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簡述朱棣這一生——一個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的千古偉帝

朱棣於元至正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在應天古城(南京)降臨人世。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其生母為朝鮮人,是時稱吳國公朱元璋(當時朱元璋還未統一中國)的寵妃。據相關史料記載,劉伯溫看到他的容貌後,便當即定論“此子有天子之相,且會以奪嫡方式登位”,就這樣,他便幼年喪母。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還差十天才滿十週歲的朱棣被正式封為燕王;洪武九年,十六歲的他取了大將徐達的長女、十四歲的徐妙華為妻;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為防止朱棣引起奪嫡之亂且為了防禦北方殘餘蒙元勢力,便任命他前往北平就藩。洪武十五年,馬皇后死,朱棣回京給歸西的馬皇后祈福,此次,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智囊姚廣孝。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因鬱結成疾而病死,繼承太子位的卻不是智勇雙全、屢戰屢勝的朱棣,而是他的小侄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讓有野心有抱負的他很是無奈。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歸西,朱元璋在臨死前為朱允炆做了一手安排。隨後,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燕王朱棣入承大統的機會在又一次擦肩而逝。同年,在一幫文儒的鼓動下,也為了保證自己的位子,新皇帝著手削藩,最先要針對的自然是燕王,可是又怕逼得他狗急跳牆,便只好對他的同胞弟弟周王下手並把他囚禁起來。

慢慢的,削藩削得只剩下這個不好搞的“釘子戶”朱棣了。最終,忍無可忍也無法再忍的朱棣以剷除包藏禍心的齊泰、黃子澄等奸臣為由,以“清君側” 為名號,正式起兵造反。這一場由叔侄二人主導的皇權爭奪戰前後歷時三年,當然,勝利者自然是朱棣。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上帝位,史稱永樂大帝,接下來自然是少不了一番清算,一場血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因誓死不降而肆意辱罵新皇的大儒方孝孺被朱棣下令株連十族,這可能是史上唯一一個被判夷其十族的人。因為方孝孺是當時令天下讀書人都敬仰的大學者,所以他的慘死,徹底觸動了那些文人墨士的神經,而朱棣之所以在後世身名不顯赫且名聲差的原因多半在此。雖然,朱棣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寶座,但建文帝朱允炆卻下落不明,這成了他最大的一塊心病,始終是讓他憂心忡忡。

永樂三年十月十六日,朱棣派遣鄭和正式下西洋。朱棣這一舉動,一是為了宣揚國威同時也正好向各國告知大明皇帝已不是朱允炆而是自己以此來鞏固寶位;二是為了找尋建文帝的下落,好徹底解決後患。可以,鄭和並沒有打聽到有關建文帝的任何消息,但在途中通過一系列雷霆手段,使大明從此揚威四海,當時真是一個萬國來朝、夷蠻皆服的盛況。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永樂帝在奉天殿裡宣佈:“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就這樣,北京儼然已成為第二個國都。永樂七年閏三月,永樂帝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巡,同年北京城與昌平壽山長陵也正式開始了緊張的施工。

永樂九年六月,大運河正式被疏通,這樣使得江南的糧食可以順暢地運往北方,一時間,國泰民安,而這一成果也是傳承至今。雖然朱棣以自身強橫實力硬是成功的搶奪了帝位,到這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況且建文帝始終是生死不明,這讓他時時感到深深的不安。此外,他之所以能造反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宮內太監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因此他深知太監的重要性。再加之各地亂匪趁機作亂的威脅。於是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永樂帝以皇宮內侍為骨幹,設立東廠,上自宰相駙馬,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東廠的監視對象和獵物。

永樂十六年,國師姚廣孝羽化而去。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成了紫禁城裡的第一位皇帝,這對明王朝的鞏固和發展,特別是對明王朝北部邊疆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且大大恢復和發展了北京和北方地區經濟,同時加速了同周邊民族特別是與東北民族的融合。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永樂帝的愛妃權氏病逝,疑被一個名叫呂氏的宮女所害,永樂帝便把有嫌疑的呂氏及宮人宦官數百人統統給殺了。緊接著又痛心喪後,就連最為寵幸心愛的王貴妃也病逝離他遠去,再加上自己的體力也越來越衰弱且時時要忍受著疾病的折磨。這種種不如意,讓永樂帝的性情愈加暴躁、越來越容易動怒、格情愈發乖僻。

誰承想到了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後宮中居然發生了太監和妃子通姦的醜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當時,永樂帝由於年老體衰,已經無法滿足如此之多的後宮佳麗。於是,就有的嬪妃和宮女私下和太監結成了夫妻。而此時,長期為政,心力交瘁加上疾病折磨、情緒壓抑而處於崩潰邊緣的永樂帝,再也無法正常支配自己的理智和頭腦了,惱羞成怒之餘,他命令東廠嚴加追查,大肆刑訊逼供。這一逼不要緊,居然案中人供出了要為建文帝復仇、聯絡外黨、有意謀反、弒殺君王等一系列問題!這可不是小問題了,於是繼續追查亂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就這樣,一個人供出另一個,然後再推而廣之,幾乎後宮的嬪妃、宮女、太監、侍衛都揪出來了。永樂帝氣得幾乎要昏厥過去,怒吼道:“通通給我殺掉!”於是,在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後宮大屠殺就這樣開始了。而且每次處死官人時,永樂帝都要親自監督。有一次,當宮中宮人被慘殺之時,適有宮殿被雷電擊震,宮中的人都很高興,以為永樂帝會因害怕報應而停止殺人,可是永樂帝依舊如故,絲毫“不以為戒,恣行誅戮,無異平日”。

這前後兩次屠殺事件,被誅的官女及宦官達三千人之多。此時的永樂帝,精神已經近乎崩潰。

永樂二十二年,年僅六十四歲的永樂帝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終於走到了生命中的最後的盡頭。他五次先後親征漠北,次次都是在軍中過生日。五次親征的目的無非就是想一勞永逸的徹底清除殘存蒙元的威脅,好讓後世子孫再無大的戰亂。

除上述所講的有關他的事蹟外,他還下令把全天下的書都收攏起來,編成了一部曠世鉅著《永樂大典》,這後來為中華文化的更加完好的延續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價值;他的陵寢——長陵是在北京明十三陵建築中規模最大、地面建築殘存最完整的;他下令鑄造的永樂大鐘時至今日仍是世界第一。

縱觀朱棣這一生,可以說他是因戰而生,最後又為戰而死。有些史學家評論他的功績已超過忽必烈甚至是超過了他的父親朱元璋。據相關史料,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每天睡倆三個時辰,可以說,他在執政期間從未浪費過絲毫光陰。由此可見,他的胸襟、他的氣量、他的勤勉、他的功績都遠非一般帝王所能比擬。

簡述朱棣這一生——一個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的千古偉帝

可就是這樣的一位皇帝,人們都知道在中華歷史上漢朝有一個“文景盛世”,唐朝有一個“開元盛世”,清朝有一個“康乾盛世”;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這片大地上,還在明朝年間出現過一個“永樂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