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清朝六大親王”都是誰?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入選?

清太宗皇太極建立大清王朝以後,一改其父努爾哈赤創設的"貝勒制度",將皇室宗親爵位分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等級森嚴、獎賞分明的分封制度。其中親王爵位最高,而對於開國有功或治國安邦做出巨大貢獻的皇室宗親又能夠被封為"世襲罔替、不降爵承繼"的鐵帽子王,這更是高貴顯赫、位極人臣。在清朝歷史上共出現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兩位郡王爵位。但這剩餘的10位鐵帽子親王僅有4位能夠入選被後世推崇的"清朝六大親王",可見這個"六大親王"的含金量有多高!那麼,這六大親王都有誰入選呢?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入選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清朝六大親王”都是誰?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入選?

"清朝六大親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其中禮親王代善和睿親王多爾袞均出自後金政權或者剛剛建立清朝的皇太極時期,對於後金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對於清朝的建立和揮師入關都立下了不世功勳。多爾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以他的成就和功績別說做個親王,做個皇帝都不過分。事實上,他也真的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他能夠入選"六大親王"相信不會有異議。

禮親王代善,在努爾哈赤皇長子褚英的太子之位被廢除以後,被努爾哈赤立為太子,處理朝政,雖然而後因罪同樣被努爾哈赤廢黜了太子之位,但還是被任命為後金時期的大貝勒,統領"八大貝勒"處理朝政,共議國事,在當時的地位遠遠高於皇太極。努爾哈赤駕崩以後,代善又擁立皇太極繼位,擁立新君有功的他又為清朝的建立下了巨大功勳。皇太極駕崩以後,代善又以皇叔之尊堅定擁護皇太極一脈繼承皇位,雖未能讓皇太極長子豪格繼承皇位,但卻擁護了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保證了皇太極之後皇位的正統傳承。他雖不及多爾袞功勳卓著,但因其久居眾王之首,為後金政權和大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的貢獻再加上擁立兩代帝王的功勳,被稱為"清朝第一親王"當之無愧。

至於康熙帝的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和道光帝皇六子恭親王奕都是清朝"守江山"時期為鞏固皇權統治,為大清社稷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怡親王胤祥在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作為雍正帝最為信任和倚重的皇室兄弟,對雍正皇帝忠心耿耿;對大清江山殫精竭慮。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宗的江山,奉獻給了最愛的四哥雍正帝,幫著雍正帝為"康乾盛世"的繼續推薦和清朝鼎盛的到來打下了堅定基礎。小編認為,怡親王胤祥堪稱"清朝最對得起親王爵位的皇室宗親"。

“清朝六大親王”都是誰?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入選?

從綜合能力和道光帝聖寵方面看,恭親王奕登基為帝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那個只知道哭,只知道表現自己"至誠至孝"的瘸子奕寧。可是命運偏偏不這樣安排,道光帝還真就把皇位傳給了"孝順"的皇四子奕寧,但卻絕無僅有的在傳位遺詔中將奕訢晉封為親王爵位。被咸豐皇帝奕寧壓制了整整一朝的奕終於在咸豐皇帝駕崩後爆發,在幫助慈禧太后取得最高權力以後,奕被命為"議政王",統領議政大臣和總理事務大臣,走向了權力巔峰。而後,他帶領著晚清的破船在眾多風浪和暗礁中艱難前行,為晚清政權的穩定,為晚清的"同光中興"做出了絕對貢獻。這也是恭親王奕作為唯一的晚清時期親王入選"六大親王"的主要原因。

安親王嶽樂和康親王傑書出自清朝入關初期的順治朝和康熙朝,嶽樂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順治皇帝的堂兄,深受順治皇帝倚重。他堅定地站在順治皇帝身後,支持和大力推進順治帝對於朝政的改革。他是清朝入關以後,最為注重和關心解決滿漢矛盾的皇室宗親,注意對漢臣的重用,這對清朝能夠立足中原地區穩固發展至關重要。安親王嶽樂對於清初的貢獻之大,對順治帝忠誠不二,甚至讓順治帝一度想要將大清皇位傳於嶽樂。康熙朝"三藩之亂"的時候,嶽樂又和康親王傑書衝鋒在前,為平定"三藩之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一次為維護清朝皇權統治,政權穩定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康親王傑書系代善的孫子,他在順治朝雖未被重用甚至還曾因罪被降為"貝勒"爵位,但在康熙皇帝繼位以後,"三藩之亂"爆發之時,這個血管裡流淌著軍事才能的皇室宗親被康熙帝派上前線。傑書踏上戰場以後,銳不可當,一路打到浙江,而後直接圍住了耿精忠的根據地——福州,打的耿精忠舉城投降。耿精忠作為"三藩"之一的漢王,其軍事才能和統兵本事絕對不是等閒之輩,能夠將耿精忠打的二次降清,傑書的軍事才能可見一斑。這還沒完,平定了耿精忠以後,傑書又率軍抵抗趁火打劫的臺灣鄭經軍隊,又將鄭經的精銳部隊大敗,一口氣收復了廈門、金山等戰略要地。傑書班師回朝的時候,康熙帝親自前往瀘定橋迎接,聲望達到頂點。

“清朝六大親王”都是誰?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入選?

由此可見,除了怡親王胤祥和恭親王奕是在清朝"守江山"時期為大清江山社稷穩定和發展、為鞏固皇權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外,其餘四位親王都是在後金政權和清朝建立和入關乃至入關後的軍事行動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皇室宗親。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對於所處朝代帝王的忠心,代善之於努爾哈赤;多爾袞之於皇太極;嶽樂之於順治皇帝;傑書之於康熙皇帝;胤祥之於雍正皇帝;奕之於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他們不單單是皇帝的兒子、兄弟或叔叔,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建立不世功勳的同時擺清了自己的位置,認清了自己雖為宗親卻也只是臣子的身份。多爾袞後來大概忘了這一點,才落得一個削爵、逐出皇室、挫骨揚灰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