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马刀舞、筷子舞、牧人舞,这是50年代的“内蒙古Style”


内蒙古歌舞团成立于1946年,到50年代中期已经发展成为有近200人的队伍,演出的节目大多是团员们自己创作的,因而他们的节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观众欢迎。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的《敖包相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刀舞》等具有浓郁草原气息的歌舞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这是舞蹈《马刀舞》。

当年,内蒙古歌舞剧团在传统的民族舞蹈基础上,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舞蹈节目。他们表演的传统《马刀舞》,以鲜明的舞蹈节奏感染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

流传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筷子舞是内蒙古人民在结婚或节日喜庆时跳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舞蹈《筷子舞》就是在这一传统民间舞的形式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生活在内蒙古的布里亚特蒙古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游牧转为定居。他们的传统住屋是圆锥形的毡制蒙古包,婚礼与蒙古族基本相同。这是舞蹈《布里亚特婚事》。

舞蹈《挤奶员》通过对挤牛奶劳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广大牧民的生活,展现了蒙古族人热情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牧人舞》通过不同人物、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舞蹈,表现蒙古族人民豪放的性格和多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