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炸碉堡堵槍眼 他用生命換來勝利李應邦,解放蘭州戰場上的“黃

炸碉堡堵槍眼 他用生命換來勝利李應邦,解放蘭州戰場上的“黃


何志瑛追憶連長李應邦

開篇語:

即使看過無數的戰爭劇,你也無法想象或感受真實戰場上的慘烈和感動。為信仰犧牲,用生命為勝利“開路”,最終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腳印和堅定的身影,而這一切,或許是英雄的戰士給黨和時代的“最好交代”。

正因為有了一代代英烈,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崇尚英雄,尊重烈士,理應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追求。今天起,本報聯合蘭州戰役紀念館特開設“捍衛英雄,追憶烈士”專欄,尋訪為蘭州解放和發展獻出生命和做出貢獻的英烈,供後世子孫緬懷、追憶、敬仰、奮鬥。首席記者張鵬偉文/圖

碉堡前,李應邦用身體堵槍眼

李應邦,1922年出生於陝西省吳堡縣一個貧寒家庭。1940年8月入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蘭州戰役沈家嶺戰鬥中,擔任十一師三十一團一營二連(尖刀連)連長的李應邦指揮連隊擔任左翼突擊任務。1949年8月25日凌晨5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發起總攻,沈家嶺守敵憑藉堅固防禦工事頑強抵抗,團裡命令李應邦率全連突擊。這時,炮聲、槍聲、喊殺聲、衝鋒號聲,整個山川、河谷都在震動。將士們抱著必勝信念,等待李應邦部的突擊。

何志瑛,時任十一師三十一團一營二連副連長,是李應邦的副手。後任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現在蘭州休養。“戰鬥在早上5:50左右打響後,連長帶的是突擊隊,在向沈家嶺主峰西側攻擊的時候,遭遇敵碉堡裡機槍的猛烈射擊,很多戰友倒在血泊中,無法繼續前進。”何志瑛說,面對敵人的強勁火力,李應邦組織爆破小組炸碉堡,但爆破組的幾次爆破都沒有成功。

“怎麼辦?”情況危急,李應邦更急。此刻,在距離碉堡300米的地方,李應邦從犧牲的戰友身邊抱起炸藥包,匍匐衝向碉堡。就在接近碉堡時,他的腿部和腰部中彈受傷,鮮血染紅了衣褲。李應邦強忍劇痛,側過身子滾到了碉堡跟前,用盡全身氣力,把炸藥包扔進了槍眼裡,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槍眼。

就在這一瞬間,炸藥包爆炸了,敵人的碉堡摧毀了,李應邦英勇犧牲。戰後,一野授予李應邦“戰鬥英雄”稱號,並追記大功。

如今,在蘭州戰役紀念館“聚殲青馬主力”篇章裡,李應邦在六大英烈塑像之列。

“他是為人民犧牲的”

“連長在扔炸藥包的時候,回頭給我們揮手再見。大家知道連長用身體掩護了部隊,與敵人同歸於盡了,於是大喊‘為連長報仇’,抱著‘堅決消滅敵人’的信念衝向敵人。”何志瑛說,戰友們迅速衝了上去,消滅了碉堡內的敵人,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攻佔了沈家嶺主峰。

回憶起連長李應邦,88歲的何志瑛感慨萬千。“我入伍時,李應邦是我的班長。他人品很好,像對待自己弟弟一樣關愛戰士,訓練時卻很嚴格。我叫他李哥,他叫我小弟。”入伍後一個月,爬障礙、上單槓、扔手榴彈、機槍射擊,何志瑛都表現優秀且被“戴紅花、名字上黑板”,但在班長李應邦的眼裡,他“還得繼續提高”。

“班長說,你沒有讀過書,得努力學習,沒有文化是打不好仗的,識了字、有了文化才能很好很快地領會軍事知識。於是,班長教我每天識4個字。”何志瑛至今還記得班長給他教授的前八個字為“大小上下來去又也”。

採訪最後,何志瑛語重心長地說道:連長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忠於人民、忠於黨,他是為人民而犧牲的,這種精神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

■記者手記

這個春天的一把火

在2014、2015年奔走多地採訪了全省近百名抗戰老兵,見證了重要歷史進程後,記者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信仰”,什麼是“力量”,什麼才會被“銘記”。

連日來,當“銘記英烈”再次到來,當發黃、破爛的烈士遺物擺在蘭州戰役紀念館成為一級文物,當一束光打在烈士陵園王學禮紀念亭中的石碑上,當何志瑛講述連長李應邦英勇就義時眼睛突然睜大、發亮,即使浮躁的心靈也會被眼前的所有力量深深打動。這種追憶和銘記,不晚。

是的,中國人民從來都是無比偉大,“中國戰士”從來都是無比英勇。

這個春天,蘭州晚報再次發力,盡力還原與蘭州有關的戰爭記憶和英烈事蹟,讓紅色文化、英雄精神再次閃耀。

這個春天,英雄精神是一把火,讓每個中國人“燃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