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豆腐腦變成的“牙石橋”

郴江從裕后街旁蜿蜒北下,一路奔流下瀟湘。沿著裕后街往南走,在從曹家坪路到雅石路的郴江上面,有一座六石墩的老橋,名叫牙石橋。牙石橋一度曾是郴州的名橋。1999年“8.13”特大洪水浸漫了郴州城,蘇仙橋都被沖垮,然而此橋橋墩無損,只有橋面和欄杆被洪水沖毀,足見其橋墩有多麼堅固!

牙石橋是一座古橋,清《嘉慶郴州總志》記載:“牙石橋,在州東南郭,原設渡,後建石墩。”從此記載可知,牙石橋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以前,在沒有建橋之前,這裡設有渡口,有渡船來往於兩岸。可以想象,古代的郴江水清面寬,兩岸青山綠野,江面碧波盪漾,扁舟往來穿梭,定是一番美景!

但是靠小舟過渡畢竟不方便。據居住在裕后街一帶的老人說,隨著過往行人的增多,到了隋唐時期,人們在江上架起了一座木橋,可木橋不牢固,常被洪水沖毀,仍然不便,甚至危險。後來,為了方便行人過江,有熱心公益事業的當地鄉紳達人就四處募捐集資,倡議修建石拱橋,這座石拱橋就是牙石橋。牙石橋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

相傳,在施工挖基腳時,河床泥深無底,工匠們無法奠基。越挖下去越是爛泥糊糊,挖了半個月也沒挖成一個橋墩的基腳,大家急得無計可施。此時,負責監工的師傅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天在工地幹活時就會多一個人,可吃飯時就少了一個人,天天如此。這個神秘的人是誰呢?大家都感到很奇怪。這天,正吃早飯的時候,走來一位衣著襤褸的陌生人對監工師傅說:“明天早上會有一個老翁來賣豆腐腦,你就全部買下,把它倒入江裡,即可奠基施工。”大家聽了,都將信將疑。

次日,在茫茫的晨霧中,果然來了一個賣豆腐腦的老翁,滿頭白髮,銀鬚飄逸,紅光煥發,神采奕奕地挑著一擔熱騰騰的豆腐腦向工地走來。監工師傅向老翁施禮後,便將豆腐腦全部買下,倒入江中。準備付錢時,卻不見老翁的蹤影了。

大家正在發愣,不一會兒,卻見江面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濁浪排空,似乎要下大雨了,可頃刻間,風平浪靜,天氣依舊晴朗。大家走到江邊,看江裡全是石頭,一塊塊白如牙齒,堅似鋼鐵。大家恍然大悟,知道這是神仙暗地相助,於是齊心協力很快就把橋建好了。

橋叫什麼名字呢?人們想起由豆腐腦變成的那一塊塊如牙齒般潔白堅硬的石頭,便把此橋命名為“牙石橋”。為了紀念那位變成白髮老人的神仙,人們就把他稱為“牙石爺爺”,並在橋的一端建了一座小廟,取名“牙石廟”。

牙石橋經過數百年的風雨,幾經修葺重建,至今依然橫跨在郴江上。而那座牙石廟,卻早已沒了痕跡。

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漫長歲月裡,牙石橋是從城外通往郴州街上的要道之一,人流量僅次於王仙橋而勝過了蘇仙橋,甦仙區白鹿洞、白露塘、橋口等鄉鎮,以及資興市、桂東縣和江西省祟義縣等地的來郴行人,都必經牙石橋。可見,牙石橋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但牙石橋的名字如今卻被人誤改為“雅石橋”,其一端的公路也被誤名為“雅石路”,不知這些改名的人是不知其歷史還是有意為之。也許有人覺得“雅石”比“牙石”好聽,但地名是有歷史淵源的,留住老地名才能留住一個地方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