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大要義

8月13日,《福建日報》理論週刊刊登了題為《關於我國發展起來後使大國成為強國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大要義》的文章。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要义

全文如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要义

關於我國發展起來後使大國成為強國的理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大要義

韓慶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大要义

韓慶祥,198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學進修。現為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一級教授。曾任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主講專家。

兼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機構教授,以及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哲學學會副會長。

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和中國問題研究。主要著作有《面向“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力本位》《發展與代價》《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學梳理》等。

中央對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明確要求,就是要學懂弄通做實。這實際上講的是知行合一的問題。“行”的基礎和前提首先是“知”,這裡講的“知”,就是要全面、準確、深入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做到這一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是基本遵循。

今天到了深化學習階段,鄧小平同志和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兩句話對我們有指導意義。小平講:“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習近平總書記說:“大道至簡,實幹為要。”按照這個要求,我以“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為權威的邏輯起點、總體框架和立論基礎,從中進一步提煉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大要義。

第一要義:歷史方位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歷史方位。

十九大報告提出一個非常重大的政治論斷:“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論斷是十九大報告中所有論斷的立論基礎。這個論斷為我們提供三個重大信號:第一,“經過長期努力”,講的是進入新時代的根據;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講的是進入新時代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不是別的什麼進入了新時代,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第三,對新時代有一個界定,即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從歷史方位來把握這個新時代。

“新的歷史方位”概念尤為重要,要把這個概念講清楚。小平同志講:發展起來以後遇到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候少。這句話很樸實,道理很深刻。深刻在哪裡? 按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個標準,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歷史方位——“欠發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起來以後”的歷史方位。十八大召開之前一段歷史區間,我國總體上處於“欠發展”的歷史方位,其主要歷史任務是做大“蛋糕”,積累財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的問題。無論鄧小平理論所解答的“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解答的“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麼建設黨”,還是科學發展觀所解答的“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都是通過對時代課題的回答,來更好地解決發展問題。

經過30多年的努力,十八大以後,我們正式步入了發展起來以後的歷史方位。從十九大報告可以看出,十八大以後,在我國發展起來以後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如何使大國成為強國,就成為主要的歷史任務。這裡的“強國”,不是名詞是動詞,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強國時代需要強國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理論? 可以用大眾化的語言明確回答:就是一種強國理論,即是我國發展起來以後,如何使大國成為強國的強國理論。

所以,如何理解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顯得至關重要。十九大報告第一個部分的核心內容,講的就是這個。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進入新時代的根據,回答新時代由何而來;二是進入新時代的標誌,回答新時代從何出發;三是進入新時代的目標,回答新時代走向何方。著重講前兩個方面。

進入新時代有三大根據,即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歷史性影響。

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歷史性成就分兩塊。第一,在大的歷史長河中所取得歷史性成就,可用兩個“前所未有”來概括。一是“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二是“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第二,十八大以來這五年,這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所謂“極不平凡”,就在於它“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難題、辦成大事,十九大報告從十個方面加以闡述,從這十個方面可以看出,這一歷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

進入新時代的第二個根據,是歷史性變革。歷史性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主要體現在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全方位展開了。比如在生產力方面,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轉向更加註重創新驅動;在生產關係方面,由過去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走向今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第三個根據是歷史性影響。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必然會產生歷史性影響。這個歷史性影響最根本、最聚焦、最鮮明的,體現在促進了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這是進入新時代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據。

社會主要矛盾這個概念很重要,它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人類活動千變萬化,錯綜複雜,歸根到底可以還原為兩個根本的原點,一是需求,二是供給。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講的是需求方;落後的社會生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講的是供給方。今天看來,無論是需求還是供給,都發生了歷史性轉化。從需求方看,過去講的物質文化需要,外延窄,水平也不高,主要滿足人的生存性需要。今天,人民的需要除了物質文化之外,十九大報告又講了十二個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這樣的需要,外延拓寬了,水平提高了。“公平正義”是“蛋糕”做大以後,進行再分配的時候,需要確立的一種制度安排。顯然,公平正義的分配在邏輯上高於做“蛋糕”。我國改革伊始,首先要解決溫飽小康問題。這個階段,當務之急,首先解決碗裡要有肉、腰包要有錢、肚子要吃飽的民生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再著重解決民主問題,就更真實、更現實,“民主法治”的需求水平較高。當一個人發展起來以後,即碗裡有肉、腰包有錢、肚子吃飽後,更希望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對“安全環境”這一更高層次的需求就自然而然提出來了。

再看供給方。過去講的是落後的社會生產,現在講的是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後者不是隨便提出來的,它既是針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求提出來的——因為滿足“公平正義”的需求要求發展要平衡,滿足“民主法治”“安全環境”的需求要求發展要充分,也是站在我國發展起來後使大國成為強國的歷史方位而確定的。大國成為強國,意味著要實現強起來。這個強起來,是全方位強起來,這就要求發展要平衡;實現強起來,要求發展要充分,要有原創技術、原創科技、原創能力。

接下來談進入新時代的標誌。這個標誌,就是十九大報告第一個部分所講的“三個意味著”。第一個“意味著”具有根本性、總體性: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十八大以後,中華民族站在了實現“強起來”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強起來,是我們進入新時代的具有根本性、總體性的標誌。

第二要義:民族復興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歷史使命。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從歷史方位把握民族復興。十八大以後,我們步入了發展起來以後使大國成為強國、實現強起來的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從緊迫感、責任感與使命意識、擔當意識理解民族復興。十八大以後,每當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民族復興這個問題時,表達出的都是一種緊迫感、責任感與使命意識、擔當意識。如他三番五次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第三,從“四個偉大”把握民族復興。十九大報告第二個部分有一段話講得很精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講,這“四個偉大”“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是一個有機整體。這告訴我們,今後在講“四個偉大”中的每一個“偉大”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另外三個“偉大”忘了。

第三要義:人民中心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價值取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把握人民中心。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一句話:“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共產黨宣言》 當中有句話:“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是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是《共產黨宣言》 的基因,也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一初心的基因。

第二,從民族復興的價值取向理解人民中心。民族復興的本質內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基礎和前提,人民幸福是歸宿和目的。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幸福”的夢。

第三,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理解人民中心。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概念是“人民”,在關鍵時候講得最多的還是“人民”。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面對中外記者發表致詞,演講的主題即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第四,從本質內涵理解人民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內涵就是三句話:第一,把人民當作主體,一切依靠人民;第二,把人民當作目的,一切為了人民;第三,把人民當作尺度,人民至上。第一個講主體,第二個講目的,第三個講尺度,後者以前面兩個內涵為基礎,同時又高於前面兩個內涵。這三個內涵有啟發意義:我們做好工作,最根本的依靠手段和資源是人民力量;我們做好工作的目的很多,歸根到底是為了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衡量工作成敗得失的標準很多,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標準。

第四要義:發展理念論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是實現強起來的根本之道。

可從三個方面把握髮展理念論。

第一,五大新發展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五大新發展理念,是在我國發展起來以後,在大國成為強國的新的歷史方位中,才能提出來,在十八大以前的欠發展歷史方位中,不能完整地提出來。如在“欠發展”的歷史方位,注重的主要是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這兩個驅動在當時功不可沒。在我國步入發展起來以後的新的歷史方位,要尋求發展的再生之路,這就是創新驅動。在欠發展的歷史方位,我們相對注重的是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先發展起來。而發展起來以後,更要注重全面協調。

第二,從內涵和實質把握髮展理念。五大新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中,為解決新出現的根本問題而開出的藥方。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包括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在內的發展。這五大新發展理念,蘊含人民共創、共進、共生、共贏、共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第三,從貫徹落實理解發展理念。可從三點切入:一是五大新發展理念關乎我國發展根本。創新關乎我國發展動力,協調關乎我國發展方式,綠色關乎我國發展基礎,開放關乎我國發展空間,共享關乎我國發展目標;二是五大新發展理念關乎我國發展命運。怎麼把握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發展命運? 得有一個分析框架,可從這五個方面入手看發展狀況和命運;三是五大新發展理念也揭示我國發展的短板。由此,“強弱項,補短板”,就是關乎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第五要義:兩大布局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總體方略。

戰略佈局、總體佈局這兩大布局簡稱“兩大布局”。怎樣有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央提出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總體佈局、戰略佈局之間的關係,就是全面和重點的關係,就是整體和核心的關係,就是全方位和“牛鼻子”的關係。“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既管眼前,它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施政綱領”,也管長遠,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總體方略。

第六要義:戰略安排論

戰略安排論,講的是實現強起來的戰略安排。我們黨治國理政有一條經驗,就是善於戰略謀劃和戰略安排,比如三步走戰略、五年規劃等。十九大報告第四個部分,以十九大為歷史起點,對今後的33年作出了戰略安排,可以概括為“一個決勝期,兩步走戰略”。一個決勝期,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2018年到2020年三年,打贏防範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然後,有“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步,從2020年到2035年,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15年,最關鍵的是要通過貫徹落實五大新發展理念,集中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兩個戰略,都講了再奮鬥15年,意在強調精神狀態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擼起袖子加油幹”“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都意在如此。

第七要義:強軍戰略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軍事保障。

可從三個方面把握強軍戰略論。第一,強國必須強軍,富國必須強兵。第二,要深刻領會習近平全面從嚴治軍思想。主要有四點:加強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科技興軍,主要裝備現代化軍事武器,信息化技術、電子化技術很關鍵;依法治軍,依靠法律管理軍隊。第三,軍民融合,主要是技術、產品、人才等方面的軍民融合。

第八要義:命運共同體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國際環境。

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論,主要是為了解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所出現的世界難題而提出的。三大世界性難題是: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發展失衡、全球治理滯後。

命運共同體論的要義及其功能,可概括為五大要點。第一,世界多樣,要以多樣化觀念看世界,這是世界觀;第二,國家平等,世界各國在主權、機會、規則上是平等的,這是國家觀;第三,文明互鑑,這是文明觀;第四,包容發展,尊重世界各國根據自身的國情、歷史、文化、傳統自主選擇發展道路,這是發展觀;第五,互利普惠,即合作共贏、和平發展,這是義利觀。

第九要義:深化改革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強大動力。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深化改革論具有現實意義。其有五大要點:第一,改革的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問題倒逼改革”,什麼意思? 改革主要是為解決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促進發展而存在的,這是改革的根據。第二,改革的作用。習近平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有一般性的問題,也有影響中國發展命運的根本性問題。其中主要有三個根本性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治理。這三大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了,就會有好的發展命運。第三,改革的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四,改革的目標。既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更加現代化,又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第五,改革的主體。改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

第十要義:強大政黨論

這是實現強起來的領導力量。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麼都幹不了。

可從五個方面完整把握習近平強大政黨論的豐富內涵。

第一,建黨總思路。即是圍繞“打鐵必須自身硬”而展開。中國共產黨人是在改造舊世界中建立新世界的,這個新世界,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把這個新世界建立起來,就要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應對挑戰,抵禦風險,要做好這些,就必須要以偉大斗爭的精神狀態推進社會革命,而這是塊堅硬的“鐵”。要把這塊堅硬的“鐵”打好,作為打鐵的主體即中國共產黨人自身必須要硬。為此,就必須勇於自我革命,改造主觀世界。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建黨思想,是在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係、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關係、堅硬的“鐵”和“自身硬”的關係、客體和主體的關係中建構起來的。

第二,建黨總框架。即從“四個偉大”總體框架來理解建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屬於“偉大工程”,要把建設偉大工程放在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這一總體框架當中來理解和把握。

第三,從主體維度理解建黨。千言萬語一句話:“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十四個堅持”的第一個堅持。黨領導一切不是包攬一切,而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

第四,從客體維度理解建黨。也是千言萬語一句話:全面從嚴治黨。這是“十四個堅持”的最後一個堅持。黨領導一切有一個前提,即黨必須把一切領導好,黨只有把一切領導好,黨領導一切的根本政治原則才能真正立得住。黨要把一切領導好,黨就要管黨,首先要把自身治理好,這就是要全面從嚴治黨。

第五,建黨的落腳點。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三句話,“要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要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這充分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政黨自信,這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的基礎,“四個自信”要建立在政黨自信的基礎上,缺乏政黨自信,“四個自信”就自信不起來。

從理論框架來講,上述十大要義具有十分嚴密的內在邏輯,從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和科學體系:歷史方位論是立論基礎層面;民族復興論、人民中心論是奮鬥目標層面;發展理念論、兩大布局論、戰略安排論是根本路徑層面;強軍戰略論、命運共同體論、深化改革論是重要保障層面;強大政黨論是領導力量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