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于展弘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内涵一定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八字。在于展弘看来,大多的珠宝设计师,总是会更看重市场,而忘记自己内心那个寻找答案的原始动机。

在意市场这件事,其实本身没有任何争议,但如果以失去自我,失去职业精神为前提,被市场潮流裹挟着往前走,那么一定有所问题。


事实上,珠宝设计师的尴尬一直存在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好消息是,作为中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崭新的里程碑,《黄金及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在2015年4月正式实施,这一天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终于面向全球打开。

而坏消息,广义上指包括金、银以及天然材料(矿物、岩石、生物等)制成的珠宝,其行业改革虽然在历经开放的进程,但即使多少受到了黄金政策的影响,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可恰逢行业形势的整体迟缓,甚至低迷,珠宝行业的源头,也就是从设计一环便已经呈现出,难以得到被重视的现状。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事实上,这样的尴尬一直存在。”处于源头已近20年,作为珠宝设计师的于展弘总是会这样说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当人们开始决定学习珠宝设计,幻想的总是,我要认真做创意,将来可以成为大师,赚很多的钱,拿更多的设计奖,每天的日常生活必然是多姿多彩,就像被邀约参加时尚杂志的专访,或者在镁光灯下,一副西装笔挺般地致发言稿。

但真相呢?让人失望。于展弘还记得,刚入行的自己就被这样一盆冷水泼过,那一天,他发现自己辛苦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珠宝设计稿,被老板改到面目全非。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十年后的又一天,刚在市场发布的由自己设计的新品,在第二个月便以更低廉的价格出现,两者在消费者眼中甚至看不出太多区别。

毋庸置疑的是,设计师是珠宝的灵魂,每一次珠宝设计都应该是设计师自身风格特色的延续。但一次又一次,行业内已经成为风潮的抄袭模仿,彻底打垮了于展弘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在他看来,珠宝行业一直低迷不是没有原因,首要便来自于同质化。

这不管是刚起步的新人设计师,还是已经积累多年的资深设计师,都会同样面对的问题。抄袭二字,永远对设计师而言是致命的,但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讲,却是一条天然的发展捷径,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


恶性循环的结果,短缺的资深设计师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我为什么要用你?”

近些年,开创了自己公司的于展弘,接触了大量的新人设计师,也总是习惯的问这样一个问题,他举例说,“对中小企业而言,聘请设计师肯定是要冒着入不敷出的风险,如果按新人设计师每人每月5000-8000的工资,五年以上经验的设计师每人每月至少15000左右的工资来算,即使可以保证他们每个月不少于10种不同的款式设计,也不可能保证这其中有一款可以成为市场爆款,或者能够达到这些爆款百分之一的销售量,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企业不可以直接简单粗暴的抄袭爆款呢?

设计师主动去抄袭模仿,或者被企业要求被动的去抄袭模仿,不管哪一种,都在整个行业内引发了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直接结果,是整个珠宝设计行业极其缺少三十岁以上的资深设计师。

当然这里所说的资深,并不指代具体从事珠宝设计的时长,或者只是单纯的拿了几个设计奖项,而是真的要求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过人的实力,这种人很少,哪怕你问任何一个专门从事珠宝设计的人,都会这样说道。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热爱这个行业,可夹缝中都难以生存。”

说这句话的主人公,是于展弘非常要好的一个珠宝设计师朋友,专业出身,家庭环境也算优越,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毕业后的第五年,毅然决然的转去了别的行业,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可能对珠宝设计师而言,三十岁的确是一道坎儿。

如果能坚持自己当初从事这个行业的一腔热血,也并没有被现实棱角所伤,那么就一定会成功,最起码在于展弘看来,他便是这样一个人。


互联网正在变革传统的珠宝设计行业

80后,于展弘身上最直接的标签,但有时候年龄并不能决定一切,虽然在他自己看来,算是熬过了最难坚持的一段日子,可谁也没有料到,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整个珠宝设计行业正面临着天翻地覆。

“其实,消费者在看到太多年轻珠宝设计师,以及他们的成名作品后,会越来越不相信一个80后也可以同样设计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

的确,在过去所认知的主流观念、主流文化,早已被淘汰。在今天,我们身处在信息被逐渐全球化、透明化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无死角普及,加上全球商品贸易的普遍,信息的扩散程度在加快,任何一个可以代表着新兴文化的设计理念,都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土壤。

也因此,珠宝设计业的门槛在降低,而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则在不断提高。

珠宝产业过去篇:设计师于展弘是亲历者,也是诉说者

Cartier,Juste un Clou系列

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赢家。与人聊天的于展弘总是不经意的会提到一个品牌,也就是世界上,目前奢侈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珠宝品牌Cartier。在他看来,一方面就连这些大品牌都开始走出传统珠宝的屏障,逐渐顺应时代发展,寻求新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为了创新并满足更多的年轻人口味,大品牌每年都会拿出一笔可观的研发费用为珠宝设计师提供舞台。

可以预知的是,在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珠宝首饰加工,以及消费中心的同时,我们的品牌却都做不到像Cartier那样,到底什么时候这些领导人才能发现珠宝设计师才是品牌竞争之间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只靠谁家抄袭模仿的像?要知道,也许一时的同质化还不够明显,但永远同质化甚至要说一句,中国人就是缺乏创新力?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于展弘总结为,“没有设计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而没有竞争力就意味着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独立设计师,第一要做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市场裹挟着往前走。


下期预告:《旅行青蛙》,珠宝设计师应该关注这些?于展弘的启示。

时刻把握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不管是引领潮流,或被潮流所引领,不可避免的,都是要做好随时创新的准备。最近,有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手游刷爆朋友圈,这是否可以成为一次灵感的迸发时刻?在于展弘看来,所有的现象,我们都不应该只关注于表面,《旅行青蛙》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它可以迅速窜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