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我国政府与 苏联政府商定,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帮助编制黄河规划;随后 又委托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以下简称“列院”)承担三门峡大坝和水电站的设计。三门峡工程原建阶段,先后有苏联专家数十人常驻工地指导施工,与三门峡建设者共同奋战了四个寒暑,直至1960年8月 奉召回国。他们在三门峡期间,工作认真,作风严谨,经常深入现场,对 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在技术上从不放过每个细节,因而对保证工程质量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苏联专家还经常给三门峡建设者讲授技术课,不断提高 建设者技术业务水平。通过三门峡工程建设,苏联专家与三门峡人民之间 结下了难忘的深厚友谊。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选择坝址

早在1950年7月,水利部傅作义 部长就曾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和中国 水利专家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等一 起考察了黄河干流潼关至孟津河段。

1952年5月,苏联专家格里戈洛维 齐和瓦门林哥,在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 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黄河水利委员 会主任王化云的陪同下,对三门峡谷左 右两岸进行了反复查看、两位专家被三 门峡谷优良的岩床、坚硬的石质和狭窄 的峡谷地形吸引住f,他们欣喜地说:“黄河实在伟大,这样好的水电站坝址 实属罕见。”他们一致认为,三门峡谷 的地质条件极好,可建高坝,并建议了 一条坝轴线和提出第一批勘探钻孔的位 置。

1954年1月,为了解决黄河规划问 题,苏联水利水力综合专家组一行7人, 在组长柯洛略夫(列院副总工程师)率 领下到达北京。接着,中国政府组织有 关部委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与苏联专 家组一起组成查勘团。历时四个月,从 黄河入海口到刘家峡进行了实地查勘, 重点查勘了潼关至孟津段和三门峡等坝 址区。黄河查勘团在西安召开的技术座谈会上,柯洛略夫对 三门峡坝址发表了肯定性的意见:“从龙门到邙山,我们看 过的全部坝址中,必须承认,三门峡坝址是最好的一个。” 在谈及关于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大的问题时,他强调指出:“任 何一个坝址,为了调节洪水所必须的库容,都是用淹没换来 的。” “用淹没换取库容”的观点,对三门峡工程的设计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11月29日,柯洛略夫应国家计委的邀请, 向各有关部委的负责人作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 告基本情况》的报告,集中反映了黄河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着重阐述了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第一期工程的论证和各项 措施。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大坝设计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 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国务院迅 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建筑工程机 构,保证工程及时开工。

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是 否需要委托苏联进行,有些中国专家是 有不同意见的。但领导层考虑这个工程 很大,时间要求很急,而且我们没有建 设人型水利枢纽工程的经验,因此将黄 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坝还是委托苏联设 计为妥。经两国政府协商,决定将拦河 大坝和水电站委托给列宁格勒水电设计 分院设计。

1955年8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 纽设计技术任务书》即初步设计任务书 正式提交苏方。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1957年1月。苏联列院将三门峡水 利枢纽初步设计正式提请我国政府审查 批准。为了解释设计和进行答辩,苏联 政府派全苏水电设计总院总工程师华西 连柯和主持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的总工 程师柯洛略夫等20位专家来到我国,我 国政府组织中国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 人员140余人,会同苏联专家对初步设 计进行审查。审查会议于1957年2月9 日在北京丌始举行,会上柯洛略夫作了 《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的报告。中国专家分为水利水力、水工、施工和机电 四个组进行审查讨论,并与苏联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 认真探讨研究。会议于1957年2月底结束。列院在初 步设计完成之后,很快又陆续提供了工程技术设计和 施工详图,从而使三门峡工程得以于1957年4月13 日正式开工。

三门峡工程止常高水位的选择问题,在工程开工 以后,争论仍在进行。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和水电总 局青年技术干部温善章,曾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发表意 见和向中央写出书面意见,反对高坝大库、蓄水拦沙 方案,主张低坝小库,滞洪排沙,以减少淹没耕地和 迁移库区移民。陕西省也一再要求降低三门峡大坝的 正常高水位。为此,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4月21日 至25日在三门峡召开了陕、晋、豫和水电部等有关部 委、黄委会、三门峡工程局的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的工 地现场会。经过讨论,周总理在总结讲话中明确指出 修建三门峡工程的目标应以“防洪为主,其它为辅”, ‘‘先防洪、后综合利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 为原则。此后决定:大坝按正常高水位360米设计, 350米施工,1967年前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340米, 死水位降至325米(原设计335米),泄水孔底槛高 程降至300米(原设计320米),琐顶高程353米。

在这个决定通知列院以前,该院已按我国水利部 的要求,把泄流底孔从初步设计的320米降到310米, 苏联工程师们已做了大量计算和水工试验,认为再降 对排沙好处不大,损失库容和阑门投资经济比较也不 合算。列院设计和试验人员对些感到不解,因此议论 纷纷。但是后来列院二处处长格鲁斯金与总工程师协 商后,告诉当时任三门峡工程局驻苏设计代表沈崇刚 说:“从技术上看,降低未必有显著好处,但因为中 国领导人已讲了话,出于对他们的尊敬。我们决定克 服闲难,接受这个要求。”现在看来,周总理当时在 对泥沙淤积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决定泄流孔底槛卨程 再下降10米是正确的。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工程施工

在三门峡工程施工期间,工程局向列院聘请 专家组成设计代表组,驻在工地负责解决有关设 计问题和指导工程施工,并培训技术工人和技术 人员,列院先后派来了地质、水工结构、辅助企 业、机械、混凝土施丁和金属结构等方面的专家 40余人。1956年来工地的专家先住在史家滩(工 程局机关住地〉,1957年新城的交际处(现在 的三门峡宾馆),8栋小楼建成后,苏联专家及 其家属即常驻于此,为了做好专家工作,工程局 专门设置了专家工作室,负责进行口译和笔译工 作,印发专家建设和检查落实专家建议的执行情 况,安排专家的生活和联谊活动等。

三门峡工程开工后,为了使施丄能符合设计 的要求,并随时按照工地实际情况对苏方提供的 设计图纸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列院先后派来 的工程设计专家有:雅诺夫斯基(列院院长)、 莫日维金诺夫(院总工程师)、柯洛略夫、格鲁 斯金、阿卡拉4夫、萨维里耶夫、康年柯夫(设 计代表组组长)、格里戈里耶、布洛吉奇、谢洛 夫、吉洛夫、阿尔任诺夫斯基等。三门峡工地上 的很多大型机械设备也都是从苏联进口的。如3 立方米电铲(乌拉尔巨人)、25吨塔式起重机、 25吨自卸卡车,2*2400升自动化混凝土拌和楼 等,这些大型设备当时在国内还是初次使用。鉴 于这种情况,应我方聘请,苏联先后派出有关专 家来三门峡工地指导安装和帮助培训操作人员。 这些专家包括:波赫、古金柯、耶果洛夫、马绍 尔金、高尔洛夫、拉赫诺、鲍德雅切夫等。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苏联专家在三门峡工程施工中所起的重大作 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有:(一)针对施工中 的问题提出大量口头或书面建议。据不完全统t十, 从1957年开工到1960年6月,苏联专家共提出口头和书而建议1000余条,其中90% 以上均被采纳实施。(二)采用口头 或15面报告的形式向工地技术干部和 工人介绍设计情况。讲解设计意图。 有些比较重要的报告,如柯洛略夫的 《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技术 设计的报告》被刊登在内部刊物《三 门峡工程》上。(三)以讲课的方式 帮助培训技术工人,如拌和楼规定古 金柯给混凝土制造厂的职工系统讲解 拌和楼的安装和运行;汽车专家鲍德 雅切夫给汽车分局职工讲授卸汽车 维修保养的方法和经验等。苏联专家 的这些活动,对协助领导决策,提高 职工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加快 施工进度,都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苏联专家在三门峡工作时的满腔 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们三门峡建设者深受感动。关于25吨塔式起 重机的安装,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 经验的人员。因此,局领导考虑聘请 厂家的人来工地帮助安装,当拉赫诺 夫专家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向我局 提出建议,不必另聘专家,可由他担 负指导起重机的安装工作。古金柯专 家为了加快大拌和楼的安装速度,他 除经常提出重要建议外,不管阴天下 雨,每天都到工地指导安装,关键部 位还亲自动手示范。为了参加截流准 备工作,全体专家提出放弃“十月革命节”的假日。截流开始前,他们整 日在工地奔忙,协助工程局领导检查 各项准备工作。神门泄道截流时,拉 赫诺和阿加拉可夫在W桥风n处基本 上站立了 24个小时,一直坚持到合龙 为止。然而,有的专家认为我们提的生产指标过高,速度太快。截流开始时, 康年柯夫专家认为我们在超过设计流 量(1000立方米每秒)一倍的情况下 (实际流量2030立方米每秒)进行截 流是错误的。工程局党委经过分析, 权衡利弊,如果推迟截流,整个工期 将推迟一年,为了争取时间,毅然决 定于1958年11月17日开始截流演习。 三天成功的演习鼓舞了职工的士气, 也增强了领导的决心。指挥部毅然决 定20日开始正式截流,到22日22时伐堤与神门岛胜利合龙。

这些故事:专家与三门峡大坝建设

当截流胜利后,苏联专家与三 门峡建设者同样欢欣鼓舞。有的专家 说:“三门峡截流工程组织得十分周 密。” “你们的工人真能T,指向哪 里就奔向哪里,真勇敢,简直太好f。” 还有专家说:“三门峡截流是世界少 有的典范,超过了美国的麦克纳尔截 流工程。”原来保持意见的康年柯夫说: “我工作得很慢,不习惯在跃进中生活, 必须很快赶上去,和你们一起跃进。”

四f‘年过去了,当年在三门峡工 程的苏联专家已进入暮年或已故去, 似象征中苏友谊的巍巍大坝,将永远 屹立于三门峡这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地 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