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我是一名邊疆牧民,我叫畢力格,蒙古族人。

小時候,每當沙塵暴來臨時,我都會有一種末世感。庫布齊沙漠發怒的樣子,是我們童年最害怕的記憶。遠遠的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我們鋪天蓋地的撲來,至今,我們還笑談:“吃雞的毒圈哪有我們那時的沙塵暴恐怖啊。”

可事後說起輕鬆,那時卻是不可想象的。雖然沙塵暴是漂浮的,卻彷彿擲地有聲。當那昏天黑地撲來的時候,可以說是,寸步難行。那時我們最渴望的,就是能有一個通向學校的隧道,那個隧道里用膠條封閉著所有的窗,我們不用包紗巾,不用隨時用水洗自己被黃沙刮破的乾燥皮膚,不用擔心會因此患上我們最害怕的要打針的肺病。這個隧道是明亮的,即使外邊昏天黑地,我們也可以正常的走在路上。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雖然有專家說沙塵暴對人體的傷害並不大,但是那種對我們心靈的抑鬱感是不可逆的。有研究說北歐的抑鬱症多發是因為極夜的緣故,我想,當沙塵暴鋪天蓋地的以吞噬一切的姿態遮蓋住所有的光亮時,對我們來說也與極夜無異。

在沙塵暴吹的家裡的窗戶轟轟響的時候,我甚至會問媽媽:“媽媽,我們會死在這裡嗎?”

我印象最深的景象,就是有一天我們又在沙塵中放學回家,路上有個乞討的老人,蜷縮在城市的角落裡,包著紗巾,拉著他的馬頭琴,風沙讓我聽不真切他的樂句,也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匆匆趕路的我腦海中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我們一定要戰勝他。一定要。

後來,城市裡來了幾個日本人,聽說是因為我們的沙塵暴刮到了他們的國家,他們沿著沙塵暴的痕跡追到了韓國,又追到了這裡。人類即使語言不通,也有著高度的表情共性,當我們這裡的傍晚習慣性的颳起沙塵暴的時候,從他們的眼神裡,我們能感受到一樣的恐懼。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那時我們最疑惑的就是外界所形容的“我們的草原”為什麼跟我們見到的不一樣。聽爺爺輩的長輩說,他們真的見到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而不是我們這種“沙塵散盡見城市”。在庫不齊沙漠的最東邊,是全世界公認的美麗景區:響沙灣。但是隻有我們知道,這個美妙的沙漠奇景,也是土地沙化造成的。我們也會經常去響沙灣裡坐著,抓一把沙,讓它緩緩的從指縫裡隨風飄,風颳起來的時候,沙子會因為風的緣故發出奇妙的響聲,可至今,它都是很多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陰霾。但是,那時的我們,除了拿著膠條封鎖門窗,除了出門裹好紗巾,除了打開所有的燈,我們又可以做什麼呢?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可時隔多年,我在外漂泊時,我的家鄉也慢慢的變了模樣。我曾以為我的家鄉會永遠的寂寞下去,永遠的不會有轟動,不會有喧囂。永遠居住著倔強的,不願意離開的老人,和每天一日三餐般固定的,沙塵暴。只有在夜深,萬籟俱寂時,它才會有讓人沉醉神往的安靜的美。我曾以為到了我們這一代壯年時,我的家鄉會變成空城。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但當我在外漂泊多年,每天絞盡腦汁思考怎樣舉家遷離那個地方時,我的家鄉卻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

沙漠邊緣開始有了大片的沙柳,梭梭樹。我們甚至敢在天氣好的時候模仿《肖申克的救贖》的經典姿勢迎風而立,也無懼於事後會滿嘴泥漿。

這一切,都是螞蟻森林和他背後的3.5億用戶,用理想鑄造的防線。當沙塵再次襲來的時候,我能看到,有的人為了這道防線堅持走路出行,有的人為了這道防線每天都使用手機支付,也有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為這片沙漠做出貢獻,但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努力著。這些努力似乎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彙集了3.5億用戶的貢獻,足以戰勝一切挑戰。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2018年春種,螞蟻森林用戶代表親手種下沙柳)

如今每到黃昏時,我們不會再慌忙躲避。我沒有看到用紗巾把自己裹的嚴嚴實實行色匆忙的路人,也沒有聞到家家戶戶為了防止沙塵窒息而燒起的醋酸味,沒有常年塞在自行車坐墊底下的擦灰布,沒有門縫窗縫上粘的緊緊的防灰條。

我看到了載歌載舞的廣場大媽,我看到了路邊搬著板凳喝啤酒吃毛豆的吹牛的青年,我看到了羞羞答答拉著手走在街頭的男女,我看到了螞蟻森林為這個城市帶來的生機和希望。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螞蟻森林種植前後的對比,右圖中的一行行斜線就是螞蟻森林種下的梭梭樹)

我愛的城市已是黃昏,但我依然對這裡一往情深。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今天是環境日,我要感謝每一個為了螞蟻森林而做出貢獻的人,我想稱呼你們為“每一個為了地球更好而做出貢獻的理想主義者”: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他想做一個完美的手杖,他想:要做一個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一定不能估計的。因此他自言自語:哪怕我一生中再也不做其他的事情,也要把這件作品做的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鍥而不捨,目不他視,心無他想,堅定而又高度虔誠,在這過程中,他的同伴會離開甚至死去,而他卻一直堅持,不知不覺中保持著青春。在他終於完成的時候,他的手杖突然變得恢宏無比,光芒萬丈,成為了那個世界中,最美麗的作品。

我想用這個故事,獻給每一個使用螞蟻森林的理想主義者。正如作家翩翩說的:“你把時光安排在哪裡,哪裡就構成了你的生命。”感謝你們的付出,你們的每一步,都是我們前進的希望。

而且,在環境日的今天,螞蟻森林也和跟生態環境部一起發起了一個為地球走一萬步的挑戰,每100人完成1萬步,螞蟻森林就會在通遼種下一顆樟子松,《三體》作者劉慈欣也會親自加入進來完成屬於自己的1萬步,去一同為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截止目前,在3.5億螞蟻森林的用戶中,已經有3479101人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挑戰。為了更好地明天,我也誠摯地邀請你跟我們一起參與進來。

一位牧民寫給3.5億螞蟻森林用戶的感謝信,看完淚流滿面……

謝謝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