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鲁北讨海人:除禁渔和封冻期外都出海,收入越来越差却不愿转行


秋季的渤海湾最常见的就是大风天气,在这样的条件下出海捕鱼,常常会遇到捕捞收获不及成本的情况,因此,渔民们宁可把船停在码头上,也不愿白白烧油出去作业。

虽然不出海捕鱼,渔民们也不会清闲,利用这个空闲期对设备和网具进行日常维护,时不时还要出大力,丝毫不比出海作业轻松。

重体力活一般由年轻力壮的年轻渔工负责,而修补渔网这种相对轻快的活则由上了年纪的渔工来干。

所谓的年轻渔工其实也并不年轻,大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汉子。在和渔工们的聊天中了解到,他们大都来自山东各地,许多人都曾经有过在内河湖泊捕鱼的经历。到沿海来谋生的理由也大都一致,当地不让继续捕鱼和养鱼了,听说去海边的收入高,就组团来到了这里,很多人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渔港,这些人发现,他们世代传承的内河捕鱼技能,在这里根本没多少施展的机会,因为海洋捕捞的操作更复杂,也更需要付出体力,并且常常面临着极高的危险。他们也想过退出,但是却缺少其它生存技能,面临家庭生活的巨大压力,不得不继续坚持下去。


一位大叔告诉我,他在这个渔港干了超过30年渔工,收入最好的时候是10年前,那时,他一个月最多能拿到8000多元,以当时的物价换算,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靠着这份工作,他在老家盖上了2层小楼,还供着两个孩子上了大学。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近些年,渔工们的收入却出现了滑坡。按照他们的说法,现在的捕捞技术发展了,渔船越来越大,渔具也越来越先进,声呐、GPS等先进技术让捕鱼变得越来越简单,捕捞速度比过去快了很多,但是渔业资源的恢复速度却没有跟上,这就导致了大家的收入变的十分不稳定,虽然除去禁渔期和封冻期外,他们一直都坚持出海作业,但是情况却没有明显改观。

收入已经不如过去,改行还是继续坚持,渔工们又一次面临抉择,不过,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继续,因为对他们来说,除了捕鱼之外,很难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


在渔港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又苦又累的捕鱼生活已经没有吸引他们的地方,而上了年纪的老渔民仍然坚持上船干活的场面却很常见。比如这位老伯,他今年已经76岁了,正在帮渔工修补床铺。

老伯的儿子正这艘渔船的船主,他虽然不希望老人继续留在船上,但是在老伯的坚持下却也无可奈何。

老人坚定的认为,闲坐在家里其实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不如劳动起来,让身体保持活力,这样更加利于长寿。老伯说,在他们渔村,上80岁的老人还在干活的情况很常见,有的人甚至还敢独自撑船下河捞地笼。

随着太阳的落山,渔港的喧闹声渐渐平息,渔民们纷纷收拾家伙事儿,准备回家吃饭,码头上又恢复了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