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智能耳机市场或将爆发,诱惑之下还需理智、耐心

2017年,是一场属于智能音箱厂商们的狂欢。苹果在6月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将这种气氛推向了高潮。一时间,包括BAT、喜马拉雅等互联网公司都陆续推出了音箱产品。对于他们而言,智能音箱是成了搭建智能生态的最佳入口。但用户习惯、网络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成熟度——这些都成为阻碍智能音箱在国内市场发展的问题。

因此

即便是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不断推出五花八门的音箱产品,消费者的桌面上还是鲜有它们的身影。更多时候,智能音箱只是以一个“新鲜玩意儿”的角色,被少数热衷于尝鲜的用户买走。

在此背景下,一些公司开始寻找新的智能交互入口。更贴身、使用时间更碎片化的耳机,成为它们的下一个目标。

●耳机将成新爆点

智能耳机市场或将爆发,诱惑之下还需理智、耐心

从2017年11月开始,多款智能耳机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2017年,腾讯展出由广州爱浪智能打造,内部搭载了腾讯叮当语音助手的一款AI语音耳机。

同年,咕咚运动和耳机品牌1MORE合作推出智能耳机,主要针对运动人群。

2018年,出门问问等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FIIL这样的新晋耳机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语音交互耳机。

“耳机将成为语音交互的下一个引爆点。”

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

“耳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方便携带,不管在哪都可以随时使用,但音箱更适合室内。”

1MORE主管营销的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林柏青

热潮涌起,和李志飞抱有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认为,智能耳机的前景比智能音箱更加光明。原因很简单,智能耳机要比智能音箱便捷得多。这也意味着,智能耳机可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而不仅仅作为智能家居入口。

用户的使用习惯影响市场走向

“和海外市场相比,国内的音箱产品普及率不高,更别说加上智能概念,市场教育比欧美会难一些。”FIIL的CEO邬宁认为,耳机的高频使用省下了教育市场这个步骤。

智能音箱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国内用户使用频率低,更多扮演一个入口的角色。随着入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购买意愿会逐步降低。耳机反而是一个保有量更大的入口型产品。

必须以耳机属性为主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提供高品质的耳机,智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属性。用户会为物超所值的高品质耳机买单,却不会因智能动心。”

—— FIIL CEO 邬宁

在耳机厂商眼中,与其炒作智能概念,不如投入更多精力用心开发一款产品,强化关键的使用属性。

智能耳机市场或将爆发,诱惑之下还需理智、耐心

除聚焦耳机音质外,如何在语音交互过程中做好麦克风的降噪效果,成为每家厂商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决定了用户进行语音交互的使用体验。

1MORE从2014年开始进行降噪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在2017年底投资了电声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A股上市公司共达电声,来加强自己的技术储备。

爱浪智能从2016年开始研发智能耳机方案,在采用算法来进行收音方面的降噪的同时,还希望通过引入声纹识别技术,来进一步提高降噪的效率。

耳机因智能而增值

对音质和降噪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一款耳机的智能性能。这决定了一款传统的耳机能否因智能属性而增值。

而这其中,语音交互能力平台内容的丰富性,是厂商们最看重的两个方向。

FIIL CEO邬宁在2016年初开始研发语音耳机,他认为将耳机联网接入曲库,并使用语音进行搜歌,会是一个突破口。并经过不断的迭代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识别率,他开始着手与百度开展合作并在今年发布了搭载百度Duer OS的FIIL智能耳机。

爱浪智能的赵志扬则认为,语音交互本质上只是手段,重要的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做什么,这就需要互联网平台提供足够丰富的内容。对主打运动场景的1MORE智能耳机来说,音乐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不少用户在跑步时都会选择用手机听歌,而腾讯的加入补全了双方在内容上的短板。

联合起来才能生产好耳机

不同于智能音箱的单打独斗,在推动智能耳机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联合起来做一款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而这其中,互联网平台们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耳机仅仅是一个工具,问题是,互联网平台如何为其赋能,让耳机成为打通智能内容的通道。而这也意味着,平台方开放资源的多少,将决定智能耳机应用的便捷程度。

“我在跑步时,耳机如何为我推荐适合跑步听的歌曲;我跑累了,耳机会告知我的身体状况怎么样。这都是耳机厂商要和合作伙伴去共同推进的。”

但硬件厂商们不一定能从互联网巨头那里顺利获得自己想要的支持。

从目前各家企业的布局来看,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更多以投石问路的态度推动相关技术试探性发展。

以腾讯为例,在其内部,叮当语音助手归属于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但据了解,腾讯云、腾讯AI 、Lab等部门也都在筹备相关的语音技术方案。像腾讯云的小微智能服务系统也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平台内部的竞争环境,难免导致某些技术资源被白白消耗。

这种互联网企业的一种竞争机制,对于行业还是会有影响的。只有当某部门的技术上升到一定层级后,才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源,就像当初的微信一样。

而在此之前,智能耳机厂商仅能享用这些巨头的部分资源。这成为影响智能耳机行业取得突破的潜在因素之一。

理智进入智能耳机市场

即便未来智能耳机市场可能会极速发展,甚至反超智能音箱,但是经观察从业者中也不乏持谨慎态度的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不再像当初对待智能音箱那样,以极高热情快速拥抱市场。

硬件从业者王宇(化名)的公司是早前智能音箱热潮的亲历者。当时有不少客户主动找到他们,但最终达成合作的屈指可数。

他们的顾虑在于,像王宇所在的小公司打造硬件产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不佳,即使再“智能”也只是一个伪命题。

这让王宇和他的合伙人们至今不敢轻易涉足智能耳机市场,“耳机是一个复杂的产品,硬件做不好,和那些低端产品也没什么差别,市场前景堪忧。”这也从侧面表明,智能硬件产品的门槛,已经在一些从业者心中树立起来,不再是一个人人可以分一杯羹的行业。

同时,因平台内部竞争导致资源受限,让很多厂商对智能耳机市场

持观望态度

一家位于深圳的耳机厂商负责人表示,大公司们都没定下来怎么做,小企业更不敢贸然入场。

邬宁也表示:“对于智能耳机,一定要非常克制、客观,不能把消费者的预期抬得很高,否则前期的浮躁和膨胀最终会伤害到市场。”即便是先发企业,也希望尽可能降低智能耳机的生产销售风险。

当然,这并不代表智能耳机的发展会停滞。“一年左右”,是赵志扬给出的智能耳机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时间表。他最近正频繁地和互联网公司进行交流,发现巨头们多处在技术梳理阶段。“待应用和内容被充分地调动,有足够的硬件形成连接,就是智能耳机真正爆发的时候。”他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