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鐵道兵,熱血鑄就鋼鐵大動脈

1948年7月,東北野戰軍誕生了一個新成員——鐵道縱隊;1949年5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歸中央軍委鐵道部直接領導;1953年9月,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在解放戰爭中,他們叫響“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口號,有力保障了大兵團作戰的部隊調動、糧彈補給和重型裝備的運送;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們創建了 “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勤保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們圓滿完成了各個時期黨和人民及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被譽為“鐵道建設的突擊隊”。

1984年,為了國民經濟調整和國家體制改革、軍隊體制改革的需要,鐵道兵機關、部隊、院校併入鐵道部,退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序列,原鐵道兵領導機關和直屬各師分別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和鐵道部工程局。在鐵道兵部隊存在的35年裡,戰爭條件下搶修鐵路3600多公里,搶建鐵路600多公里,搶修公路430多公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建鐵路12590多公里,約佔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的三分之一。35年中,湧現出一大批受到國防部和中央軍委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據統計,其間有確切姓名犧牲的官兵8314人,負傷的59234人。時值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們特刊出鐵道兵紀念館館長趙其紅同志在浩瀚鐵道兵軍史中採擷的幾則鐵道兵英烈故事,以此表達我們對共和國鐵道建設者和他們所代表的犧牲奉獻精神的深深敬意。——編 者

王吉珍和他的潛水隊員——

獻身淮河鐵路大橋搶修

王吉珍,山東榮成嶗山鎮斜口島村人,祖輩都是漁民。共產黨解放他的家鄉後,王吉珍積極靠攏黨組織,194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解放戰爭開始後,他隨華東支前司令部南下,因潛水技術好,被鐵道縱隊第3支隊調用,任潛水隊隊長。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國民黨軍節節敗退。1月16日,為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國民黨國防部參謀總長顧祝同指令第4廳組織爆破隊,運來20噸炸藥,在駐蚌埠守軍第96軍配合下,將淮河鐵路大橋炸燬。

南下大軍因鐵路大橋被炸而行動滯緩,鐵道縱隊第3支隊奉命趕到現場搶修大橋。

為保證渡江戰役的順利進行,3月,第3支隊開始搶搭淮河浮橋。渡江前夕,陳毅、譚震林來到淮河邊,視察了浮橋,對淮河鐵路大橋的修復格外關注。

為了制定出可行的淮河鐵路大橋搶修方案,第3支隊領導和有關專家對戰士們集思廣益提出的五種搶修方案進行了反覆比選,最終確定在正橋上游30米處,修建一座全長500.38米,能夠使用3年的半永久性渡河便橋。便橋採用木樁、木籠填石及木籠填石固樁等方法修建,力爭3個月內完成任務。

便橋施工於5月1日正式開始,正趕上淮河汛期,由於水深流急,施工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為保證每一個木籠沉箱準確沉放到指定的墩位,3支隊抽出所有會潛水的戰士組成潛水隊,承擔為木籠沉箱的吊裝定位拴掛鉤、拴鋼絲繩、水下正位的重任。王吉珍擔任了潛水隊隊長。

開工半個月,搶修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一天,正當機動艇拖著載運木籠沉箱的躉船向設計的便橋7號橋墩位置運行時,一陣巨浪襲來,上百噸重的木籠沉箱掉進河中,沉入了12米深的河底。在這緊急時刻,王吉珍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請纓,潛入水下為木籠沉箱的重新吊裝定位拴掛鉤、拴鋼絲繩。一天之內,王吉珍連續5次潛入激流,在水下作業10多個小時,才拴好了兩個掛鉤。支隊領導和潛水隊的同志們怕他體力不支,阻止他再次下水。王吉珍堅持自己熟悉情況,並再一次沉入水下。正當他繼續拴第3個掛鉤時,河底暗流湧來,他不幸被衝入木籠沉箱的空格里,潛水衣被撕破,獻出了年僅39歲的生命。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把困難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英雄的精神鼓舞了所有潛水隊員,大家無所畏懼,紛紛要求完成戰友未竟的工作,繼續潛水作業。

在之後兩個月的搶修中,潛水隊員劉建國、李鴻順、周福貴、周建武、任武志5名同志也相繼犧牲。

7月1日,在建橋部隊全體指戰員的共同努力下,這座便橋比原計劃提前1個月建成通車。

火車經由津浦線過江,沿滬寧線直達上海,這對人民解放軍繼續南下追殲殘敵,恢復和發展江南新解放區、特別是大上海的經濟和生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王吉珍和他的5名戰友,卻倒在了全國解放的曙光中。

淮河便橋通車的這一天,已於1949年5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3支隊的司令部、政治部,在蚌埠市淮河鐵路大橋南端為6名潛水員英烈修建了紀念碑和烈士墓。如今,紀念碑和烈士墓仍然坐落在淮河鐵路大橋邊。

一等功臣黃景志——

救戰友犧牲在塌方洞口

襄(樊)渝(重慶)鐵路東段為鄂西北丘陵低山區,中段為秦嶺大巴山區,西段為四川盆地丘陵區。鐵路橫穿武當山、白雲山,跨漢江、將軍河、嘉陵江。沿線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懸崖峭壁,地勢險峻,地質複雜,交通閉塞。全線橋樑716座,隧道405座,工程任務艱鉅,全線由鐵道兵擔負修建任務。

1969年6月7日,鐵道兵第6師第26團第6連班長黃景志正在襄渝鐵路爛田灣隧道排架上彎著腰,全神貫注地用鋼釺處理隧道頂部的險石,突然,隧道頂部微微一震,一塊碗大的石頭“唰”地掉了下來。緊接著,碎石夾雜泥土紛紛下落。

“不好!”黃景志馬上意識到這是大塌方的信號。他當機立斷吹響了口哨,大聲命令同班戰友趕快撤出洞外!

當戰友們跑向洞口之際,石頭越落越猛,用十幾根50釐米粗的支撐木支起來的排架,被壓得嘎嘎作響。一場大塌方眼看就要發生了!時間就是生命!黃景志敏捷地從兩米多高的排架上跳了下來。來到洞口,他趕緊清點人數,這一點,發現少了兩個人!黃景志想都沒想,轉身迎著下落的碎石又向洞內跑去。他邊跑邊喊,邊四處掃視。猛然間,他發現副班長喬明玉還雙手緊握風鎬,“嘟嘟嘟”地正與岩石酣戰。由於風鎬轟鳴聲大,他壓根兒沒有聽到班長喊撤退的命令,更沒有察覺到這突如其來的險情。還有另一位戰士也在他旁邊。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一瞬間,黃景志猛地向前一個箭步跨到喬明玉跟前,從他手裡奪過風鎬,用盡全力,一手拉著喬明玉,一手拉著那名戰士就向洞口猛跑。

眼看著就要跑到隧道口了,轟然巨響,山崩地裂,隧道頂部50多立方米、約20萬斤重的土石,以泰山壓頂之勢傾瀉而下,壓斷了支撐排架,劈頭蓋腦地塌了下來。黃景志一把把那個戰士推向洞口,轉身壓在了喬明玉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塌下來的石頭和木料。被推出去的戰士,倒在洞口邊下肢骨折,副班長喬明玉毫髮無損,而班長黃景志,卻被倒下的排架打中頭部而停止了呼吸。

黃景志犧牲後,鐵道兵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同年,烈士的妹妹接過哥哥的槍參軍入伍,部隊舉行了盛大的授槍儀式。

18位鐵道兵勇士——

生死大營救中長眠成昆線

1966年,鐵道兵第1師第4團受命建設成昆線漁壩村3號隧道,該隧道所處位置石質鬆散破碎,是一個典型的風化石崩落堆積而成的巖堆。

8月5日,隧道開挖首次出現塌方,坍塌土石400多立方米,將第4團第16連25人堵在洞內。經營救,所有被困人員從洞內通風管爬出。9月12日、12月6日,隧道再次塌方,坍塌800多立方米,雖無人傷亡,但要恢復施工,必須儘快清除洞口的塌方。團長徐成山親臨現場指揮施工。

12月8日下午15時許,當班的第16連副連長黃元輝帶領第1排清除洞口塌方的石碴,第2排在塌方體邊排成兩行運送石碴。15時40分,一聲巨響,洞口塌方體再次崩塌,立刻陷出直徑3米、深1.5米的坑,站在陷坑上傳遞石頭的5班班長葛發志、戰士聶興成、潘風林、嶽正金、周興明被陷入坑內,坑內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慢慢旋轉下陷的狀態。眼看戰友將被石流吞沒,坑上的戰友心急如焚,毫不猶豫地接連跳下去營救。短短的瞬間,23名戰士相繼衝進了陷坑。一場生死與共的大營救迅速展開了。

在同一洞內施工的第4連、第5連和第17連的戰友們,聞訊也趕來救人。團政委魏逢春和第4連的戰友爬到洞口,用3根鋼釺撬頭頂的危石。明知進入陷坑可能就是死,可後面趕來的戰友們還在奮不顧身地跳入陷坑,扒開戰友身邊的亂石,把他們從石碴中一個個拉出來。大家在用生命與下旋的陷坑爭速度、搶時間。坑上坑下的戰友們手拉手組成“人鏈”,接力式地將受傷的戰友一一從坑中拉出,傳上去。一個、兩個、三個……

第17連副連長張弟裕和第5連戰士車強武在救了幾個戰友後,又一次衝進陷坑,就在他們伸手去拉陷入泥石旋渦中的王明發時,又是一聲悶響,可怕的下陷又發生了。王明發陷得更深了,張弟裕、車強武也半截身子陷在亂石中。

團領導親自組織搶救,戰友們爭分奪秒拉出了車強武,但張弟裕、王明發卻越陷越深。張弟裕以命令的口吻向搶救他的戰友們疾呼:“你們不要過來,這裡危險,請你們趕快離開!”王明發也在陷坑中拼命喊著,“我不行了,你們快走!”他竭力用露在外面的雙手推開搶救他的戰友,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在場的戰友潸然淚下,有的失聲痛哭。已經有18個戰友被陷坑埋沒了,可旋轉塌陷仍在繼續。險情面前,為了減少無謂犧牲,團領導忍痛果斷髮出了停止搶救的命令。

面對罕見的塌方中的石坑旋轉下陷,師黨委在深為官兵們救戰友前仆後繼的壯舉而震撼之際,18名勇士的犧牲,也令大家痛定思痛,迅速組織專家對這一特殊的地質特性及旋轉陷坑的形成進行了仔細的勘測和研究,為第4團重新制定了戰塌方、構築隧道的施工方案。在官兵們的不懈努力下,塌方最終被他們克服,漁壩村3號隧道如期竣工。為表彰犧牲烈士和參加營救的同志們,師黨委分別給予他們記功與嘉獎的褒揚。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參加這場生死大營救的戰友,只要提起那次塌方,依然熱淚盈眶。50多年來,他們每年都會到戰友犧牲的地方祭奠緬懷。

戰鬥英雄楊連第——

英名永留清川江大橋

1949年5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向大西北進軍。為快速搶通鐵路,適應解放大西北戰爭的需要,鐵道兵團抽調部分兵力搶修隴海鐵路。鐵道兵團第1支隊第1橋樑大隊第3連職工楊連第,因在搶修隴海鐵路中表現突出,榮立大功一次,光榮出席了1950年全國戰鬥英雄、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1950年11月,楊連第隨鐵道兵團第1師跨過了鴨綠江。一年多的時間裡,由於楊連第在鐵路搶修中依然貢獻突出,迅速成長為副班長、副排長、副連長。1951年2月4日,搶修南沸流江橋時,他在敵機的轟炸中,帶領戰士們從人均日挖土方1立方米提高到了2.5立方米,全連僅用7天就完成了10天的任務。針對夜間搶修速度慢的情況,楊連第又大膽提出利用敵機轟炸間隙白天搶修的方案,大大提高了工效。

5月11日,第1師抵達開城以北的漢浦,著手搶修龍津江便橋。在搶修材料奇缺的情況下,楊連第在敵機不斷騷擾中,冒著生命危險,憑藉一根炸後從橋墩上垂下的鋼軌攀登上一個18米高的橋墩,從墩頂上取下40餘根橋樑枕木,解決了搶修急需的用料。

7月,朝鮮境內遇到數十年未有的特大洪水。部隊在洪水到來前加修的防洪便橋,無論基礎、跨度、上下流落差都是按照渡過一般洪水設計的,難以經受特大洪峰的衝擊。洪水氾濫期間,被沖毀的鐵路橋樑94座次,其中中斷通車的60座次。最嚴重的西清川江橋和東清川江橋分別中斷通車達31天和35天。這次特大洪水對鐵路的破壞為同期敵機破壞量的2.58倍;大量的鐵路建築物被沖毀,搶修材料被沖走,僅枕木就被沖走了2.2萬多根。敵人斷言這對中朝前線作戰部隊“將意味著巨劫”,中國人民志願軍“無法再度過一個冬季”。同時加大了對鐵路的轟炸,妄圖使鐵路運輸陷入癱瘓。

中共中央東北局向剛剛成立的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和搶修部隊發出了“緊急動員起來,想出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水災,完成搶修任務,保證通車”的號召。部隊晝夜突擊,連續作業,投入到抗洪保橋鬥爭中。

東清川江橋是滿浦線的關鍵部位。被敵機炸燬的3號墩離岸40餘米,要架起橋墩,首先要搭起人行便橋。擔負搶修任務的第1師橋樑團,由於水深流急,11次搭設均未成功。楊連第想出用鋼軌搭設人行便橋的辦法。即在岸邊用十字架固定好鋼軌一端,人沿伸向河心的鋼軌爬到另一端用十字架固定好,再伸出第二根鋼軌,這樣,一段段延伸直達3號墩。又是楊連第率領1個排執行這個任務。就在便橋即將完成時,意外發生了。連續近20天沒有好好休息的楊連第,在將要爬到鋼軌頂端時,一個浪頭打來,伸向水中的鋼軌搖晃起來,楊連第手一滑,連人帶鋼軌掉入洪水中。戰友們追出100多米把他拉上來時,不會水的楊連第已經昏迷,可手裡還緊緊地搛著那把擰鋼絲的鉗子。死裡逃生的楊連第,堅持和戰友們一起戰鬥,連續奮戰21天,終於建成了鋼軌便橋。後來,楊連第又想出了用“汽油桶架設浮橋”的辦法,加快了架設便橋的速度,為搶修作業創造了前提條件。修復橋墩後,楊連第帶領戰友們又創造了架設工字梁的雙臂架橋機,保證了架橋工作的順利進行。8月22日,全橋臨時修復。至此,一度中斷的滿浦線又全線開通了。

10月,楊連第作為全國鐵路勞動模範代表,回國參加了國慶觀禮活動。作為全國勞模,他可以留在國內工作,但他依然堅持回到部隊,回到前線。

1952年5月15日,楊連第在清川江大橋指揮架樑時,事先未曾發現的定時炸彈突然爆炸,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為鐵路搶修作出了突出貢獻的楊連第不幸犧牲。

為表彰楊連第在戰爭搶修時的重大功績,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6月4日授予楊連第“一級英雄”稱號,同時命名其生前所在的連隊為“楊連第連”;朝鮮政府授予楊連第“共和國英雄”稱號,並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铁道兵,热血铸就钢铁大动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