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野史:讀三國的人都沒看懂的一處故事,感人肺腑,還是用計至深?

三國的歷史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三足鼎立中的鬥智鬥勇讓人著迷至今,而三位霸主:曹操、孫權、劉備,他們的能力和謀略以及馭人之術又有很大不同,可能很多人都讀不懂,至於他們的真是意圖,很多事情是說不清楚的,今天咱們就說其中一個爭議比較大的事情——白帝城託孤。

野史:讀三國的人都沒看懂的一處故事,感人肺腑,還是用計至深?

當年劉備夷陵打敗而回,在白帝城病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召來了眾位文武官員,做最後的囑咐。劉備在彌留之際,內心是非常複雜的,他的內心有戰敗的悔恨,有關羽大仇未能得報的委屈,有對霸業未成的遺憾,更多的是對劉禪繼位後的不放心,他深深的知道,他的這個兒子,成不了大器。

劉備交代完眾位官員後,獨自留下了諸葛亮,他們君臣二人就這樣呆在一個屋子裡,讓人不禁想起當年在草廬之中,一起暢談天下大事的情節,時間不惰,此時兩位已經是髮鬢斑白了。劉備與諸葛亮聊了聊過去,談了談人生,最後才聊到了未來,劉備知道諸葛亮素來欣賞馬謖,但是劉備更瞭解馬謖,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不可以重用。又與諸葛亮談到了劉禪,劉備毫無掩飾的表達了這個兒子不成大器的情況,甚至和諸葛亮推心置腹的說:“如其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

野史:讀三國的人都沒看懂的一處故事,感人肺腑,還是用計至深?

說到這裡,爭議最大的地方就來了,很多人認為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的口風,還說已經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諸葛亮表現出來異樣,就會殺了他。我覺得不然,諸葛亮的能力天下人皆知,卻有一人更為真實的瞭解他的能力,這樣一位自比管仲、樂毅的天地奇才,劉備會傻到以言語試探?如果諸葛亮有謀反之心會喜形於色?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情況。

諸葛亮聽罷此番言語,知道主公對自己推心置腹,他的心情可見《出師表》,洋洋灑灑的文字,每一個字符都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赤誠之心,難道說諸葛亮後來鞠躬盡瘁,是因為劉備一直備著刀斧手在暗中相逼嗎?劉備、諸葛亮的情誼,是那種魚與水的關係,他們誰也離不開誰,這也正是水鏡先生說的,“孔明雖得明主,不得其時也,可惜。”那麼何為得明主呢?就是得到一位完全信任他,重用他,與他一起奮鬥的主公,而劉備做到了,劉備說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一半是真心,因為他是為了蜀漢大業著想,他知道劉禪必然守不住這江山。一半是無奈,他身為帝王,怎麼會願意將江山拱手讓人呢,劉禪守不住,不讓諸葛亮怎麼辦?

野史:讀三國的人都沒看懂的一處故事,感人肺腑,還是用計至深?

諸葛亮連年征戰,一心報答先帝之恩,但是劉禪和益州集團不這麼想,這巴蜀江山對劉備和諸葛亮來說是他們的全部,對劉禪和益州集團來說無所謂,反正在益州做官,享受榮華富貴,至於這富貴是姓曹的給的,還是姓劉的給的,那不重要。

每當想到諸葛亮一人憔悴,舉國大臣後方宴樂,還辱罵諸葛亮勞民傷財,就深感悲傷,腦海中響起那一句千古的絕唱:“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