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挖掘“鄉土味”中的時代感

農民日報記者 陳藝嬌

粉絲數量800多萬,每則視頻播放量幾千萬次。在新浪微博上,這組數據並非來源於某個明星的加V大號,而是一名靠錄製“幹農活”視頻賺取關注的簽約自媒體博主李子柒。這個名叫李子柒的姑娘來自四川農村,兩年前,她在農閒之餘將一些瑣碎卻有趣的農事錄製成了一段幾分鐘的視頻發佈在微博上:扎鞦韆、納鞋底、釀酒、點豆腐,還有用當地應季食材製作的零食和菜餚,配以簡單的介紹,最高轉發達到了14萬。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新浪微博上的簽約自媒體數以千計,通過展現這些農村裡並不難見到的場景,居然引發了大量關注和熱議,卻是一件值得認真思考的事。打開這些微博下面的粉絲留言,有人稱呼博主為“什麼都親自上手的女漢子”,有人說這些視頻“看了感覺賞心悅目,見到了山村生活的真實和純樸。”不難看出,比起視頻本身傳達的具體內容,人們更加關注它們所傳遞的那種自然的生活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樸素價值觀。而這種獨特的“鄉土味”,往往更容易被遠離鄉村的城市人所發現和讚美。

對城市人來說,“鄉土味”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即便是對於每日刷微博、看公眾號的年輕人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受困於城市的擁擠和喧囂,厭倦了日復一日的緊張生活,所以特別想去看看鋼筋水泥之外的世界;他們讀咪蒙、看“十點讀書”,但也從心底裡“關心糧食和蔬菜”;他們接觸農村的機會不多,田間地頭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鮮的,因而需要通過某種途徑的觀察與體驗,去迎合自己對於鄉村氣質的所有想象,進而看到一個與城市氣質完全不同的,具有鄉土文化之美、田間勞作之趣的廣闊世界。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李子柒的走紅一方面讓我們重新審視鄉村與城市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種“鄉土味”對於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價值所在。近年來,以田園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等為代表的產業融合新業態發展迅猛,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增添了新動能。同樣是面對城市受眾群體,這些直面市場的農業新興產業更需要挖掘“鄉土味”中的“時代味”,從而探索創新出一種“兼具兩味”的經營發展模式。

在陝西省佳縣城南40公里的赤牛坬村有一個特殊的“博物館”:布鞋、紡車、煤油燈、紙囤、秤砣、旱菸鍋……這些過去陝北農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尋常物件,都被當做“展品”陳列出來,向來往的遊客展示著獨具當地民俗特色的生活場景。靈感來自於2009年,村集體籌集50萬資金進行新農村建設,赤牛坬的村幹部從村民們整理爛窯扔出來的“廢品”中發現了價值,建成了這家全國最大的陝北民俗文化博物館。“老物件”出人意料地聚起了人氣:2016年赤牛坬村接待遊客超6萬人次,農民人均旅遊收入近萬元。一位上了年紀的遊客甚至邊看邊流淚,因為這些老物件讓他想起了過去的苦日子。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有大量農民進城,也有很多城市人想要回農村去看看。看到赤牛坬村旅遊的火爆,再反觀一些鄉村旅遊建設中,盲目“複製粘貼”城市景觀的現象,我們應該反思:現代人在面對傳統與現代交織中的鄉村時,到底懷揣著一種怎樣的情感,這種複雜情緒的來源又是什麼呢?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對田園詩意生活的嚮往寄託,更是一種對於傳統鄉愁的追憶與留戀。而尋訪鄉愁,必定要回到農村。從某種意義上說,留住鄉愁,也就留住了未來鄉村振興發展的源動力。在個體越來越原子化、生活越來越碎片化的現代社會,人不僅面臨著與自然生態割裂的危機,而且遭受著鄉愁荒蕪與迷失的痛苦。從這個角度上說,李子柒和赤牛坬博物館的出現,也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我們漸漸走出鄉村,又情不自禁地時時回望,我們享受著現代化城市帶來的便捷高效,又對返璞歸真的鄉村世界一往情深。從人類聽到工業時代吹響的第一聲汽笛開始,這種矛盾的情感就伴隨著我們,而“鄉土味”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認同,其實已經紮根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且隨著傳統鄉村的漸行漸遠,在人們心中蔚然成蔭。

挖掘“乡土味”中的时代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