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傳統太極拳的文練與武練

傳統太極拳與其它拳術一樣,亦有文練與武練之分。文者,體也;武者,用也。體為用之本,用為體之能。譜雲:“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伴侶,為之有用無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鳴。”點明瞭文練和武練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係。

傳統太極拳的文練與武練

何為文練,何為武練?

文練又稱文功,屬行功技法,為陰,性柔,主修內功;武練又叫武功,屬應戰技法,為陽,性剛,重在練技。

太極拳的文練,是通過意念、呼吸與動作、速度的有機而合理的配合,練精氣神意。通過文練可起到舒筋骨、活氣血、平穩人體陰陽,練就丹田內氣的作用,達到強身固本的目的。一旦用於實戰,配合技法,周身輕靈,內氣不運自到,隨意而發(“隨意”是“隨意念”,不是“隨便”)。

文練法,是內家拳修煉中高層次的練法,因其主修“內”,即“內練一口氣”,固初看上去,肢體動作顯得舒緩柔和,松活圓轉且又沉穩,一般不表現出快捷緊湊、剛勁的外形,更無明顯發勁的動作,雖與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健身練法頗為相似,但在本質與練法上並不相同。

太極拳的健身練法強調的僅僅是動作外形的“規範化”,如同練習仿宋字、美術體,初看也“橫平豎直”,步步工整,但細究起來卻沒什麼文化內涵,缺乏技藝底蘊,經不起推敲。而太極拳傳統練法則如傳統書法,不僅每招每式的起承轉合要講究,更注意意念與呼吸的配合、呼吸與動作的協調、動作與速度的相應,即不僅講“外三合”、“內三合”,而且要“勢勢存心揆用意”。

因此,一般的太極拳健身練法雖然也能通過精神內守、肢體放鬆、動作舒緩協調等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畢竟不是武術上的“文練”,一般不會產生內氣,甚至連汗都不出。

須知出汗是練出功的標誌之一。練功出汗與因天氣熱或其他運動而出汗是有本質區別的,它是營、衛二氣作用的結果,即使冬天躺在床上練功也能揮汗如雨。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因為機緣而結識過一兩位“正宗傳人”,跟著學了幾天,便以為已得真傳,但終因練不出氣來,又要自圓其說,竟稱前人的經驗是沒有文化不懂科學的結果,其實是這些“翰林大學士”練習不得法。因為,即使得真傳,還須真練才能有真功。何況真功單靠文練是不夠的,還要有武練為根基。

太極拳的文練以練意為核心,以練出內氣、增長內勁為標誌,以強身固本、防身自衛為目的,它是傳統武術的一種修煉形式,但決不是健身操。文練雖然是以練內氣為主,可是在行功走架時每招每式仍講究技法,因此比單純的武練高級得多,雖為文練,同時又是最高級的技擊練法。

太極拳的技擊不是兩個人搭好手後推來推去,而是散手。推手只是一種訓練聽勁的方法,一般不能用於實戰,故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太極拳和其它拳術一樣,本質都是技擊的,而且較技時不論對方是什麼拳種,也不論對方用什麼招式、從什麼角度打來,都可以應戰,至於輸贏,那是另一回事,要取決於各人功力和技法的運用及應戰心理等因素。

在中國武術史上,曾有過蔡龍雲先生用華拳技法於40年代分別戰勝白俄拳擊手馬索洛夫和美國重量級拳擊冠軍“黑獅”的戰例,還有吳式太極拳家吳公儀1954年在澳門迎戰香港白鶴拳師陳剋夫的戰例。

本文援引以上兩例不是說誰的拳好,而是說任何拳種都可以技擊。文練必須有武練為基礎,特別是太極拳。如果吳公儀只會推手,就不可能在對方猛烈的進攻中用一記撇身錘擊中對方鼻樑骨。

可以說徒有內功也未必能應戰技擊,因為功與技是相輔相成的,又是互跟互生的。功技並重是防身、技擊必須遵循的原則,即所謂:“功技合一”。

如果說武術的文練是以內功來推動技法,那麼武術的武練就是以技法來表現內功。拳無技不榮,技無功不用。無技法的練功,不是拳術。有人說大成拳不用技法,其實不然。

以為單憑內功就可以搭手放人於丈外,讓應者立僕,如果不是內行故意省略技法描述,就是外行沒看出技法。有關太極拳的神奇描寫莫過於此。實際上沒有穩定的應戰心理和較為嫻熟的化打技法,同樣也是動急不能應,動緩不能隨,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發不出。

任何人寫理論文章或介紹前人的功夫都應實事求是,要講科學,不能搞“神”化。因為這不是武打小說,也不是港臺武打影片,搞得人能在天上飛。以為內功是高深莫測的,或強大的象原子能反應堆,都是不切實際的。

內功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即人體潛能,人人都有,但它因人因時因事有所不同,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只有功夫高低之分。狗急了會跳牆,人急了能拼命。

傳統太極拳的文練與武練

60年代,上海光華絲綢廠著火,一女工情急之中搬起一臺電動機衝出著火的車間。後來她再想搬回原處,連推都推不動。不練功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不易調動這種潛能,往往只有在情急之下才行。而練內功的人,由於平時練功已養成“眼前無人似有人”、“行止坐臥不離這個”的習慣。

因此,一旦遇到情況立刻能“如同火燒身”,馬上調動起人的潛能,出手比常人快,勁力比常人大,這是毫不奇怪的。

拳本無法,有法也空,動即是法。一法不立,無法不容,文練法和武練法都是法。不深刻體悟這些道理,不在實踐中反覆驗證,就無法攀登武學高峰。不少人習武多年還不能應戰,特別是練太極拳的只會推手,不能對付其它拳種拳法,這往往是上來就文練,不重視或不會武練的結果。於是在推手中叫人家不要用力,冷不防給人家一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提高對武練的認識,加強武練。

武練,是傳統武術的基本練法,是基礎。它是以技法為主的訓練,屬應戰技法。太極拳的武練法強調功架的工整,細節的變化,方向的正確,角度的巧妙,勁意的深透。

吳式太極拳傳統練法中的低架子就屬於武練。它與中高架文練相比,架子低、步幅小、細節嚴、出功快,深受習練者喜愛,同時也令許多人望而卻步,因為難度大。

例如,起勢中的馬步分掌,要求大腿蹲平仍保持上身中正,重心右移至一條腿時要平穩,不可有起伏。同時腰胯要徹底放鬆,渾身無一處僵硬。其行功走架時,閃展騰挪,步如靈蛇,身似游龍,翩若驚鴻。

其摺疊轉關處,勁意似斷非斷,層次分明,靈活多姿。這種練法不易為中老年人接受,不易推廣,無法象文練法那樣普及。可以說,如果太極前輩當初公開的是武練法、武功架,哪怕動作練得再慢,恐怕也難能有現在那麼多中老年朋友參與了,更不會出現當代“翰林學士”競相出書論太極的熱鬧景觀。

因為事實會讓“翰林”們明白:光靠一般性健身練法或單純文練,要產生“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的功夫,只能在文學作品中出現。

武練法除了套路訓練,還有單式、發勁、發聲,以及對接、喂拳訓練,也要練習排打等。但所有武練的內容都是科學的,不違背生理特點的。如適當地練習打沙袋,主要是感受技擊中的應力,決不是硬打蠻幹,以打出一手老繭為“功”。

傳統太極拳的文練與武練

無論文練還是武練,都應在明師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初學啟蒙時,老師更為重要。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光靠看書、看錄像是學不會的。太極拳傳統技法相當細膩,要求相當嚴格,即使在老師指導下,也不是很快可以入門的,千萬不要以為看著書學真能成才,自學得有了基礎再進行。

山高路人稀。要真正學以致用練好太極拳,提高太極拳藝,就要文練、武練並重,遵循兩者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規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拳術之道,一文一武;技法之道,一陰一陽。其中包含一柔一剛、一內一外、一功一技、一靜一動等變化。

技法上不變是相對的,暫時的,變化是絕對的,不斷的。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陽盡陰生,陰盡陽長。陽中有陰,陰中寓陽,陰陽互生,復又互長。理為互根,轉化消長。文練為陰,武練為陽。陽為陰生,陰為陽長。文武並重,體用俱強。

太極拳的文練和武練說到底是要練好內功,提高拳技,達到功與技的高度統一,這一點和其它拳術是一樣的。有功無技難成藝,有技無功渾身空。功技合一,不可偏廢,這才是練好太極拳和其它拳術的正確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