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忽必烈想打日本,起因是要照顧他的第一個小弟——高麗。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1260年,忽必烈舉辦忽裡勒臺會自立為汗時,參加的人除了部分蒙古王公,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即還是高麗國太子身份的王倎。忽裡勒臺會一結束,忽必烈就派兵護送王倎回高麗,繼承了高麗國的王位。

1264年,已改名為王禃的王倎以內屬國國王身份,再次參加忽必烈舉行的忽裡勒臺會,正式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於是,高麗成為臣服於忽必烈的第一個國家。這對於忽必烈來說,有著很特殊的象徵意義。從此,忽必烈就把高麗當成自己的小弟來看待,終其一生都在扶持著這個小弟的成長。

但是,此時高麗的朝政長期被武將所把控。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他們糾結反蒙力量,不斷髮動與王室的對抗。1270年四月,在忽必烈軍的支持下,以高麗國王為首的親蒙派終於擊垮權臣林惟茂,結束了高麗近百年的武臣政權。

但叛亂依舊在持續,直到1273年四月,忽必烈軍與高麗組成的“討伐軍”才最終殲滅反叛的“三別抄軍”。元朝在耽羅島(現濟州島)設招討司,一方面繼續協助高麗王室清除國內反叛者的殘餘勢力,另一方面掐住了日本與高麗、中原、南宋往來的海上通道。給攻打日本創造了可能性的條件。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在日本與高麗之間的海域,一直生活著一些海盜,他們主要的搶劫區域就是高麗沿海一帶。

高麗人深受其害,卻無力清剿。

早在1265年時,高麗人趙彝便鼓動忽必烈遣使至日本,令其來朝。於是,忽必烈先後派了數批使者到日本,但沒有一個得到回應。

1270年,忽必烈的藩邸重臣趙良弼,再次代表忽必烈出使日本。在日本諸島前後滯留了三年,趙良弼不但沒見到日本國王,連掌權的幕府將軍也沒見到,只得無功而返。

蒙古自成吉思汗開始,便以對外征戰劫掠為終生目標。趙良弼覺得,忽必烈試圖攻打日本主要原因是看上了日本的財富。因此,他勸誡道:“臣居日本歲餘,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意思就是,日本那就是一片原始人居住的雜窩。出兵日本,根本撈不著任何的好處。

這話可能有些誇張,但當時的日本的確正處於混亂的內戰狀態。天皇只是一個空架子,北條以武士身份掌控著鎌倉幕府,但其勢力也無法控制全國。國內小軍閥林立,各自劃地而治

自唐朝以來,由於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權者都會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遼國、金國與南宋。但對於這個新興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採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從、不接觸。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此時忽必烈所控制的地盤裡,往北已經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盤,他暫時還惹不起這批人;往南,剛剛啃下南宋的襄樊,還需要一定時期消化;往東,協助高麗平定完國內的叛亂,有一批投降後的叛軍需要處理。邊上,暫時沒什麼人可打了,只能再往東找一個。

因此,忽必烈第一次發動的攻日戰爭,目的還是相對比較明確:第一是通過高麗這些雜兵的消耗,以瞭解日本的真實國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馴服日本,起碼在表面上要讓日本對自己的王朝臣服。

1274年三月,忽必烈下令東征日本。以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降蒙的高麗人)為帥,包括高麗的屯田軍、女真軍及水軍一萬五千人,船九百艘。這是一支代表著大元國的軍隊,然而這支軍隊除了統帥忻都之外,跟蒙古人基本沒啥關係。屯田軍是高麗人,女真軍是原金國的降兵,水軍當然也都是高麗人。這樣的軍隊組合,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十月,元軍從高麗合埔(今韓國馬山浦附近)出發,先達對馬島。日本甚至還沒動用幕府的軍力,憑著九州太宰府守軍,便擊退了在博多灣登陸的元軍。然後,來了一場颱風,元軍死亡一萬三千五百人。

第一次的元日戰爭不到一個月就此結束,“神風”之名因此而開始顯赫於日本。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如果說第一次攻日之戰,是因為颱風而發生的意外。那第二次就是驚喜了,是忽必烈送給日本人的一份“大驚喜”。

1276年三月,南宋國主投降。1279年二月,崖山之戰後,宋室徹底滅亡。此時,一大批投降的南宋軍隊隱然成為統一之後元朝內部的不安定因素。

1281年(至元十八年)正月,忽必烈以遣日使臣杜世忠被殺為由,開始發動第二次的徵日之戰。為此,元朝組建了徵日本行省,阿剌罕為右丞相、高麗國王王賰為左丞相(元朝一代以右為貴),范文虎、忻都、洪茶丘為右丞。其中,范文虎為南宋降將,以擅長逃跑著稱。忻都與洪茶丘為第一次攻日主帥。

六月,元軍兵分兩路。忻都、洪茶丘率兵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渡海。阿剌罕、范文虎率江南兵十萬由慶元、定海渡海。臨出兵前,阿剌罕病死,范文虎成為江南軍實際的領兵者。七月,兩路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帶,晃盪了整整一個月,似乎在等待著什麼。然後八月一日,颶風大作,吹翻無數戰艦。擅長逃跑的江南軍統帥范文虎再次勝利逃亡,十多萬軍士被直接拋棄。蒙古人、高麗人與北地漢人全部被日本軍隊殺死。大部分江南新附軍被留下性命,但是成為了日本人的奴隸。

“神風”之說,自此開始風靡全日本。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這場戰爭,留給後人太多的疑點。

第一,有了第一次攻日作戰時的颱風,作為南宋水軍統領的范文虎,他應該很清楚夏季是臺見易發季節。而這支軍隊似乎就不是過去作戰,而是去找颱風的。

第二,忻都、洪茶丘的四萬軍隊中,高麗軍士卒與水手二萬七千人、從東北就地徵召的兵士三千,還有一萬的蒙古軍隊。這支隊伍運氣比較好,最終回來的有一萬九千餘人,當然大部分都是蒙古兵。

十萬江南軍中,大部分是以“自願”為名義徵召的南宋張世傑舊部;其他的包括一些收編歸附的海盜(如賀文達部),一些原來投附於南宋的回鶻與蒙古兵,以及忽必烈增派的一萬北地漢軍。這十萬江南軍中,逃回大陸的只有三個人:莫青、吳萬五及江南把總沈聰。

第三,江南軍出征時,攜帶數量最多的東西竟然是農具。也就是說,哪怕這支軍隊打贏了日本,忽必烈也準備把這批人全扔在日本種田。回國,那是不可能的事。

第四,范文虎出征前,江南軍的統帥阿剌罕因病去世。然後他沒等繼任者阿塔海到位,就直接把十萬軍拉向日本。這支軍隊的實際統帥竟然因此沒能參加對日作戰。顯然,如果沒有上面的支持,作為南宋降將的范文虎是沒有權力也沒有膽量這麼幹的。

第五,江南軍出征時總共有3500艘船隻,其中福建左丞蒲壽庚造了50艘;在慶元發動民間的力量造了一些,由於時間緊迫,材料與工序都被簡化;其他大多數都是范文虎蒐集張世傑舊部中“簡閱舊戰船以充用”,這些拼湊出來的艦船基本都是沒有龍骨的內陸河船。可見,這支貌似強大的艦隊,從下海的那一刻起,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第五,直到第二次攻日之戰結束後第二年,忽必烈才以“喪師無功”之罪,罷去了范文虎江南軍統領之職。而此時的江南軍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殼,除了三百艘船,一個兵都沒有。兩年後的1284年十一月,范文虎重出江湖,升任中書左丞、商量樞密院事。“商量樞密院事”,這是忽必烈為范文虎特別開設的一個職位,包括范文虎在內,有元一代任此職的也只有三個人。范文虎從此正式進入元朝的軍部高層。此後,深得忽必烈信任的范文虎得以安享他的晚年。

忽必烈為什麼要攻打日本,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此戰之後,忽必烈還想發起第三次的徵日之戰。這個決定把江南人嚇得不輕。為了避免到日本去找颱風,已經被元朝收編的福建叛軍黃華再次發起十萬人的抗元起義。

最終,因為內部反對聲音太大,對外也在忙著與交趾作戰。忽必烈的第三次攻日之戰終於未能成行。

掠奪日本的財富、讓日本臣服、打通與日本的商道、因為使臣被殺而報復日本,這些都是忽必烈表面上的攻日理由。而深層次的理由只有范文虎懂了,他配合忽必烈,在攻日戰場上挖了一個巨坑,埋掉了十萬江南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