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1、德國領先燃油車的50年,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在過去的50年裡,德國汽車工業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在一項特定技術上的專長:即內燃機。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但近幾年來,這項最為重要的汽車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全球電動汽車的不斷增長,改變了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的演變,但德國汽車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保守的太對。對目前技術路線看,電動汽車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電池組。

放眼全球,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尤其是那些總部設在韓國、日本和中國而不是德國的公司不僅在電池和材料化學方面取得了領先,而且在模塊設計方面,有時甚至在整個封裝體系結構方面也取得了領先。與此同時,大眾汽車(Volkswagen)表示,它目前正在開發其最終平臺,重點放在內燃機上。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大眾和瑞典電池供應商Northvolt昨日宣佈,雙方已聯手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大眾表示,"將涵蓋從原材料到電池技術再到回收利用的整個電池價值鏈的投資。"

大眾表示,"歐洲電池聯盟"的財團,投資方向還將包括製造階段,這將導致"在歐盟允許可持續、環境友好和有競爭力的電池生產",並指出,這項努力"可能得到德國政府宣佈的資金支持"設備。"


2、德國奮起直追,電動汽車市場硝煙再起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已經撥出11.4億美元用於支持電池生產,計劃為一個旨在開發固態電池技術的設施提供資金,這種技術可能在未來十年的後期開始普及。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通過歐洲電池聯盟進行的聯合研究將於明年開始,並在合作伙伴之間進行交流。這並沒有說明合作伙伴的數量是否有任何限制,但在大多數這樣的聯盟中,合作伙伴越多越好。

這是除歐洲電池聯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之外的一個項目,該項目由歐盟委員會於2017年10月發起,旨在創建一個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電池製造價值鏈。該聯盟估計,將歐盟帶到電池製造業的領頭羊地位可能會創造400萬至500萬個就業機會。

而在2018年底,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的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曾透露,到2030年,它將購買230億美元的電池。雖然奔馳並沒有透漏,這些電池組將由誰來供應,但卻表明了德國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供應鏈建設中的短板和憂慮。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電池,尤其是電池組,是電動汽車中最昂貴的部件,其成本通常與發動機、變速器、燃料和排氣系統的成本相當,這些部件都是由德國汽車製造商直接生產或由關係緊密的供應商生產的。在歐盟和其他國家,保持國內製造業具備一定優勢存在很大的壓力。

歐洲電池聯盟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在於此。除電池投資外,戴姆勒還將額外投資11億美元建設八家全球電池工廠,其中一家位於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另一家與北汽汽車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在德國,已經完成了第一個類似工程。


3、奔馳、寶馬推出電動汽車宏偉計劃

戴姆勒計劃在2022年前為其大部分乘用車車隊提供130種電動車型(電動、混合動力和插入式混合動力)。它還計劃與電動商用車競爭,包括公交車和麵包車,到2025年,電動汽車將佔汽車總銷量的15-25%。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另外,寶馬對電池組的需求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與戴姆勒的數字還不完全相同。它計劃從中國的CATL供應商那裡採購約47億美元的電池組,另外一些來自德國埃爾福特的一家CATL"GigaFactory"。

接下來,在電池電池能力中心投資2億美元,用於測試不同類型的電池。寶馬已經給出了一些跡象,它可能也在尋找從瑞典的啟動諾思伏特電池的來源。


4、美國本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除了與日本松下(Panasonic)聯合運營其GigaFactory的特斯拉(Tesla),沒有任何規模的美國汽車製造商直接參與電池生產;目前,答案似乎是外國公司的本地化電池生產成為可能。

密歇根州的一家LG化工廠向通用汽車供應Bolt EV電池。LG化學(LG Chem)在韓國的競爭對手sk Innovation最近宣佈在格魯吉亞建立一家工廠,可能最終會為包括戴姆勒在內的多家汽車製造商提供電池

德國汽車工業技術幾乎領先50年,為何卻錯過電動汽車的黃金10年?

環境和社會問題是歐洲電池聯盟背後的另一個關注點。電動汽車製造商強調,不必加劇對主要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鈷的爭奪。為此,戴姆勒將有700名工程師對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審計,從長遠來看,大大降低了其電池中的鈷含量。

在這個關於關稅的激烈討論的時代,要麼將產品轉移到海外,要麼將產品轉移到一家海外公司,否則,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德國人緊張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