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从中国武术看学习——想成为学习高手,要精通学习中的练法和打法

从中国武术看学习——想成为学习高手,要精通学习中的练法和打法

有很多平时很努力用功的小伙伴,会碰到这样的困惑:

明明所有知识点都很努力去理解和记忆,基础概念和定理也都搞懂并掌握了,为什么就是考不了高分。

即便偶尔考了高分,也无法长期保持,仿佛高分和运气有些关联。

也有的小伙伴发私信给我,问我有没有什么绝招,可以让自己在短时间内从一流高手成为顶尖高手。

每次一遇到这些问题,我都会用中国武术来打比方讲给小伙伴听。

如果把校园比喻成武林,把考场视为江湖,那我们每个小伙伴都是一个个武林人士,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少年英侠,声名鹊起,享誉江湖。

于是我们都知道要勤学苦练,努力用功,刻苦读书。

关于刻苦的名言,在武术当中亦是随处可见:

习武不怕苦,练功不放松;练武恒为贵,技艺赖深思;习武贵在得法,求功尚在持久;光学不练功难精,光练不学意难通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这些在练武时经常提及的简单浅显但却称得上至理名言的道理,每一句都适用于我们的学习。

但是,努力刻苦的小伙伴特别多,可是能够成为顶尖学霸的并不太多,就像武林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致力于成为顶尖高手的少年英侠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成为一代宗师的依然少之又少,每年华山论剑,名列五绝的就那么几位。

可见,想要成为真正的高手,光靠努力与刻苦,还远远不够。

那除了刻苦,我们还应该做到什么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高手呢?

这时候,我们就要明白在武术中“练法”和“打法”的概念,从而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来。


关于武术中的“练法”和“打法”

不论是太极、形意、八卦、八级等等各个门派的武术,都有着“练法”和“打法”两套练功体系。

我们平常看见公园里有人练拳,觉得软绵绵、慢吞吞、轻柔柔的,很多小伙伴在心里一定会嗤之以鼻:“切!练这个有什么用啊,这么慢,实战的时候根本没用。”

其实,类似这些在公园里打拳,练习这些成套路的拳架子,都属于“练法”的范畴,它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真正的实战,而是增强自己对于武术的感悟、增强自身肌肉骨骼的协调性以及通过一遍遍重复的练习让一些动作的连贯成为本能。

他们在练习的时候非常有讲究,包括呼吸的调整、眼睛、肩膀、脊椎、手臂、胯骨、双腿之间的相互串联和配合,这样一套拳打下来,是为了增强身体的综合素质,绝不是为了倚靠这些慢吞吞的拳架子去面对敌人展开实战。

这样的练法,是为了让自己变强,让自己在实战的时候有一个更加强大的体能储备,这些拳架子和套路的功效就发挥完成了。

只要是不断练习,进而能够增强自身体能、延缓身体和内脏衰老的练习方法都属于练法,类似还有站桩、蹲马步、抖石锁等等。

但是寄希望于蹲个马步就把对手蹲败、打一套拳架子就将对手制服,显然是不可以的。

那既然如此,如果我们想增强自己的实战水平,想在面对对手时,三招两式就将对手放倒,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

这就是武术当中除了“练法”之外的又一个重要部分:“打法”。

其实,任何一门武术的打法和练法都截然不同。

太极拳,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讲究借力打力,我们观看太极表演都是柔柔的、弱弱的,再加上表演者一身飘逸宽松的练功服,太极的柔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其实,太极拳的打法恰恰是在几乎所有武术门派里最刚猛的一路。它在打法中分捶、炮、鞭等几类,每一手都是刚猛无铸、如狂风暴雨所向披靡,太极在实战时,双臂横伸就是双鞭,啪啪的抽在对方的身体上,在明国时的太极高手如杨露禅、孙禄堂等老前辈,一鞭抽下,对方经断骨折飞出数丈之远的场景都是有史实所考证的。

而且,真正的打法讲究迅猛快捷,往往在瞬息之间便即分出胜负甚至生死,他们深吸一口气,意守丹田,狂风骤雨般各种打法一气呵成,如果等到一口气泄了,还未取得上风,那结果往往以落败告终。

所以,真正的中国武术在实战时,完全没有影视剧中所演的那样飘逸精彩,彼此你来我往,一招一式看的人津津有味,那只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真正的对战中,非常短促的时间内,便即分出胜负,有人躺下再也起不来,但是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招过程,外人往往看不清楚,因为太快。

所以,真正中国武术的实战过程,看起来丝毫都不精彩,甚至会很乏味,可能就是两个人一搭手、一照面再交错一下位置,就有人躺下了。

这样的武术很难吸引大家的兴趣,但是练法则一招一式、飘飘出尘,看起来异常精彩。

于是真正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都是练法所引发而来的一系列表演,它们称为“舞术”更加贴切,因为武术演变成了“舞台艺术”。

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武术门派的打法练习都已失传,仅传下来了一些练法中的拳架子和歌诀,令人深感惋惜。

但是打法不再流行或者说不再广为人知,更加本质的原因是:打法一定是要借助实战才能够不断淬炼和完善的。

直白的表达就是:如果不打死打伤几个对手,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而这一点,显然不为社会所容纳,所以,武术的打法失传,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如此之多的习武人事,却没有出多少武术高手的原因,毕竟练拳可以随意练习,但是站到擂台和对手实战,在瞬息之间分出生死胜负,是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的,它需要真正武者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一往无前的信念和以身殉道的崇高精神。

即便在武风盛行的明国时期,敢于像杨无敌那样一路挑战至京城的宗师风范者亦是凤毛麟角。

综上,我们对武术中的“练法”和“打法”做下面一些总结:

练法,它的目的是自身的日益强壮,而不是为了击败对手;

练法,可以增强对武术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却不能直接提升实战能力;

练法,虽然不可以直接实战,却又是实战取胜的必要保证;

打法,是武术综合能力的体现;

打法,只有通过实战才能不断完善;

打法,需要在实战中总结各种招数,并将之转化到日常的练法当中;

练法可以用来表演,但是打法,只杀敌,不表演。

练法,注重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打法,更加重视实战后的思考和修正。


关于学习中的“练法”和“打法”

好了,各位小伙伴,有了对武术中“练法”和“打法”的概念,我们再带着这个思维来审视我们的学习,我们会豁然开朗。

我们平时都被家长和老师谆谆告诫要“努力刻苦”,我们也深知“努力刻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来看看,我们都是如何努力刻苦的:

时间方面:早起+晚睡。

背诵方面:每日重复背单词、背短语、背课文、被名言警句。

练习方面:每天每科重复刷题,一本又一本参考书。

不可否认,努力刻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否认每一个学霸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这样纯粹练法型的努力却往往产生不了真正的学霸。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一次次考试的实战中,取得满意的分数。

注意,考试即为实战,考试=实战。

而实战,真正需要的是我们打法的精良。

所以,我们想成为在学习这个武林中的高手,我们除了重视一日又一日的练法,更应重视我们的打法,才能在实战中将对手(也就是每一道题目)给降服住。

练法和打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重视重复,后者重视总结、思考与修正。

我们有多少小伙伴能真正做到在每次考试之后,认真分析试卷,对每一道错题进行总结、感悟和自我修正?

我们有多少小伙伴能够在机械化的努力刻苦之于,真正的从实战层面做一些打法类的思考?

即便我们把整本书都背下来,练法达到炉火纯青,我们真正踏入实战的考场,我们如何面对狂风暴雨般的对手?

可是,这才是我们面对考试想笑傲考场真正重要的事情啊。

所以,我希望所有小伙伴,都能在刻苦努力之于,拥有打法思维,去认真思考一下实战打法。


如何提升学习中的“打法”

前面啰里啰嗦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认清楚打法思维,有了这样的思维,可能我们未来学习的道路上会事半功倍,可能我们可以不用那么费力,却能够在每次考试时不断进步。

毕竟真正的武林高手,平日里恰恰不是那么拼命而费劲,他们闲庭信步,优哉游哉,却能够做到功力日深,也给世人营造了飘飘出尘、出世而成仙的神秘色彩。

其实,在学习里,我们身边就有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学霸存在,也不见他们如何拼命而费劲,在学业如此之重的情况下还有时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课甚至还会偷偷睡觉,但是考试成绩就是很棒很棒,这样的人,在别的小伙伴心目中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这种色彩,就是顶尖高手所独具的魅力。

我们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高手呢?那就是要注重打法。

①我们要空出一部分刷题的时间用来总结题型和固定的解题套路。

前文所说,题目就是我们实战时面对的敌人,我们一定要在实战中去总结对手的攻击方式和套路,进而修正我们的应对套路。

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清楚每种题型的考点和考察方式,进而总结我们的解题套路,修正我们的错误解题套路。

这一点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练法和打法的本质区别。

②一定要重视我们的每一道错题。

每做错一道题,就相当于我们被对手干掉了一次。

如果是在武林,我们每一个错误,都足以让自己丧命。

面对杀死过自己的人,我们怎么可以不重视。

而打法上真正的进步,本就是要在生死之间有所感悟。

所以,我们要重视我们的每一道错题,绝不放过任何一道错题。

我总是跟小伙伴们说,要整理好错题集,很多小伙伴无法坚持,或者他们觉得错题已经搞懂了,把它们再整理到错题本上没有必要,感觉浪费时间。

可是,真正的高手风范之一,就是充分尊重我们的对手。

对于将我们打败的每一道错题,一定值得我们去充分尊重,那么将它们整理到我们的错题本里,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么?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与道合真的过程。

③勇气与信念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在不知道多少个瞬间,都想过放弃。

可是,我们转身看看自己走来的路,一路向前,走到此刻实属不易,从我们踏进校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踏上了一条不可退缩的道路。

任何一条求道的道路,都是伟大的道路,学习亦是如此。

我从不会和小伙伴们说“熬一熬,熬过这个初三、熬过这个高三,你们就解放了”之类不负责任的话。

我会告诉小伙伴,学习是一条伟大的道路,你越是优秀,你所承担的压力和要解决的题目难度越大,一路走来实数不易,一路再走下去,更加需要越来越大的信念支撑。

但是,我相信小伙伴们都能够克服心魔,一路向前,永不退缩。

毕竟,学习就像练武,来不得半点胆怯和示弱的念头,必须自我鞭策,一路向前,永不满足。

一路挑战,一路成长,一路收获,用无尽头,才应该是我们新时代小伙伴们应有的学习姿态。

当做到了以上三点,我相信,拥有了打法思维的你一定能够把握住学习的精髓,在学习这个江湖,在考场这个武林中,实现梦想,成为一代英侠。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所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都可以用“练法”和“打法”思维去审视与思考。

前者,鞭策我们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后者,提醒我们适时停下,思考揣摩并不断调整方向和步伐。

这就是成功的内核。

我希望,我们的小伙伴在未来,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事业上,所遇到的每件事,所走的每一步都能够走出勇气、坚韧与力量。

PS:

说起武术,仿佛离我们很遥远,尤其是随着近代火器的发明和科技进步,武术便逐渐没落了,毕竟即便武术练到极致,往往也抵不住一颗子弹,所以很多时候,武术变成了舞术,变成了表演性质的舞台艺术。

但是,我所说的武术不是这样的舞台艺术,而是实实在在“不表演,只杀敌”的真正国术。在历史上,武术的巅峰是明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太多的武林名家用一双肉掌,一双铁拳以及一身的浩然正气谱写了一段段的精彩传奇。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百度一下孙禄堂、李景林、李书文、尚云祥、张策、杜心武、刘百川、李尧臣、韩慕侠、王子平等等国术史上的一颗颗璀璨明星,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也重新正视一下真正的中国武术,从中汲取我们一路成长,一路突破,一路高歌的勇气与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