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說到北園,老濟南人都知道,最先下崗的一批人幾乎都在那裡。

濟南的工業,算不上多麼發達,但也不落後。濟南地形狹長,南山北水遙遙相望。南部山區適合栽樹種果搞旅遊,北部則平坦,適合發展工業。於是經過常年建設,濟南北部形成了東冶金化工、西機械製造、北紡織輕工的工業格局。北園,一直都是紡織行業的領地,棉紡、毛紡、針織、染織、印染、毛巾毛毯等30多家紡織企業,幾乎都分佈在這個地方,從業人員達五萬多人。

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濟南紡織行業繁榮昌盛。日益精湛的工藝技術、安全持久的生產條件、欣欣向榮的市場環境、安定平穩的職工生活,讓濟南的紡織人佔據了北園的半壁河山。很多家庭都是世代擋車工,子承父業女承母業,比比皆是;兄弟姐妹、夫妻搭檔,均不在少數。尤其是天橋區的居民,幾乎家家都有在紡織系統上班的。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幾個大的紡織企業不僅有車間和辦公樓,還有醫院、商店、學校、食堂、澡堂、幼兒園、哺乳室以及滿足職工和家屬生活需要的其他設施。由於女工佔的比例很大,即使是小一些的針紡廠,像哺乳室、幼兒園、食堂、澡堂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區都在工廠周圍,她們可以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紡織女工非常辛苦。夏天,車間裡的高溫和溼氣使得她們悶熱難耐汗流浹背,脖子上用來擦汗的毛巾從來都是溼漉漉的。車間裡飄浮的棉絮像小蟲子般沾在滿是汗水的臉上,再熱也要戴著口罩,否則飛絮吸到口腔鼻子裡,嗆得喘不過氣來。冬天,寒冷異常,她們也得伸出手來快速操作。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那時候沒有暖氣,燒爐子容易引起火災是不允許的。有需要動水的工序,操作工責無旁貸,手常常被凍得發紫或生凍瘡。她們每天圍著機器轉,來來回回走的路不計其數,累得下了班就不願再動,可回到家裡,照樣還要履行女人的職責,洗衣做飯,照顧家人。她們以紡織人為榮,愛崗敬業,以廠為家,勤奮工作,熱愛生活,把理想信念、美好希望都融進了絲絲線線之中。她們沐浴著濟南甘甜的泉水,參加轟轟烈烈的生產建設和構造美麗家園的事業中。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下崗潮席捲紡織業。一夜之間,虧損、限產、關停、破產、改制、重組、遣散人員,幾乎成了這些企業的統一標籤。一人下崗,雙雙下崗,全家下崗,成了紡織人的噩夢。賴以依靠的企業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工資沒有了,只剩下基本生活費、生活補助和城市居民生活低保等等。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棉紡廠、毛紡廠把大量庫存布匹賒給下崗職工,毛巾廠、織襪廠把大量庫存毛巾襪子低價賣給下崗職工,讓他們擺攤設點,推銷產品,賺一點差價,以維持生計。針織廠、染織廠則把已停產的廠房騰出來,作為交易市場,讓下崗職工在裡面賣各種布匹和針織用品。印染廠甚至把廠房改造整修後,建成了傢俱商場。

下崗的紡織人紛紛走上街頭,尋找經濟來源的機會和空間。於是一時間,在北園賣布匹和針紡織品的商鋪和攤點風起雲湧,經營者基本都是下崗職工或其家屬,產品就是過去國營企業的老傳統,花色品種俱全,布面厚實緻密,價格低廉,質量上乘,深受市民的喜愛。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濟南操持家務的女人們,最喜歡到北園大街的三孔橋紡織品批發市場轉一轉,購買自己需要的各種布料。若有買主不懂貨品,不要緊,賣主會不厭其煩地向顧客介紹,哪匹布是新款,哪匹布銷量好,哪匹布是多少支紗的,哪匹布是提花的,哪匹布是印染的,哪匹布是國棉幾廠出產的。嗬!如數家珍。那種對企業的瞭解,對貨品的熟悉,對被選中被讚譽的渴望,溢於言表,讓消費者深有感觸。

從紡織品市場購物出來的女人們,幾乎都是大包小兜地滿載而歸。她們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為能給家人做上嶄新的衣褲被褥而欣喜不已。但有誰能夠想到,這繁花似錦的布匹裡面浸透了多少紡織人的辛酸和淚水。一次春節前夕,我去北園三孔橋買布,看到路邊有一棟斷壁殘垣的樓,樓外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正在賣布,牆根處堆有一垛垛大量的布匹。遂問他每天往屋裡搬,該有多麻煩。他說他就睡在這裡,夜晚守著這些家當。看著沒有門的半壁斷牆,我說這麼冷怎麼能睡人?他說家裡房子小,人口多,住不開,正好可以在這裡湊合一下。他指著身後那一大片破舊低矮的紅磚樓房說,這裡原來是他們廠的宿舍,企業不行了,人都下崗了,能住上這樣的房子已經不錯了。言語中透露出來的失望和無奈,讓我鼻子陣陣發酸。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紡織市場門口,有一間經營縫紉機配件及修理的小店。小店主人是一對50開外的兄妹倆。從他們的年齡和對縫紉機的熟悉,以及修理縫紉機的嫻熟手藝,不用問便知一定是下崗的針紡企業工人。他倆待客熱情,然不多話,動作快捷,耐心細緻,很快就修好了我的縫紉機,只收了18元錢。這讓我非常驚訝,因為之前我曾約過上門服務的縫紉機修理,換同樣的零件,收了我260元,用了倆月就壞了。而這次18元的修理卻讓我繼續用了好幾年,直到縫紉機當廢品賣了,換的零件仍完好無損。

後來,傢俱商場在北園逐步形成規模,基本佔據了半條街,高中低檔傢俱一應俱全。再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北園傢俱質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品牌傢俱越來越多,濟南市居民大都到那裡選購家居。老濟南人一眼就看得出,賣傢俱的售貨員還是老北園的下崗人及他們的後代。看看那些店鋪,再看看大嫂大媽級的售貨員,更看看她們招睞顧客的方式,便知端倪。那裡是她們世代生活的地方,怎能離得開?她們賣傢俱,往往伸縮性強。只要在她們能夠接受的最低範圍內,大幅降價是常有的事。因為她們太急需這些錢,去養家餬口、為孩子交學費、為老人看病了。她們還很實誠,會告訴買主,哪種傢俱的性價比更高更耐用更實惠,哪種傢俱華而不實但價格便宜,需慎重考慮,讓人不得不對她們肅然起敬。

北園,濟南下崗職工的“聚集地”

是時代讓她們失去了飯碗,而她們卻能善待顧客,這就是質樸忠厚的紡織人,這就是當初我們的產業工人,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做出卓越貢獻和巨大犧牲的紡織工人——老北園的下崗人。

從自謀職業、自尋出路到現在,北園的下崗人和全國幾千萬的下崗人一樣,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生活給予了他們無盡的窘迫和磨難,他們始終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也許以後永遠都是最底層。但他們頑強地活著,為自己和子孫後代頑強地活著。如果有一天,需要他們重操舊業,為國效力,我想他們一定不會拒絕。因為他們熱愛生活,熱愛這個家,熱愛這片繁衍生息的熱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