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一定會有創新勢力闖進來。未來可能屬於少數勝出者,明天一定會到來,多數造車新勢力企業會倒在黎明之前。

《汽車商業評論》特約撰稿 王豐斌

質疑或擔憂造車新勢力的情緒在蔓延,甚至於某些新興車企自己也不願意被貼上“造車新勢力”標籤,宣稱“我們不一樣”。

2018年是不少新勢力車企的車型亮相入市的關鍵年,結果有待驗證,爭論還將持續。有一個基本的共識,汽車產業最大的一次升級和變革正在到來,一定會有創新勢力闖進來。不過,未來可能屬於少數勝出者,明天一定會到來,多數造車新勢力企業會倒在黎明之前。

儘管如此,關於造車新勢力的未來還是非常有必要展開一場深入的討論,任何創新事物都有產生的邏輯,釐清歷史的必然以及現實的產業環境才可能對造車新勢力抱有合理的期待。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首先,這次造車新勢力的風起雲湧,有一個共識性的背景——基於汽車產業的能源驅動模式的變革。一百多年來被稱為改變世界的機器正在被改變,這種改變不是源自市場的正向驅動,而是能源、環境、生態的壓力倒逼使然,是另一隻手——政府產業管理部門基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取向的一次主動性“逆流”引導。逆流引導必然要導入創新勢力打破壁壘,改變傳統板結化的格局。

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的湧現,可以概括為:政府走在產業前面,產業走在市場前面。這一點,和市場化驅動導向的其他產業發展路徑有所不同。換言之,造車新勢力是順天應時而生的。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其次,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這是共識,原因無非傳統汽車強國技術積累深厚壁壘高企,雖有追趕之心,無奈前路茫茫。借汽車能源變革之勢,選擇純電動的技術路線,對專注於新能源造車創新企業發放許可牌照,採取相關補貼優惠政策,不僅僅是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一次“換道”超車,同時,也是讓部分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走進相對封閉、國企盤踞的汽車產業領域,也是一次體制性壁壘的打破。

全球汽車產業中的主流企業幾乎都是私營企業,顯然,未來的中國汽車產業也需要湧現更多的吉利、長城。所以,造車新勢力可以看成是中國汽車產業一次從技術路線到體制開放的雙重突圍。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第三,這次歷史變革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戰場”,汽車產業變革與升級有遭遇到了信息化革命的到來,工業化與信息化產業的發展融合成為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互聯網技術賦能使得從各行各業信息渠道、產品定義、組織結構、商業模式以至於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動汽車成為與信息化智能化網聯化結合最好的載體,成為吸納眾多相關產業發展成果的核心支柱產業。當互聯網+成為席捲人類社會的一種時代浪潮,當未來汽車成為一種更加智能的移動終端時,汽車產業擁抱互聯網以及互聯網勢力走進出行產業是大勢所趨。

在中國,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的如火如荼,這又給互聯網勢力與出行產業的深度融合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互聯網勢力作為闖入者、作為造車新勢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背後有其時代變遷的規律。不久前和朋友聊過一個話題,最適合共享出行的汽車應該有哪些改變。討論下來的結果是,改變會很大,但是,傳統車企可能不會這麼想,更難去這麼做。那麼,汽車共享時代撲面而來之下,我們又該期待誰呢?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第四,理解中國造車新勢力首先要理解中國,筆者記得不久前看過一本書,是20多年前眾多諾獎學者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預判。印象中,大多數學者都沒能猜中今天的結果。今天也有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汽車產業是最體現規模經濟的重資產、高技術、大投入的產業,所以基本常識是:最終活下來的車企沒幾家。中國作為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作為包容量巨大全球第一的梯度化的市場需求生態,可以容納多樣化的企業或產品存活下來。

低速電動車從未有過補貼,卻依然生命力旺盛。地球是平的,中國不一樣。再拿手機產業來說,手機主流品牌或非主流產品在中國都是最多的,在最為慘烈的市場競爭中活下來的都是“萬人敵”,成為最有活力的產業集群。顯然,中國汽車產業需要經歷一場像手機產業這樣的充分的市場化洗禮,只有如此,中國汽車產業才有未來。

從以上觀點來看,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造車新勢力順天應時,我們應當對造車新勢力抱有期待。

但是,真正的問題開始顯現。在整體趨勢判斷之後,真正考驗個體企業生命力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需要深度的專業的思考和研討,筆者考察過不少新興車企,我的個人判斷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這裡不揣淺陋求教於大家。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首先是心態和體系化能力。這說起來很像說教,其實很關鍵。當前對造車新勢力最大的隱患是所謂互聯網思維中的“唯快不破”,對百餘年積澱下來的汽車工業缺乏敬畏之心。資本意志驅動下,片面追求速度和樣車炫酷,而造車是需要體系化能力支持和經驗時間積累的複雜工程,這一點至關重要。

其次是戰略創新,既然你是闖入者,就需要尊重尋找容易突破的突破口,先站穩腳跟,迴避競爭激烈的存量市場,尋找創新的增量市場,新興產業的一般發展規律是從非主流到主流。

造車新勢力憑什麼可以期待

第三,在產業跨界融合以及汽車產業轉向出行服務的趨勢下,為生存發展構建出行產業生態圈,打造合作共享創新平臺,避免落入重資產陷阱。

造車新勢力如何才能有未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的過程中,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緊迫和沉重的課題。我們需要的不是唱衰和互懟,而是一場包容的、理性的、明亮的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