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商鞅變法奠定強國之基,而秦惠王採納此人建議徹底使秦富強

商鞅變法奠定強國之基,而秦惠王採納此人建議徹底使秦富強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61年),巴、蜀倆國交戰,倆國實力不相上下,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便都向秦國求援。蜀國的想法是好的,可不曾想到,這一次,自己成了待宰的羔羊。

秦惠王的意思是想當巴國的靠山,但又顧忌到那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和旁邊正在虎視眈眈的韓國,所以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秦惠王便徵求將軍司馬錯(司馬遷祖先)和國相張儀的意見。

文臣張儀的看法是秦國應該交好魏國和楚國,然後出兵黃河、伊洛一帶,直取韓國的新城和宜陽倆地,藉此兵臨東西周王都洛陽,控制九鼎,狹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天下。因為黃河、伊洛一帶和周朝王室是天下的中心,而張儀看中的是眼前實在的利益,希望秦國就此一展稱王的宏圖偉業。所以張儀自然不希望秦惠王糾纏在巴、蜀這倆個偏遠戎狄小族的爭鬥中,認為那是費時費力而又沒有前途的事。

商鞅變法奠定強國之基,而秦惠王採納此人建議徹底使秦富強

會打仗的司馬錯的觀點則截然不同,他認為“國家想要富強必須先開拓疆土,想要使軍隊強大必須先讓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業必須先樹立德望。這三個條件具備,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秦國雖然經過了商鞅變法,國力有所增強,但相對於中原大國來說,終究顯得地小民貧。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那裡政治昏亂,暗無天日;以秦國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秦國無需大的傷亡就可擴張疆土、掠奪財富。並且因為蜀國統治階層不得人心,因此滅了它還會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譽,也不會就此引起其他中原大國的反感。司馬錯由此認為這樣名利雙收而又更容易的事豈能不做。

商鞅變法奠定強國之基,而秦惠王採納此人建議徹底使秦富強

同時他還認為,秦國若是攻打韓國、狹天子以令諸侯,不僅不見得會有什麼實際利益,而且還要蒙受天下人的痛恨、徹底搞臭自己的名聲、喪失人心,那可是很危險的!畢竟,周朝目前還是明面上的老大,雖無其實但仍有其名。狗急了還會跳牆,更何況還是曾經的霸主周王室,而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領土,必然會與周王室聯手、共同謀劃,並求得齊國(齊國是韓國的親密盟友)、趙國的援助。周王室甚至還會與有舊怨的楚國、魏國和解,殊死一搏地把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硬是不會便宜秦國。哪怕秦國再強悍,在面對那樣的情況下也會死翹翹。

秦惠王聽完,自然也覺得司馬錯的建議更實在也更高明。於是起兵伐蜀,沒出任何意外得僅用了十個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為侯,又任命陳莊為蜀國國相。

商鞅變法奠定強國之基,而秦惠王採納此人建議徹底使秦富強

雖然蜀國地處偏遠之地,但那裡土地肥沃、極其富庶,可以為秦軍源源不斷地提供糧食。因此秦國吞併掉蜀國以後,秦國更加富強而徹底有了傲視中原各國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