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長春歷史上的七座水塔


長春歷史上的七座水塔

西廣場水塔 (來源:房友良編《長春街路圖志》)

長春歷史上的七座水塔

“南新京驛給水塔” (來源:房友良編《長春街路圖志》)

近代的長春是全國有自來水較早的城市。早期的自來水是由水源地提供水源,通過輸水管道用泵導入水塔,再傳到需要自來水的地方。很多老長春人對上世紀初長春的水塔有深刻的印象,他們親切地將其稱為“水樓子”。老長春歷史上曾有7座水塔,現在尚存3座,4座已經消失。

現存的西廣場“雙塔”

水塔因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加之其高高聳立的形象極具地標性,往往讓人印象深刻,從而成為所在區域的標誌性建築。西廣場水塔自建成起,就是長春的地標性建築。今天,水塔依然聳立在西廣場中心島。它始建於1912年,是為解決長春火車站和滿鐵附屬地內居民的用水問題,由滿鐵(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修建的。水塔高30米,圓柱形,上部是水泥澆築,下部是鋼板結構,內徑10.2米,有效水深7.1米,可容水299.4立方米,1914年建成供水,日供水量300多噸。水塔的水源地是位於鐵北春日町(今臺北大街)與今九臺路交會處的滿鐵第一水源地,在那裡挖了3眼井徑為9.14米的淺水井。

後來,由於滿鐵附屬地人口增加,用水量越來越大,1933年,又在距離西廣場不遠處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給水塔,這就是“新京敷島通水塔”,長春人將西廣場的這兩座水塔稱為西廣場“雙塔”。“新京敷島通水塔”高38.15米,內徑13米,容量1000立方米,由滿鐵修建的多處水源地提供水源。這座塔塔體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在澆注時做了許多線角,下部由8根鋼筋混凝土柱子作支撐,蓄水池底部和頂部作臺階狀回收,有畫龍點睛的效果。1948年長春解放後,兩個水塔均由鐵路部門使用。

本世紀初,長春市政府相關部門對水塔進行維修,恢復其百年前的面貌。如今,這兩座百年水塔屹立在西廣場,見證著長春的發展變遷。

現存的小南站水塔

除了西廣場“雙塔”外,今天還可看到的水塔就是小南站水塔了。它位於今北環城路與九臺北路交會處西南角。1940年,日本滿鐵為了將小南站建成一個較大的鐵路編組中心站,就在此修建了小南站水塔,供站內使用。水塔高47米,儲水量100噸。

水塔的第一水源是位於今寬城區蘭家鎮趙家窩堡的一眼母井、兩眼子井,日流量1500噸;第二水源是位於今蘭家鎮的紀家窩堡井,日流量800噸。水塔附近修有一個蓄水1500噸的水庫,還有一座加壓站,通過加壓把水送到水塔。新中國成立後,水塔除供應小南站使用外,還提供給水源不足的鐵道部長春機車廠。1970年,又在唐家營子(現蔡家)開闢了第三水源。1988年位於北環城路1358號附近的長春北站建成後,小南站水塔停止使用,今閒置。

消失的第一座水塔

1901年,俄國在長春二道溝修建寬城子火車站的同時,在火車站北側修建了長春第一座水塔。這座水塔高10米,儲水100噸,日供水量1000噸。水塔從伊通河西岸的團山堡取水,通過鋪設內徑為10釐米的兩公里管道,將水導入水塔,供應車站、兵營和住戶。

寬城子火車站水塔的修建,是長春首次使用自來水的標誌。1935年,俄國將長春至哈爾濱段的中東鐵路賣給日偽當局,隨後,寬城子火車站廢棄,管理人員調離,設備和水塔被拆除。

消失的三座水塔

偽滿洲國成立後,建淨月潭為第一水源地,與之配套的南嶺淨水廠也於同期修建。當時,長春市內由南嶺淨水廠供水的3座水塔分別是新發屯水塔、“南新京驛給水塔”、永春路水塔。如今,這3座水塔都已不復存在了。

今永安街與崇智衚衕交會處西南角是昔日的新發屯水塔所在地。新發屯水塔分3部分:下部由4根鋼板鉚成柱子作支撐,中部為瞭望室,上部為水泥築成的圓形儲水池。新發屯水塔設計容水量為12噸。水塔下面建有消防署,利用水塔瞭望室觀察周邊火情,利用水塔的水滅火。新中國成立後,新發屯水塔繼續使用,並在此成立永安街消防隊。20世紀90年代,這座水塔被拆除,消防隊也撤消。現址為吉林省公安消防總隊醫院。

在今天解放大路與建設街交會東南角的吉林省人才市場大樓所在地,昔日是“南新京驛給水塔”,它建於1935年南嶺淨水廠投產後,塔高51米,直徑16米,可儲水約400噸,供附近地區使用自來水而設。塔體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立面為多稜柱體,底層外貼蘑菇石,中段設有多個細長條窗戶,上層簷口下鏤空處飾有棕黃色瓷磚的腰線,曾被評為“新京最美麗的水塔”。新中國成立後,該水塔由長春市朝陽區自來水管理所管理,1999年被爆破拆除。

此外,在西三馬路與永春路交會處西北角還有一座永春路水塔,這是一座小型送水塔,1937年修建,也是為周邊地區送水。水塔成為永春路一帶的標誌性建築。新中國成立後,該水塔繼續使用,2000年被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