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我在北京生活了20年,也在中關村也工作,但我估計自己成不了一名“海淀家長”。即使我當年沒有移民,我很難負擔一棟海淀的學區房,更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琴,沒能力給孩子輔導高等數學。

我聽說了海淀家長的拼搏與艱辛,但我卻親身參與了溫哥華家長的過程。今天就來說說在溫哥華作為移民華人家長的感受。這其中跟“海淀家長”有共鳴,更有差異。任何一種教育環境和培養方式都有優劣勢,我們不去評判孰優孰劣,權當是記錄一名海外移民家長的日常生活吧。

1

上學最大的意義就是學習,但學習什麼在每個地方都有側重。在中國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學術培養,尤其是數語外理化這些基礎學科。而在加拿大,“學習”的定義範圍更寬。

以我家孩子為例,他就讀的是一所教會學校,從3歲的學前班一直到12年級,全校一共14個年級。今年他剛剛從學前班的 kindergarten 畢業,成為了一名小學生。

而在他5歲的學前班經歷中,所學的課程體系、課程分佈、記錄要求已經跟小學一模一樣了。再加上之前4歲的學前班,他已經在這所學校待滿了2年,我也對加拿大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個初步認知。

孩子在學前班的學習包含“語言和數學”、“自然和社會科學” 這兩大方向。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英文和數學

先說語言,語言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所要學習的第一門技能,它是掌握其他一切知識的基礎。在學前班階段,英語是最重要的一項課程。未來在小學,還會開設法語作為第二語言必修課。

早上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不能馬上離開,要陪孩子讀15分鐘的書。這段時間對我來說既痛苦又享受,痛苦的是看著其他年級的家長早早離開,自己還要完成任務,讀那些有好多不認識單詞的英文書;而享受的是與孩子共度的讀書時光。15分鐘有時候連一本繪本都講不完,但它培養的是孩子讀書的習慣,更是培養家長為孩子讀書的習慣。

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屬於自己的藏書,就像是一個小型圖書館,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

開始上課後,每天都有英文課,老師領著學習字母、發音、單詞,乃至於句子。孩子們每天必做的事情還有寫作,他們會在學校來寫日記,記錄下當天好玩的事情。雖然日記本慘不忍睹,錯字錯句連篇,但他們正在鍛鍊著寫作。寫完日記後拿給老師,老師幫忙改錯,並給與鼓勵。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課上除了英語外,數學也是每天的必修課,不過難度就要低得多了,直到畢業,只要求孩子掌握基本的加減法就行。這點華人孩子絕對是領先的,我在數學上也沒給孩子投入太多精力,也沒上任何輔導班,孩子現在用豎式算很多位數的加減法都沒問題。當然在數學上,加拿大的華人孩子跟國內孩子也是沒法比的。

每天放學後,孩子會有家庭作業,留不留作業的問題上在加拿大每個月學校也有所不同。作業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頁紙,有的是單詞連線,有的是加減法,都是帶著圖畫或者手工性質的趣味題,五分鐘就可以搞定。

第二天拿著作業找老師,就能換取一個小禮物,有貼紙、漂亮的小石頭、小瓶子、小吊墜一類的東西。我總在想,老師每天選禮物都是一件操心的事,每天不重樣,一天20個禮物。為了讓加拿大的孩子們做家庭作業,老師真的是費盡心機。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從K5的下半學期開始,他們開始有了一個新的任務,那就是學習 sight words。所謂 Sight Words 就是兒童在閱讀繪本時最常見的單詞。

Sight Words的選擇有各種各樣的版本,學校選用的是 Tunstall 版本的,一套共有10本小冊子,每本冊子裡100個單詞和相對應的詞組,10本冊子一共1000個單詞。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所有孩子都是從第一冊開始學起,老師不教,孩子拿回家讓家長教。每學會一本就拿回學校讓老師檢查,通過了發下一本。為什麼不教呢,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學前班學的範疇,按照學校奉行的IB教學體系和BC省教學大綱,學前班階段掌握字母和少數幾十個單詞就夠了。

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極大的超前的。他們班20個孩子,其中已經至少有3個孩子把十本單詞全都背會了,而很多孩子也都背到了第七、第八冊。我說來慚愧,一向對孩子的學習抓得不緊,畢業時只背會了第四冊。

掌握這十冊的 Sight Words 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孩子可以獨立閱讀所有的英文繪本,簡單的無插圖英文讀物,甚至已經可以開始用英文開始簡單的寫作。

我們印象中的北美孩子都不愛學習,有些孩子到了中學還要掰手指頭算數。在數學上確實弱,但在英文上他們太重視了!

就像我們在學前班就開始教孩子乘法表一樣,雖然這些內容已經超出教學大綱,但實際上從老師到家長都在大幅超前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這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語言是一切知識的載體,語言更是閱讀的基礎。讓孩子儘早開啟閱讀的世界,讓他們有能力自己去書本中探究知識的奧秘,這在西方的教育中恐怕是最早要開發的能力。

在加拿大的小學沒有特別正規的考試,更很少評分和排名,但其實孩子們和家長們暗地裡的較量並不少。在低年級階段,這種較量主要就體現在閱讀能力上。

孩子的老師雖然明確提出,每個孩子的進度不同絕沒有高下之分,更不鼓勵大家競爭攀比,但家長的眼中還是時刻關注著其他孩子的進度。哪個孩子讀到第十冊了,哪個孩子還在第一冊徘徊,哪個孩子已經能讀哈利波特了,哪個孩子已經開始寫文章了,都是家長們間熱議的話題。

可以說,我們中國教育傳統意義上重視數學,而在北美則更加重視英文,並且重視程度不相上下。所以北美孩子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也普遍比較強,這與重視語言教育是分不開的。

在加拿大你可以看到,偌大的社區圖書館,一半的圖書都是兒童讀物,社會上的兒童文學浩如煙海。我非常贊同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希望儘快打開王他的閱讀世界,所以幾乎我們每天有半個小時是花在 Sight Words 的學習上。但無奈他的時間排的太滿了,語言的學習還只能放到第二位甚至第三位,這點我們後面再說。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自然科學

孩子就讀的學校是一所以IB教育見長的學校,也是整個北美唯一一所全IB的教會學校。IB跟AP有所不同,它不簡單的是一種考試,而是一整套貫穿始終的教育體系。關於IB我瞭解的並不深入,在實際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體驗式學習。

他的班級平均每個月都會有一次 Field trip,這並不是簡單的郊遊,而是一種野外教學,Field trip 都是配合著一門學科進行的。

  • 當他們學習建築的知識,老師會帶他們去工地看蓋房子,瞭解房子的結構;
  • 當他們學習消防知識的時候,會請消防局開一輛消防車來學校,孩子們尖叫著爬到消防車上探秘;
  • 當他們學習植物的時候,老師會帶他們去南瓜地裡看南瓜的生長,然後每個孩子拿走一個南瓜,回家做成南瓜燈;
  • 當他們學習動物的時候,老師會帶他們去農場,參觀各種家禽家畜;
  • 當他們學習海洋生物時,老師會帶他們去海洋館,海洋館有專門接待學校的部門,讓孩子們用手觸碰和學習各種海洋生物;
  • 當他們學習音樂時,老師會帶他們去聽兒童音樂劇,親身感受歌聲和樂器的魅力;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當然了,這麼多的野外教學不用家長掏一分錢,都是學校負責所有費用,甚至連家長志願者的門票都包了。我就是因為孩子的Field trip第一次去了加拿大的農場、南瓜田、海洋館和兒童劇院,跟著孩子沾光長見識。

未來孩子再大些,他們的活動就更多了,什麼野外露營、野外生存,體驗各種社會活動和組織,甚至每個學生都要到國外去交換學習。

日常的學習中,實踐教學更是普遍。

一次孩子們學習“力”的基本常識,要求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做一個手工,來展示推和拉這兩種力的原理。我絞盡腦汁,跟孩子一起用機械原理和 iPad 做了一套裝置,抽屜一拉 iPad 上就會顯示 pull,抽屜一推 ipad 上就會顯示 push。

第二天,所有人的作品在學校展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展臺,介紹自己的裝置。連高中生們都被吸引來觀摩體驗,每個人都對我們的裝置讚不絕口,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 Cool!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他們班每天快放學的時候都有一個叫 Centre 的時間,其實就是自由的手工時間。學校提供所有的材料,硬紙板、膠水、絲帶、皮筋等等,孩子們可以天馬行空的做。每天接孩子放學,他第一件事都是向我展示今天的作品,有頭盔,有寶劍,有望遠鏡,有紙書包......

很長一段時間,班上在學植物的生長。老師弄來20個花盆,讓每個孩子親手播種自己的植物。每天還要負責給自己的植物澆水、施肥,還要在一個單獨的本子上記下植物生長日記。送孩子上學的第一件事,他總是滿懷期待地拉我去看他的植物,我親眼看著從泥土、嫩芽、幼苗到一棵完整植物的生長過程,連我這個大人都能感受到奇妙。放假前,老師把每個孩子的植物送給了家長,現在它正生長在我家的院子裡,已經有30裡面高了。

學校也會上音樂課和體育課,音樂課是每天都有,而體育課每週兩次。這兩門課反而我太關注,因為這兩項上是我在家培養孩子最多,也是花精力最大的。

2

說了這麼孩子的學校教育,其實作為一名溫哥華家長,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孩子的課外時間,也就是英文中常說的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當然,海淀家長接觸的課外教育比溫哥華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北京和溫哥華之間的側重點還不盡相同。由於激烈的競爭以及課堂學習壓力,海淀家長們更多的把課外教育當成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反觀在溫哥華,課堂教育本就簡單,互相之間又少又競爭,所以課外教育真正為了興趣和特長。

拿兒子來說,目前對他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英文的讀寫。他在加拿大上幼兒園和學前班已經三年了,他的口語和聽力能力已經完全沒問題,甚至已經出現第一語言變成英文的苗頭。但作為華人移民,他的讀寫能力是天然的弱項,在學校絕對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儘管我很希望他能儘快體會到閱讀和寫作的美妙,但不著急,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英文,數學,科學這些學科固然重要,但沒必要著急,後面還有的是時間。

再說一句不一定對的話,這些學術方面的功課並不是最難的,最花時間和精力的是藝術和體育,最難的是那些課外興趣。

孩子現在只學三門興趣特長,鋼琴、小提琴和高爾夫球。其中小提琴已經學了2年,鋼琴1年,高爾夫1年。這三門興趣特長佔據了他目前幾乎所有的學習時間,每天鋼琴和小提琴至少兩個小時。高爾夫球每週上課一次,外加兩次訓練,假期時間多了,調整到一週三次上課,三次訓練。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我可以負責地說,對比 K12 的任何一門學科,這三個課外興趣都要難得多的多!要經過10年,一萬小時以上的專業訓練才能有所收穫。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難就難在堅持。孩子難,家長更難。不是有那麼句話麼,不練琴的時候母慈子孝,練琴的時候雞飛狗跳,這句話應該對任何一個琴童家庭都實用。我和孩子媽對孩子的教育有明確的分工,她負責孩子的音樂,我負責孩子的體育和課業輔導。

娃媽的工作比較忙,白天沒時間陪孩子練琴,拖到晚上8點以後練琴效果很差,孩子困得集中不了精力。所以只能是每天六點半起床練琴,到七點半洗臉吃飯準備上學。大人小孩起床都很痛苦,但早上的精力充沛,練琴的效率最高。雖然辛苦,但她們一直在堅持。

還好家裡有地下室,即使早起或者晚睡練琴都不會對鄰居有影響。即便這樣有時我還會擔心,孩子的哭嚎,大人的吼叫是否會讓鄰居以為發生了意外,把警察叫來......

孩子的小提琴上有很多斑點,甚至有很多小朋友的琴板開裂,不是琴的質量問題,而是太多的眼淚流到上面。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如果說在家裡練琴艱難,那麼在外打高爾夫球就更費勁了。他5歲的時候還沒有球杆高,在任何一個練習場都是最小的一個。每打一個球我要費盡口舌,一會把目標旗杆想象成敵軍艦隊,這個球消滅了敵軍偵察艦,那個球打碎了敵人旗艦的玻璃;消滅艦隊的遊戲玩膩了,再把小白球想象成一個淘氣的小壞蛋,要想辦法把它打得更遠,打得更準,打得聲音更清脆......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在家裡練琴你可以跟他著急,有時吼兩嗓子還管用,可在公共場合急不得鬧不得。有時兒子耍無賴,無論你怎麼軟磨硬泡就是不認真,那時我恨不得一腳把他像高爾夫球一樣踢出去。

五六歲的孩子對於身體的控制和理解都不行,我要不斷的提醒他手、腳、胳膊、頭、眼睛的每一個動作,在加上撿球擺球,你會看到一個老父親在球場上或趴或跪,一會像傻了一樣的叫好,一會又變成暴怒的怪獸。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你要問學習音樂和體育難不難,真的難,每一刻都是艱難的,更難的是持之以恆,以十年為單位的堅持。

在西方社會中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是如此,畢竟在這邊生活相對更加容易,即使在餐館打工也能有一份不錯的收入,過舒適的生活。但很多的中上產階級家庭都不會讓孩子閒著,體育和藝術的培養比我們華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年8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松林俱樂部會舉辦 USKG 兒童高爾夫錦標賽,這是全球最頂級的兒童高爾夫賽事,每年會吸引全世界超過6000名孩子云集於此。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這6000個孩子無一例外,都是最世界範圍內的佼佼者。他們中間排名靠前的選手都是經過極其殘酷的訓練,每天訓練6個小時以上。Netflix曾經拍過一部記錄片,真實的記錄小選手們的生活。天一亮就起來進行體能訓練,下午放學後馬上奔赴球場,一直打到太陽落山,兒童樂園、生日派對都跟他們無緣。

每一個參賽孩子的球童都是父母,扛著球包,比孩子更加緊張,他們的表情跟中國高考考場外的家長沒有任何區別。為了培養孩子,他們很多人甚至放棄事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北卡只是一個縮影,全北美還有著眾多的一流兒童高爾夫球賽事。除了高爾夫,還有網球、足球、冰球、棒球、橄欖球、游泳、體操、射擊、馬術、速滑等等,這些都是北美最流行的青少年運動,每個運動中都有無數的“海淀家長”和孜孜不倦的孩子們。

音樂和藝術也是一樣,樂器、舞蹈、美術,北美的藝術教育發達程度不亞於體育。在世界小提琴比賽的最高殿堂“梅紐因”比賽中,能進決賽的孩子都是世界的翹楚。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孩子是來自家庭學校,也就是home school,因為可以節省大量學校的時間在孩子的專業上。

北美有很多home school的家庭,很多都是因為要把時間用在專業上,k12的課程在家花一少部分時間就夠了。完善的家庭學校體系和整個社會的教育系統都給了這種home school以可能,孩子只要參加教育局的考試後一樣高中畢業,一樣升入大學。

他瘋玩的日子從4歲開始就結束了,我們認為瘋玩給他的人生帶來不了真正的快樂,反而是通過努力和拼搏換來的收穫更加令人幸福。我們絕不給他設定限制,逼他走專業音樂或者體育的道路。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音樂和體育的特長會給他的學業和人生帶來多的機會。他在學習音樂和體育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毅力、自控力、學習方法、時間觀念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都會讓他受益終生。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我們全家人只需要盡最大的可能豐富我們的人生,不浪費每一分鐘時間,讓生活過的有價值就好了。至於未來,那是他的人生和選擇。我們現在做的,只是讓他在未來想要選擇的時候,能夠有能力作出理智的選擇,並且有的可選,多一份選擇的機會。這是我們當父母能給他最好的了。

3

對比“海淀家長”,我在各個方面都自愧不如。唯獨在陪伴上,溫哥華家長有絕對的優勢。

當然這也是環境使然,我娃媽經常感嘆,如果我們沒有移民,很有可能也會賣掉朝陽的公寓,去換一個海淀五道口的30平米學區房。我更加努力地堅持996,並潮007大幅邁進,而她只能放棄事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

在溫哥華,即使你想996,也很少有企業給你機會,生命的重心自然而然地放到生活和孩子上。

我的好朋友小A,每天早上6點就到公司上班,就為了能在2點下班,放學後陪伴孩子所有的放學時間;小狼為了陪孩子打好棒球,自己考取了棒球教練的牌照,每天帶孩子的隊伍訓練;B姐每天開車帶著兩個孩子往返於溫哥華的各個球場、學校,她的身上總是帶著各種食物,她和孩子的晚餐大多都是在車上吃的;大N是很有成就的房地產商,但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是,賺錢等孩子長大了也來得及,但成長只有一次……

關於我對他的陪伴,今天只說說給學校當志願者這件事。

在加拿大的私校,並不是交了學費了事。家長還有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在學校。捐款是最常見的,當然捐多捐少,甚至不捐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硬性要求。

正規的私校都是非贏利組織,董事會也都是由家長組成,學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都是公開並嚴格監管的。所以捐款都是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很多家長都樂於給學校作出貢獻。還有一個因素,捐款也是可以抵稅的。對於很多收入高的人來說,總歸是要捐,捐到自己孩子的學校會更加實際。

捐款是非強制的,但家長的志願者工作則是必須的,每個學期必須有20小時的志願者工作。小到停車管理員,搬個傢俱佈置個禮堂,大到當助教,組織孩子的活動,學校的各個角落都有著家長的身影。

前文說到的各種外出活動,運動會,大型活動,老師都會招募家長幫忙管理孩子。很多家長是雙職工,工作日不能過來陪孩子,於是這種外出的活動一定要有幾個家長參與進來,每人負責帶幾個孩子,以免出現閃失。我作為一個自僱從業者,時間相對自由,也自然是逢活動必參加的。

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在溫哥華的臺灣媽媽,她有三個子女。這位媽媽跟我說,她對加拿大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孩子學校的志願者工作。

她每年要跟孩子的班級外出幾十次,去過溫哥華島上體驗野外生存,也去過卡爾加里的劇院聆聽歌曲,她跟隨孩子的運動隊走南闖北,也陪著孩子體驗過各種我們正常生活很難接觸到的別樣人生。最重要的是,她沒花過一分錢。

雖然說是志願者,為學校義務勞動,但她覺得反而是自己賺大了,跟著孩子漲了太多見識。對此我深有同感,並且以這位母親為楷模。

我喜歡在孩子們中間待著,這是難得的瞭解他們的機會。時間長了,我熟悉他班裡的每一個孩子,他們的喜好、個性,全部門清。

  • 我知道孩子們中間這段時間最熱衷的遊戲是什麼,他們時髦的動畫片是什麼,他們最喜歡什麼玩笑;
  • 我也知道每個種族的孩子喜歡吃什麼午餐,家裡給帶什麼零食;
  • 我知道每個孩子的優點,哪個孩子數學好,哪個孩子英文好,哪個孩子懂禮貌,哪個孩子最強壯;
  • 我還知道孩子們間的小團體,誰和誰最近總在一起玩,誰和誰最近又鬧掰了......

更重要的是,我在觀察自己的孩子。

  • 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在班級的學業怎麼樣,哪門課有困難,哪門課很輕鬆;
  • 我知道他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的問題,他怎麼交朋友,怎麼處理衝突;
  • 我知道他最喜歡哪個朋友,也時常跟他開喜歡哪個女生的玩笑,弄的他面紅耳赤(是的,學前班的小孩已經有些概念了);
  • 我喜歡跟他八卦同學們的趣事,誰誰今天做傻事被老師罰站走廊了,誰誰的Sight Words讀到第十冊了,誰誰的爸媽今天忘給他帶午飯了,誰和誰已經私定終身了......

這些八卦趣聞經常讓我們捧腹大笑。

在我的概念中,陪伴只是一個概念,而瞭解孩子、體驗他們的生存狀態、並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是陪伴的基礎。

學校的志願者活動就給了我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深入到孩子們的世界中,當然只是一個旁觀者。這已經足夠了,往往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大問題,就是與家長的理解隔閡。尤其是華人移民孩子,他們在社會上會遇到更多的衝突和挑戰,如果家長能及時發現並給出指引,能快速的幫他們建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跟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學習很多。我能感受到別人家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我可以看到孩子們共性的優點和問題;我從老師身上學到怎麼鼓勵孩子、怎麼管理孩子;我更瞭解到這個社會鼓勵什麼,排斥什麼,通過這個小班級去感受加拿大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這些都是書本上學習不到的寶貴教育經驗!

海淀和溫哥華相隔萬里,分屬地球的兩端,但對孩子的愛和教育,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你很難說“海淀家長”或者“溫哥華家長”孰優孰劣,更不能說哪邊的孩子更快樂更有出息,只是受制於環境的影響,側重點不同而已。

前幾天學校舉辦放假典禮,全校幾百名師生在禮堂中又蹦又跳,齊唱哪首:“We Are the Kingdom”。一瞬間,我的眼眶溼潤了,多麼美好的年華!

在北京生活20年後,沒做成海淀家長,我去做了一名溫哥華家長 ...

If only we could see

Who we're made to be

Beyond the fear and doubt

That feels so crippling

Our song would rise today

Of a King so great

Who rules the universe but calls us all by name

Oh, oh, we are set apart

Oh, oh, we know who we ar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light

You set a fire we cannot hide

And we'll be Your city burning so bright

'Caus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 will risk it all

For such a time as this

Not to gain the world

But make a difference

Oh, oh, we are set apart

Oh, oh, this is where we start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light

You set a fire we cannot hide

And we'll be Your city burning so bright

'Caus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ll shine Your light and raise it high, raise it high

The Kingdom of God is alive, is aliv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light

You set a fire we cannot hide

And we'll be Your city burning so bright

'Cause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We are the Kingd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