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盱眙經濟開發區:“1234”,奏出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在黨的十九大擂響的新時代鏗鏘鼓點中,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發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動員令。以黨中央號召為遵循,按照省市縣委部署,盱眙經濟開發區以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目標,奏響“1234”和諧曲,堅持在綠色發展中挑大樑、作表率、當先鋒,園區駛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高舉一面大旗,推動綠色轉型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盱眙經濟開發區精準把握綠色發展是適應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高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旗,進一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從源頭上推動經濟實現綠色轉型,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之路。

去年以來,通過“關、停、並、轉、收”,開發區依法梳理出108家“散亂汙”企業,收購了被環保督察列入“黑名單”的39家企業,盤活土地約2600畝、廠房約50萬平方米。

注重兩大抓手,打造產業高地

盱眙經濟開發區以“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和“項目為王”為兩大抓手,做強主導產業、關注特色產業、主攻重大項目,充分發揮主陣地、主戰場作用。

堅持國家級開發區創建。開發區秉持“綠色富民、實幹爭先”的發展追求,精準發力、全力趕超,逐步形成以高端裝備製造、電子電器信息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2+1”產業格局,加快集聚高端產業,經濟外向度不斷提升。2017年,盱眙經濟開發區在全省開發區科學發展綜合評價中排名全省第55位,比上年度上升4位。

堅持項目為王理念。開發區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發展理念,圍繞高端產業方向,打造產業資本招商路徑,全力攻堅突破一批重大項目,讓產業發展、富民興區擁有強勁的項目支持。2017年,31個項目洽談取得實質性突破,其中,6個項目納入市對縣重點項目督查考核體系。

運用三個創新,夯實創建基礎

盱眙經濟開發區以綠色發展為統領,通過做強行業“龍頭”、壯大資本“拳頭”、做大產業“源頭”,讓政府、資本、產業有機結合,讓“經濟擴量、平臺載體、產業升級”三篇文章聯動發展,為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打下了堅實基礎。

做強行業“龍頭”。開發區摒棄“撿到籃子都是菜”的觀念,只做“2+1”產業,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加強重大項目建設,以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帶動相關配套企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目前,已引進有一定體量和科技含量的產業化項目35個。

壯大資本“拳頭”。開發區通過建立覆蓋面廣、適用性強的產業引導基金、國際併購基金、產業供應鏈金融基金、科技扶持基金、設備租賃基金等,不斷做大資本盤子,解決企業土地、廠房、設備流動資金等問題,為產業發展打造出一隻有力的“鐵拳頭”。

做大產業“源頭”。為打造產業發展“源頭”,開發區引進總投資60億元的半導體小鎮項目,打造半導體全產業鏈全域化、國家級半導體產業基地,力爭實現真正的“中國芯”;與中國鑄造協會攜手,共同建設佔地2000畝的盱眙綠色智能鑄造產業園,逐步形成產業新格局。

用活四種手段,實現“零地增長”

盱眙經濟開發區因地制宜,精準對接,用活四種手段,走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零地增長”路徑,既盤活了閒置資產、又縮短了建設週期,既突破了土地利用的瓶頸、又有效提高了土地畝均產值,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了“多方共贏”。

紮實推進“雙提升”工作。開發區始終把盤活存量、嚴控增量抓在手上、放在心上,積極探索破解土地制約難題,讓每一寸土地生出“黃金”。經充分調研,擬對斜跨園區境內的三條國家級線網按照沿河、沿路、沿地理分界線的思路進行改遷,可一次性釋放出9100畝園區成熟配套土地。

提高用地准入門檻。開發區結合263專項行動,嚴把入園項目質量關,規範入園企業評審,持續提高項目容積率、投資強度、投入產業比例等方面的准入門檻,完善項目論證和評審機制,確保招商引資項目用地向無汙染、低能耗、高技術含量、高產出的優勢項目傾斜,提升工業競爭能力。

積極推進“執轉破”。開發區深化“殭屍企業”處置工作,積極運用“執轉破”程序,通過“雙向聯動、分類處置、府院聯動”的方式,有效清理了一批殭屍企業。截至目前, 14家殭屍企業資產經司法拍賣得到有效處置,為園區騰出工業用地46.26萬平方米,廠房面積17.3萬平方米,實現債權金額2.37億元。

盤活土地資本。開發區靈活運用金融、行政、司法、稅收、安全、環保等多種手段盤活土地,為國家級開發區創建提供空間支撐。尤為突出的是加大“騰籠換鳥”力度,做活現有存量土地的“增量”文章。2017年,共收購低產、低效、閒置等企業60餘家,盤活土地約4600畝、廠房約60萬平方米,實現“零地增長”。李 娟 何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