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王侯將相篇(三):小國霸夢的宋襄公與兄相目夷

在傳統五霸範疇中,齊桓晉文毫無爭議,但另外三個則頗有爭議,在各版名錄中,恐怕非議最多的莫過於宋襄公。宋國乃中原小國,襄公又才能不配野心,不僅在當世受到諸多鄙夷,在後世更是被許多雄主冷嘲熱諷過。

雖然宋襄公的稱霸時間極短而且不被大國所認可,但是翻閱史書和他的軼聞故事,他所幹的幾件大事、仁義當先的準則,會讓人覺得宋襄公比起齊桓晉文來,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甚至有些“可愛”,志大才高、伐謀果斷的英主的確會名垂千古,但細細品讀這些人的行為處事,或有不齒、或有不德。如果用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標杆去衡量宋襄公,那麼宋襄公應該只缺少一個“智”字,因為少了一個智,他的仁義禮信往往都過於刻板而不知變通,甚至有些愚不可及了,疲弊其民而圖霸諸侯,得不償失。但是如果站在純個人道德的角度來看,在整個禮義崩塌的東周,他的品質又有一些難得。總之,宋襄公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歷史人物。

王侯將相篇(三):小國霸夢的宋襄公與兄相目夷

一、讓國大仁,弟君兄相

周襄王元年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茲甫(宋襄公)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以“兄長忠義仁義”為由希望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更加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讓國為大仁,故而論仁義,目夷覺得自己不如茲甫,而且廢嫡立庶不合制度。另外,當時的霸主剛剛匡扶周襄王繼位,打著旗號要求各國不得隨意更換太子亂國。於時於理,茲甫更適合繼位,更何況目夷為了躲避讓賢,出逃他國,等到茲甫繼位後,才被宋襄公請回國拜為丞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朝政。

這個故事,讀者是不是聽起來特別二叔,關於讓國之美有一個更廣為流傳的典故——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後世儒家有不少人歌頌伯夷叔齊的讓國之美,但自伯夷叔齊之後,真正誠心讓國的寥寥無幾,多少人為了大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甚至借讓位之名來試圖震懾託孤大臣。細細算來,茲甫、目夷倒是可以媲美伯夷、叔齊了,不過他們似乎也有很多共性,過於迂腐和不知變通。

王侯將相篇(三):小國霸夢的宋襄公與兄相目夷

二、平定齊亂,圖霸心起

早年齊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為太子,並在葵丘之會上囑託宋襄公予以照應,宋襄公應承下來,等到桓公病故,五公子爭位亂國,公子無虧(一說無詭)勝出後,公子昭逃往宋國並向宋襄公求救。儘管當時的宋國十分弱小,並沒有絕對的實力介入一個大國的內政之中,但因曾經的允諾,宋襄公決定全力幫助公子昭回國既位。之後宋襄公通知各國諸侯,共同出兵護送公子昭回國,然而宋國的號召力不大,多數諸侯並未響應,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於是率領著所謂的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國內尚不穩定,貴族們不清楚四國軍隊的實力,而且齊國貴族中支持太子的大有人在,於是部分貴族合力殺死無虧,迎公子昭為國君(秦孝公)。宋襄公居然能夠成功干預到霸主齊國的國君廢立,一時間在諸侯中聲名鵲起,加上齊國內亂無法撐起霸主之位,而宋國在襄公和目夷共同治理下,國力有所上升,宋襄公於是起了心思。

三、“仁義之師”,黃粱霸夢

宋襄公覬覦霸主地位,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丞相目夷勸誡道:“小國會合諸侯是禍患。”可惜宋襄公沒有聽進去,折騰其他小國來會盟,而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於是諸侯們逐漸形成了兩個集團,一個是齊楚鄭陳等國家,實力雄厚,而另一個只有宋衛曹邾等小國。

一意孤行的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作為大國的齊楚國君參與了會盟,然而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又擅做主張,得罪了二國。第二次會盟之際,宋襄公不聽目夷勸說,未帶軍隊,沒想到楚國不講信用,埋伏好了軍隊,在宋襄公與楚成王爭當霸主的時候,派兵抓住宋襄公,並囚禁在了楚國,後來雖然放回了宋國,但聲勢受損。後來又因爭霸問題,攻打楚國的追隨者鄭國,楚國救援,二國在泓水交戰。

本來宋國佔有天時和地利優勢,楚軍要渡河作戰,目夷建議在其渡河之際進攻,宋襄公以仁義之師為由拒絕了;楚國渡河後,目夷又建議進攻,宋襄公要等對方列好陣後才行,結果可想而知。

現在看來,宋襄公的軍事決策十分幼稚,根本與大家兵法背道而馳,又不顧二國實力差距,採用出奇制勝的手段,失敗是必然的。此後,宋襄公徹底失去了稱霸的資格與心力,在去世前,倒是資助了下一任真正的霸主重耳(晉文公)。

王侯將相篇(三):小國霸夢的宋襄公與兄相目夷

從嚴格意義來講,宋襄公不是昏君,而是因為個人迂腐固執、外加喜好盛名,並不適合做一位雄主。但是他任賢不避親而且能夠做到兄友弟恭,就這一點,就已經不是通過兄弟相殘才上位的齊桓公、宋襄公所能比的了。另外,他追求仁義禮信,其實質是周禮的切實擁護者和衛道者,子康想來,後世之人能將他列於五霸之中,也是因為後世人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對他有一定的推崇。另外,對於當時,齊桓公可以向宋襄公託付太子,而不是太子的母國或國內貴族,可見其守信義美名早已傳遍諸侯。自東周起,禮樂體系的崩塌,守信的老實人自然會多吃虧一些,以及隨著兵家理論和戰術體系的發展和成熟,“因循守舊、克己復禮”越來越不合時宜,因此在後世的諸多評價中,自然對宋襄公多有貶低。

歷史|人文|旅遊|分析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