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科學史話:他沒有著作等身 卻是中國現代數學的播種人

他一生傳世著作極少,卻培養人才無數。其中不乏名滿天下者——陳省身將自己從事幾何研究歸因為他的教導;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後回國專程拜會他,因為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就喜歡聽他的課,更欽佩他高尚的人格。他就是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姜立夫。

姜立夫1890年生於浙江省平陽縣(今屬蒼南縣)的一個農村知識分子家庭。因為家庭的影響,他自幼便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10年,姜立夫在杭州高等學堂尚未畢業,便考取了難度極高的第二期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同榜之中,胡適、趙元任、竺可楨、胡明覆等日後都成為學術界極富盛名的大師。在美國期間,姜立夫的學術之路走得順風順水,他先後在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數學,1916年便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本綜合性的現代科學期刊《科學》第2卷第5期上發表了《形學歧義》,首次向國內介紹了射影幾何學。1918年,姜立夫受聘為哈佛大學助教,擔任W.F。奧斯古德教授的助手。1919年,年僅29歲的他獲得哈佛的數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二位數學博士。

如果按照這樣的人生軌跡前行,姜立夫也許會成為一名著作等身的數學大家。但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姜立夫的人生註定要與祖國的數學教育事業休慼與共。1919年10月,養育姜立夫成人的大哥英年早逝,留下一雙年幼的兒女需要撫養,在事業與親情之間,姜立夫選擇了後者。

早在回國前夕,姜立夫就接受了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聘請,擔任南開大學算學系主任。當時的南開大學數學系只是一個空殼,既無講師又無助教,是名副其實的“一人系”。作為唯一的教授,姜立夫一個人承擔了初等微積分、立體解析幾何、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複變函數論、高等幾何(包括n維幾何)、微分幾何等所有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他還兼任理學院的公共數學課教師。直到1925年,學校才增聘數學史研究者錢寶瓊為教授。即使這樣,姜立夫一人講授七八門主要課程的狀況也沒有多大改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南開大學還是私立學校,辦學經費少,教職人員更少,姜立夫拿到的薪金也比其他學校微薄,但他卻毫不在意,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之中。

1925年,南開大學算學系已初具規模,經學校同意,姜立夫接受了廈門大學邀請,南下赴廈門大學任教一年。在廈門大學算學系期間,他精心安排教學計劃,並指導購置大量書籍。他為廈大算學系播灑的汗水日後也得到了豐厚的收穫——廈門大學數學系漸漸成為南方的數學教學和科研中心,並走出了陳景潤等著名的數學家。追根溯源,姜立夫勞苦功高。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北大因教育經費拖欠,教育質量受到影響,數學系連學期考試都形同虛設。1931年,姜立夫推薦自己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學生江澤涵赴北京大學任教。他對江澤涵的教學工作悉心指導,並要求他務必嚴格訓練學生,“等到有了經過嚴格訓練的高年級學生,你才可以教一些拓撲學。”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北大數學系漸有起色。

姜立夫不僅數學功底深厚,國學底蘊同樣過人。正因為這樣,他的授課風格既有傳統文化中“庖丁解牛”的精細,又有西方課堂中的自由活潑。據他的學生回憶,姜立夫上課,只帶一張寫了提綱的日曆紙。他講課條理清晰,板書整齊。講到極有意思的地方,會忽然雙腳併攏,喊出一聲“All right!”學生們被這樣的課堂氛圍感染,學習數學的熱情極大提高。他的學生、後來曾擔任南開大學副校長的吳大任原本在物理系就讀,因為喜歡姜立夫的課而專攻數學,後來成為了數學大師。據吳大任回憶:“他就像熟悉地理的嚮導,引導著學生尋幽探勝……聽姜先生講課是一種少有的享受。”

解放後,姜立夫又擔任了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和數學系籌備小組成員。他認為數學研究工作注重思維與演繹,需要更多從文獻資料中借鑑他人的方法與成果。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中山大學數學系建起了當時較為完備的資料室。

教學工作之外,他還作為主要參與人參加了“新中國數學會”和“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備工作,這兩個團體的成立對團結數學工作者、改變中國數學界學術研究的落後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姜立夫的一生,不波瀾壯闊也不石破天驚,卻為中國數學教育和數學發展事業鞠躬盡瘁。他被胡適稱為“中國現代九大聖人”之一,也被《中國大百科全書》譽為現代數學在我國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種人。(張曉磊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