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培養小孩愛動手,愛動腦的能力?

呆小萌落筆畫秋楓


因為不懂孩子,不懂生命,我們的很多家長,不知道把孩子教育出問題了,然後才發現問題。就如我們總是把身體折騰壞了,我們才知道錯了,甚至後悔。

如果你懂孩子,你就會知道:孩子天性就愛動手,愛探索,愛動腦筋。幾乎不要什麼培養。這是因為在孩子出生最寶貴的成長歲月裡,基因已經設計好強大的大腦神經系統,配合孩子出生之後以探索世界,認知世界。

因為人類的獨一無二特性,人們並不知道人類孩子的這一偉大天性。如果你要建設更高層的大廈,你會知道高層大廈的地基與普通平房的地基有巨大的構建不同。但是,我們似乎從沒有想過人類的孩子與黑猩猩的孩子成長區別在什麼地方?

當然是大腦發展的不同。

1 早期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都愛動,什麼都愛探索一下。科學家近來研究發現,孩子探索總結事物的因果關係,非常厲害,如果家人能夠讀懂孩子,尊重孩子的玩耍,探索,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點欣賞或者科學的啟發,那你無異於在打造孩子最強大腦引擎“地基”,在幸福中獲得孩子超強的動手能力。甚至連玩具都不要,掃地做飯,洗衣看書,孩子樣樣爭先恐後。當然,玩具是教育的道具,孩子的精細的動手能力,還是需要一些玩具的。而且這些行為往往從孩子會走路就開始了。我們往往只是一笑而過,甚至嗤之以鼻。這是非常遺憾的無意識傷害。

2 如果你不懂孩子,那你會自然而然的埋葬孩子的天性,甚至所有天性。

孩子小的時候,讀懂孩子才能養育好孩子,如果你不懂孩子,不懂生命,你會非常辛勞,孩子也非常痛苦。孩子翻箱倒櫃的天性,變成讓你煩躁不安對抗,你會用情緒謾罵,阻止,命令停止亂動,甚至用各種食物誘騙孩子,不停的要求孩子乖,唸叨那些老實巴交的孩子是乖孩子,希望成為你孩子的榜樣。長時間的要求與強迫,孩子終於成為你大約需要的樣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當你看2-3歲的孩子,乖乖,萌動,這樣聰明可愛,孩子有什麼不好呢?

其實孩子可能失去了動手能力,失去了探索的情商,當然也教失去了更多思考的機會。

3 失去動手能力往往會比較遺憾,因為掌管動手能力的大腦神經是在孩子早期的敏感期發展最好,一旦錯過,後天就是付出很大的努力,往往也收效甚微。

如何培養:如果孩子的好奇心還好,看看孩子喜歡什麼,如機械,電器,化學,物理,手工,繪畫,甚至在家裡弄弄木頭組合,都應該支持孩子,鼓勵孩子去動手,操作,製造。現在互聯網比較發達,如果家人無能指導孩子動手能力,可以藉助互聯網的相關視頻:各種機械原理視頻,電器實驗操作視頻……讓孩子慢慢摸索。

如果孩子沒有好奇心,可以給孩子找一個愛動手的夥伴,或者老師互動一段時間,把孩子引入動手製作的樂趣世界,一般孩子都會自然而然的喜歡的。一旦孩子喜歡了,最好在家中給孩子專門準備一個地方,讓孩子製作,思考,創作。

如果與在校學習有衝突,家長也不要急於指手畫腳,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支配權,容許孩子處理失誤,孩子會在失誤作思考,失誤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分析原因,給與關愛,協助。

不能用打擊埋怨,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來脅迫孩子去動手,學習也不能用金錢獎勵,物質獎勵來誘導孩子動手,實驗。

4 會動手,自然就會動腦筋。當然,動腦筋不侷限於動手,大自然的迷思,生命的迷思,數學的迷思……可以說愛思考是一種智商,是一種孩子對自然,生命,一切科學的解讀。需要孩子具備好奇心,探索能力,執著,想象力等等這些天性。也需要家長非常優秀,也有愛心,能夠讀懂孩子,總是在孩子迷思的時候,給予最適合的引導,啟蒙。是一種智慧傳遞過程。

5 家長的學習能力,家長的智慧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環境之一。

隨著經濟發展,終身學習被更多的人推崇,終身學習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幸福,是一種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曾經,那些倍受詬病的吸菸,打牌的生活習慣,當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能家長之間相互推諉,或者吧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


教育探索2020


對於小孩子沒有太多刻意要怎麼樣,對小孩會聽懂大人說話的時候我就開始叫小孩自已吃飯,減少大人餵飯次數,即使把飯菜弄到小孩滿臉都是,滿桌亂搗也不兇她,多幾次小孩就自然會自已吃了,玩俱也是每次叫她自己收拾,小孩都會聽從指揮,我小孩出生那天隔壁長者交待,月子裡不要抱小孩子,即使偶而抱千萬不要手上抖,因此我的小孩出生到上小學都聽從大人指揮,沒有粘著大人不放的毛病,愛她放在心裡,小孩的一切成長過程,該怎樣就怎樣,反而有很強的自律能力,不去嬌慣她就行,如今小孩40歲了,她也這樣帶她小孩,不去刻意驕慣小孩,自已也少找麻煩,也更好帶,日常生活中順便引導一下就行。


阿拉老太


培養小孩愛動手,動腦的能力,要看孩子的愛好,比如我家小孫子今年三歲,因小男孩調皮好動,從他二歲就給他買了一套積木和小組裝玩具,他特別喜歡,我們就讓他自己動手搭積木和組裝玩具,開始我們和他一起玩,後來他會玩了,用積木照著圖形搭出各式各樣的,還自已發揮搭成形狀不同的,組裝玩具則自己拆了裝,又拆又裝,這樣反覆,他即動手又動腦,我們對他進行表揚鼓勵,鼓掌。若是小女孩可以讓她練習畫畫,以培養她動手動腦。


張愛霞8478064498675


我是魯冰花開,很高興為您回答。

學會思考是人生中應掌握的重要本領。應該始終把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灌輸知識。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多動腦的好習慣?

可以先從遊戲入手,如下棋。也可以講故事,通過故事問孩子問題。還應該以身作則影響孩子。

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參考:

1.培養觀察的能力,仔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當孩子提問時思考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家長應該認真加以對待。

2.充分發揮大腦的功能

大腦是智慧的源泉,讓孩子們愛上思考。左右手的協調對大腦的開發有好處,如:彈琴、打字等。

3.常常讓孩子感覺到事物的變化

不斷開闊孩子的視野,給她們指出同一件事件在不同時間、地點會發生怎樣不同的變化。

4.科學啟蒙

多講些科學知識、科學家故事,孩子們學會用科學的思路來思考世界。

5.鼓勵孩子們報告新發現

當孩子發現“羽毛會浮在水上”、“木頭可以被點燃”等,家長應及時給予表揚。如孩子沒有發現什麼,便要經常啟示他逐漸有所發現。

希望我的回答幫助到您。





魯冰花開


為孩子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

比如,引導孩子自制玩具,讓孩子綜合運用折、剪、畫、編、扎、釘、粘等方法做科學小試驗,為孩子準備紙、布、線、膠水、磁鐵、各種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給孩子提供各種材料。

為孩子提供諸如積木、插塑、拼裝玩具、橡皮泥、沙石等用具,同時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廢紙讓他撕,買一些蠟筆教他畫,準備積木、拼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

開展各種動手操作活動。

比如,用筷子夾玻璃球、撕紙屑做圖案,用毛線穿紐扣ABAB的形勢來穿,等遊戲,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不但孩子感興趣,同時能促進他的小肌肉發展。

指導孩子製作手工。

父母可從教孩子玩摺紙和剪貼開始,指導孩子製作手工。如,對2—3歲的孩子,可從簡單的一步摺紙學起;3—4歲的孩子,可學2至3步的摺紙,並開始先學剪紙條,後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還可貼成花籃;4—5歲的孩子,可學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製作汽車、輪船、大炮、飛機、小鳥等。

手指遊戲

是一種一邊唸誦兒歌或者韻律,一邊協調雙手動作變化的遊戲,玩手指遊戲的時候,我們手做動作,口唸兒歌,眼做協調,全身的能系統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感覺統合能力,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得到了訓練。

總之,孩子天生是動手的行家,只要給他足夠的空間,他就能玩出無窮的花樣。因此,父母要從單一的價值觀中走出來,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想、多玩,關鍵是多動手,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自信、樂觀、有創意的人。


小小思維家


在培養孩子愛動手愛動腦這個能力上面,自己花了不少功夫。

我也非常樂意與你們分享。

第一,我們要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愛動手愛動腦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我們大人要先以身則作,我們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多動手多動腦,並且告訴孩子自己嚐到的好處。這樣孩子會模仿我們的行為,也願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去動手和動腦。

第二,我們要幫助孩子養成這個習慣。孩子週末放假在家,我也會買一些拼圖給她畫,讓她自己學著動手把一副作品完成,完成後我會讓她自己給作品拍照留念,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很多的成就感,自然而然也會在日後更加願意動手。

第三,尊重孩子的想法。我規定孩子每週給我上交一副繪畫作品,孩子無論畫什麼畫得怎麼樣,我也會表揚她。有一次,她完全不按照我給她的範本繪畫,我沒有指責她反而誇她做得很好,這畢竟是她自己動手和動腦後的成果,我不能就此潑冷水。久而久之,孩子更願意去製造更多自己腦海中的想法。

以下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作品,給大家欣賞。培養孩子的動手和動腦愛好是個長期的過程,始終要堅持下去。而且不能說沒有看到收穫就放棄,播種和收穫不在同一個季節的。

我是沒有感情的情感,很喜歡聊聊育兒方面的,我的頭條文章都是關於育兒的研究,喜歡就請移步我的頭條裡吧。





沒有感情的情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十月懷胎迎來一個小寶貝,大家都當成掌上明珠一樣對待。全家圍著孩子轉,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這也不讓碰那也不準摸。我個人是非常反感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各位家長要冷靜地想一想,自己平常是不是也“親力親為”呢?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

現在不讓孩子做,等孩子長大了,他就什麼都不會做,也懶得去做,因為在他的心中,爸爸媽媽早晚會為自己安排好的。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悔之晚矣。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總是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孩子看到花兒很漂亮,他自己會努力地把小手伸出去摘那朵花,這就是孩子基本的動手能力。

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前提條件。3歲前的孩子處於行為的敏感期,家長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多讓孩子動手做事。讓孩子多動手可以鍛鍊孩子動作的協調性和準確性,促進孩子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孩子多動手幫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讓孩子體會父母的不易,從而懂得孝敬父母。

父母應怎樣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呢?這個其實並不難,家長不要事事代勞,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生活中提高孩子動手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

1.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理,自己的事情儘量自己完成

孩子學會走路之後,活動範圍明顯擴大了許多,這時的孩子非常願意做些事情。但是他們手、腳的協調能力還不完善,做起事來常常“笨手笨腳”,家長千萬別因嫌孩子麻煩或礙手礙腳而剝奪孩子學習勞動的機會,家長可以耐心地、反覆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跟著模仿,慢慢地就會從不熟練到熟練,最後運用自如了。可以教孩子自己逐漸學會繫鞋帶、脫衣服、放被褥、收拾自己的房間,洗一些簡單的東西,等等。

2. 鼓勵孩子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

家庭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也可以看做社會的縮影,家長要引導孩子多為父母做些事情,可以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如掃地、擦桌子、洗碗筷,等等,從小培養孩子為他人著想的意識。

3. 父母要善於稱讚孩子

當孩子努力去做了,或做得很好時,家長要立即予以稱讚和鼓勵,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種稱讚儘量不要以實物的形式,比如給孩子買玩具,買好吃的東西等,因為這樣容易刺激孩子的虛榮心,時間久了,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總之,生活中處處都有機會,只要有足夠的空間,孩子就能玩出無窮的花樣。父母要從傳統的價值觀中走出來,鼓勵孩子多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想,關鍵是多動手,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自信、樂觀、有創意的人。








思雲媽媽說


一、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學會思考不需要進專門的訓練班,在生活中就有許多機會,關鍵是家長要學會認識並抓住這些機會。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曼回憶說,他父親常常讓他思考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來培養他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

二、為孩子的思考創造條件。

好奇、好聞、思考、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讓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思考就成為孩子非常喜歡的事情。但現在現實中,孩子進行思考的空間越來越來窄。他們被迫思考成人要求的而他們自己卻沒有興趣的問題,他們最適宜的學習方法是-----遊戲,常常被忽視,加上家長的包辦代替,孩子沒有自己分析、思考、判斷的機會,一切都是有成人計劃好了、安排好了的,他們不需要也不可能自己考慮任何問題,只能按成人規劃好的軌道運行。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思考的熱情慢慢減退了,思考的能力慢慢消失了。

因此,要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會思考的習慣,家長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拓展孩子思考的空間。 培養孩子愛動腦筋,可找一些家庭用品來和他玩遊戲,叫他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出這種東西的使用方法,並且說一說還有什麼新的用途。

例如報紙是看新聞的,它還用來折帽子、做風箏等。此外,您也可以教孩子利用身旁的報紙、舊書、廢棄的包裝盒、筷子、舊掛曆、使用完的筆芯、小石頭、樹葉等做各種工藝品。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得到,通過變廢為寶的過程來開發孩子智力。父母可以先動手做示範,然後讓小朋友自己動腦筋想一想,還可以做什麼,並讓他試著動手做。

想要教寶寶學漢字的看過來~安利這款非常好用的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將識字當做遊戲,讓寶寶輕輕鬆鬆學會漢字!


笨點點


現代教育中,父母們越來越忙,陪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到了90後這一代,也行是父母在玩手機,孩子們也在玩手機,iPad,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哦。

今天,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首先,要改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天下沒有沒有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各種興趣班,輔導班都竭盡所能給孩子上。長期以往,容易造成父母、老師總是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全面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明智的父母不僅重視孩子學習成績,更重視孩子的能力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孩子遠離“高分低能”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現在社會越來越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這是很多終日埋頭苦讀的孩子所欠缺的。

父母要重視發掘孩子的潛力和能力,衝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孩子的動手能力教育列為重要的教子課題。 其次,要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就該保護起來,很多事情都替他去做,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做事也做不好還破壞東西,也缺乏引導的耐心,就索性自己替他做了,然而孩子卻一次次失去了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

長期下去孩子會對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賴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情也推脫給父母,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惰性,難以自覺地動手實踐,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願動手。 再次,相信孩子能行。

實踐出真知,要想孩子把書本上學來的知識真正將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財富,需要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為天才。

實踐的過程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檢驗,孩子在實踐中才會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敢嘗試或害怕失敗,父母不要對此冷嘲熱諷,而是要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 小編介紹以下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孩子提高動手能力。

1、多做遊戲 孩子們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時,老師們陪著他們做了各種遊戲,但未必都適合和足夠。我們可以領著孩子多做一些遊戲,通過做遊戲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比如,可以模擬某些場景,製作手工,舊衣服改造利用,用廢紙箱搭房子,通過遊戲來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應該有不錯的效果。

2、為孩子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 巧婦難拿無米之炊,讓孩子有環境和物品動手是前提條件。舉個例子,引導孩子自制玩具,讓孩子綜合運用折、剪、畫、編、扎、釘、粘等方法做科學小試驗,為孩子準備紙、布、線、膠水、磁鐵、各種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現在不少小孩的放假亂糟糟的,可以藉此機會,把孩子做的作品充分利用,拿來佈置房間,也有利用孩子養成整理裝飾房間的好習慣。把孩子的小作品變成大作品,諸如孩子的剪紙、手工作品擺放裝飾,繪畫塗鴉和公仔等,都可以用來裝飾房間,從小到大,一步一步一個腳印。 父母記得用拍下孩子各個瞬間留存美好記憶,還可以做成相冊或者相框掛起來哦。

3、適當做些家務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是一個褒義詞,如果一個成年了被打上這樣的標籤,多數和他小時候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因此,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很有必要,也別嫌棄孩子越幫越忙。例如洗衣服,先談談用洗衣的工作程序,這是工作計劃的學習;然後告知怎麼操作洗衣機及用哪些洗衣液;檢查每件衣服再放進洗衣機去……,這個流程就是不教而教的實施,孩子學會認真工作,謹慎使用工具也是安全教育。 更重要的是借做事的過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也促進孩子認同家庭、加深親子關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僅能使孩子獲得一雙巧手,更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成熟。


呆小萌落筆畫秋楓


以身作則.從小事教起,言傳身教比如教洗碗要不怕碰壞.洗不白。這些事讓他做不足處我們補上。沒事看看書.聽聽歌不要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玩手機!當然,文化生活是要的,但要時間性。還要家人一起相量時間怎麼安排,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玩些什麼要得當.千萬別弱愛過頭(最怕老人家)。以身作則,嚴以自律言傳手教,授於小愛以視大愛。[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