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招安之後,梁山108將開始了南征北戰。起初,他們還算順利,無論是征討遼國,還是剿滅王慶和田虎,好漢們都沒有折損,頂多身受重傷而已。然而,從征討方臘開始,108將從無戰死的神話,就此被打破。起初是宋萬、焦挺和九尾龜等副將,最後連張清、董平和秦明等正將也都戰死。

等到徹底剿滅方臘,102位好漢(公孫勝、安道全、皇甫端、樂和、蕭讓和金大堅者6人沒有參與)只倖存36位,有66人戰死。

後來魯智深坐化,林沖中風,半年後而死;武松斷臂在六和寺出家;李俊帶著童威童猛出海,開闢新事業;燕青悄然隱退;張橫、穆弘、楊雄、孔明、朱貴、朱富、白勝和時遷病逝。

最後,宋江、盧俊義被高俅等人害死;吳用、花榮自縊於宋江墳前;李逵臨終前喝下毒酒;戴宗、阮小七等人,或是出家,或是罷官,或是辭官,或是回到家鄉做富豪等。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疏忽花榮形象

對這樣的結局,很多讀者用“悲劇”來形容。為何梁山108將前期無敵,最後卻戰死那麼多人?他們的結局真的很悲劇嗎?這些問題,其實我們只要從原著出發,站在歷史角度和作者角度去看問題,就很容易明白。

一、為何108將徵方臘死傷慘重?

招安之後,梁山相繼征討了遼國、田虎、王慶和方臘,統稱為“徵四寇”。

然而,征討田虎和王慶的部分,其實屬於插增,比如簡本水滸中,就沒有這部分。當時帶有這部分的水滸,書名全稱也會提到這一點,比如《京本全像插兼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既然是插增,自然不能破壞原書結構和邏輯,故而梁山好漢在這兩次戰役中沒有折損,這是很正常的事。否則,到後面徵方臘時,就無法自圓其說了。所以,這兩部分不做討論,只看徵遼與徵方臘部分。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方臘、龐秋霞形象

那麼,梁山好漢為何徵遼無損傷,徵方臘卻嚴重減員呢?

1.從原著內容來看

即便面對強大的遼國正規軍,依然能在不損任何頭領的情況下,打得遼國投降大宋。從這一點來看,梁山好漢彷彿無敵一般。從原著內容來看,好漢們多是北方人,徵遼時正當壯年,對北方地理熟悉,法師公孫勝和神醫安道全也都在,即便無法破陣,九天玄女也能暗助,所以即便有挫折(比如無法破陣、張清被射中脖子),他們依然能克服,好漢們也沒有損折。

而徵方臘時,隨著好漢們年齡增長,一直勝利出現驕傲心裡,對南方地理不熟悉,加上公孫勝和安道全兩位關鍵人物的離去,所以出現戰敗、折損也就不足為怪了。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安道全形象

2.從歷史角度來看

從歷史角度來看,徵遼沒有史實基礎,純屬作者創作;而徵方臘則是在史實基礎上的演義,不可過分改編。就好像《三國演義》,儘管作者“尊劉貶曹”,偏向劉備陣營,但他依然不能寫諸葛亮逆天改命,蜀國統一魏吳,而只能按照史實寫三分歸晉。

歷史上,宋江等人招安之後,的確參與徵方臘,《宋史》有提及。

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過人,不若赦之,使討方臘以自贖。

《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也有記載,宋江招安後隨童貫征討方臘。當然,歷史上宋江實力很弱,張叔夜以一千勇士就打敗了宋江,而方臘則實力很強,所以宋江征討方臘有損傷很正常。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張叔夜形象

戰爭中,遇弱無損傷(或者說損傷很少),遇強有傷亡(或者傷亡慘重),本就是很正常的事兒。

其實,從水滸成書角度來說,徵四寇都是後來逐漸添加的。既然最後才徵方臘,自然前面部分不能有好漢折損。

3.從作者角度來看

徵遼其實非徵遼,而是“抗金”。侯會的《水滸探源》,孫述宇的《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中,都曾列舉過許多例子作為證明。

比如,梁山曾與曾頭市交戰。作者特意點明,“這老子原是大金國人,名為曾長者,生下五個孩兒,號為曾家五虎。”連曾家五虎,可能都是在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五個兒子,分別是完顏宗峻、完顏宗望、完顏宗堯、完顏宗弼(兀朮)與完顏宗乾。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金兀朮影視形象

遼國都統軍是兀顏光,兒子是兀顏延壽,兩人都驍勇善戰。實際上,“兀顏”是女真姓氏,《金史》中就有名將兀顏畏可。洞仙侍郎孛堇相公,這裡的“孛堇”,女真語中是部落首領之意。兀顏和孛堇,一文一武,都和金有關,這不是巧合。另外,遼國還有猛將阿里奇,“阿里”其實也是女真姓。

還有許多地方,也能證明這一點。

比如,浪子燕青的原型人物是抗金義士梁青;大刀關勝的原型人物是濟南抗金名將關勝;扈三孃的哥哥扈成,南宋中興時他在抗金戰爭中立下不少功勞,水滸也提到了這一點。最後寫人物結局時,朱仝隨劉光世大破金軍;張清和瓊英的兒子張節,隨吳振(應該是吳玠)大敗金兀朮於和尚原,“殺得兀朮亟須髯而遁”;呼延灼更厲害,“領大軍破大金兀朮四太子,出軍殺至淮西陣亡”等。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呼延灼形象

就連水滸書名中的“忠義”二字,也都是源自南宋初期抗金組織的“忠義民兵”“忠義巡社”“忠義人”“山寨忠義之民”“忠義山水寨”等。(水滸在之前書名是《忠義水滸傳》)

作者為何要寫好漢們徵遼(抗金)呢?李卓吾在點評水滸時說過這一點。

《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洩其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洩其憤。

當然,這裡的“遼”其實是指“金國”,畢竟是金人滅了北宋。好漢們沒有損傷就能打敗遼國(金國),這就說明當時北宋大有忠臣良將存在,他們能力很強,只是皇帝昏庸奸臣當道,不用這些人而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者藉此是告誡時人後來人:我們這片土地上,從不缺人才,只要皇帝英明,大臣肯選賢舉能,就不會有異族入侵、國家滅亡等事。

總之,個人以為,徵遼無損傷也罷,徵方臘死傷慘重也罷,都是作者情感的寄託。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方臘

二、梁山好漢戰死,意味著悲劇嗎?

原著中,作者把方臘定位為禍亂反賊,其部下將領、臣民也多次說過,一些將領如金節、段愷甚至倒戈相向,歸順宋朝。從這一點來看,方臘不可能是英雄,所以作者寫梁山好漢戰死,並不是諷刺他們,更不是歌頌方臘。

很多人覺得,梁山好漢戰死,或者後來被毒死害死,是很悲劇的事。事實上,梁山好漢之死,並不是悲劇。

1.從原著內容來看

之前的文章中個人分析過,宋江之所以招安,是因為梁山十萬人每天消耗很大,且好漢們要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的性命、名聲考慮,還有宋江的忠義之心。如果不招安,梁山108將並不能撐很久,所以宋江招安時,只有魯智深、武松、李逵等寥寥數人反對。而一旦招安,這些人也不抗拒,都願意隨宋江殺敵報國。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宋江形象

其實,好漢們不僅渴望招安,而且即便戰死,他們也不覺得悲劇。

阮小五、阮小七掛孝已了,自來諫勸宋江道:我哥哥今日為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死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先鋒主兵,不須煩惱,且請理國家大事。我弟兄兩個,自去復仇。

阮小二戰死後,阮小五和阮小七就說,哥哥為國家而死,比死在梁山泊強多了。因為如果不招安,好漢們始終是“反賊”,即便他們的兒子孫子,依然會被這樣罵。試問,誰願意自己被罵,孩子也被罵?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阮小二形象

再看好漢們戰死,他們和孩子的待遇怎麼樣。

隨降聖旨,將這已歿於王事者,正將偏將,各授名爵:正將封為“忠武郎,”偏將封為“義節郎。”如有子孫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襲官爵;如無子孫者,敕賜立廟,所在享祭。

後來,宋清的兒子考中功名,官至秘書學士;張清的兒子依舊是武將,殺敗金兀朮。樂和、蕭讓等人也都終身快樂。從賊寇到忠良,梁山好漢不但擺脫了罵名,還能獲得名爵,終身安樂,即便戰死也立廟祭祀,流芳百世,福廕子孫,這難道不是很值得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一定要功成身退,歸隱山林才是大智慧,才是好結果。其實每個人追求不同,如願以償便是好。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央視水滸阮小七形象

宋江雖然身死,然而功成名就,並無怨悔;李逵、吳用和花榮,以身報恩,追隨宋江;李俊帶著童威童猛,下海開國;燕青帶著珠寶,急流勇退;阮小七雖然罷官,但回到石碣村打魚,落得個逍遙自在;公孫勝自歸修道,朱武和樊瑞也隨之一起;武松出家六和寺,八十善終,且封“清忠祖師”;李應和杜興回到獨龍崗,重做富豪;柴進回家,騎馬打獵;戴宗出家,大笑而終;宋清娶妻生子,名爵田產皆有,兒子也頗有出息;孫立孫新和顧大嫂,又回到登州做官;關勝、呼延灼、朱仝也都有功……即便是秦明、徐寧等戰死的好漢,也都為朝廷效力,捐軀赴國難,了卻君王天下事。

每個人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都很好嗎?怎麼能算悲劇呢?

2.從作者角度來看

如果梁山好漢從頭到尾都沒有人戰死,徵遼國能贏,平田虎、王慶和方臘也沒有折損,那麼水滸無疑成了爽文。若是這樣,恐怕水滸也不可能位列四大名著中。所以,作者能做的就是儘量符合歷史,符合現實情況,讓好漢們有折損,這是常人難免的事。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宋江

其實,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時,就可以發現,水滸和西遊的套路一樣。

《西遊記》開篇就說,“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說明西遊的主題是“釋厄”。從後面的情節來看,西遊的確是說唐僧師徒五人消除罪惡、災厄的事兒。唐僧、孫悟空等人前期也有罪惡,或是鬧天宮被壓,或是調戲嫦娥,或是貶下凡間吃人等,都有魔性。當他們完成取經大業,這種魔性也隨之消除,他們也因此能修得正果,重歸天界,成佛成菩薩。

梁山108將也是這樣,第一回中,作者就賦予了梁山好漢神魔特性。

徵方臘死傷慘重,108將的結局很悲劇嗎?

​梁山好漢原是天罡地煞下界,因為前期有魔性,被鎮壓在伏魔殿。一旦他們消除魔性,就能重新成神,並回歸天界。水滸結尾時,作者也用詩這樣說: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不但在天上成神,還在人間青史留名,這難道是悲劇嗎?顯然不是。

參考資料:《水滸傳》《宋史》《三朝北盟會編》《水滸探源》《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