疇”。它跟經驗的概念不同,經驗的概念如動物、植物甚至物體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這樣一些概念的普遍性是有限的,都屬於科學的概念,不屬於哲學的概念,所以不屬於範疇。

06

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今天我們講了“先驗邏輯論”中的“先驗分析論”,而首先分析了“概念”,並且對“概念”的核心“純粹概念”即“範疇”進行了介紹。我們一步步深入到了康德哲學的腹地,“範疇”是康德整個哲學體系的核心。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一開始我們就介紹了,康德的這本書《純粹理性批判》,他要回答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什麼是先天綜合判斷,“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這就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因為它是基於“因果性”的範疇而做出的判斷。

康德認為在人的知識裡面有兩大成分:先天的和後天的。後天的成分是經驗性的,是後天獲得的,先天的成分是由人的主體預先提供出來的,這兩方面組合起來就構成了人的知識,缺一不可。所以他認為經驗派和理性派雙方都有片面性,知性和感性、知性和直觀缺一不可。

康德哲學《純粹理性批判》這本“天書”講了什麼?這兩個字很關鍵

“知性無直觀是空洞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目的”,這是他的一句名言。

直觀當然是感性的,要有感性的內容,但它本身單獨成不了知識,要成為知識,必須有先天的概念和形式,這兩者合起來才構成知識。範疇就是一種先天的形式,範疇就像直觀中的“時間和空間”一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先天條件和基礎。

如果說,沒有了時間和空間,我們無法直觀地感知這個世界;那麼,沒有了範疇,我們就無法理性地認識這個世界。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何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