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總是送別人回家的他,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

他送了無數人回家團圓

最終,自己卻沒能回家

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吳騫

在完成最後一次護送任務後病倒

不到一個月後

他37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吳騫校友,一路走好


  吳騫2005年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他是湖北省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名調度員。為幫助一名流浪街頭的失聰男孩找到親人,春節前,他護送男孩回到老家。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他最後一次執行這樣的護送任務。任務完成後第三天,他被突如其來的高燒擊倒,不到一個月後,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本應大放光芒的年齡。

完成最後一次護送任務後病倒

  1月16日中午,武漢市救助管理站接到一個特殊求援:漢口火車站發現一名獨自坐火車來漢的9歲失聰男孩,現已聯繫到家人,需要救助站儘快護送回廣州!

  此時正值春運,救助站除了開展常規的救助管理工作之外,還同步開展了“春運困境群眾援助”“寒冬送溫暖”等助困活動,人手十分緊張,很難臨時抽調出工作人員執行這次任務。身為救助管理科調度員的吳騫便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派”了出來。其實,他也已經連續工作多日了。

  跟家裡電話打了招呼後,吳騫扛起揹包,和其他3名同事立即趕往火車站,在休息室見到了等待回家的困境兒童。

總是送別人回家的他,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

  春運期間本來就一票難求,一下要解決4個人的往返車票和孩子的去程車票,更是難上加難。作為護送領隊,吳騫一到車站就忙著協調鐵路工作人員、制訂往返計劃、購買車票。雖然最終確定回程無票,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護送路程。

  孩子溝通困難且活潑好動,一路上的照料需要格外費心。16日晚10點,當把孩子平安交到在站臺上等候多時的父親時,吳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跟同事說:“看到他們父子在過年前團圓,心裡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沒有返程車票,在與車站有關方面協調後,護送人員一行終於得以進入當晚最後一班返漢列車的餐車。此時,已是16日晚上11點半。

  餐車座位有限,吳騫藉口“坐一天火車了,怪難受的,我站著舒展筋骨”,把座位讓給了同事。半夜,同事看不見吳騫四下尋找,發現他盤腿坐在列車狹長走道的角落裡,睡著了……

總是送別人回家的他,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

  17日凌晨4點,吳騫一行抵達武漢。眾人分別時,他很歉疚地對女同事們說:“下次給你們安排正常的差,不能讓你們半夜回家了,這次是我的‘鍋’。”

  對於救助站工作人員來說,這麼急、這麼晚、這麼累的護送,再正常不過。但正是這樣一次再普通不過的護送,卻成了吳騫的最後一次。

  17日早上7點,回家休息了不到4個小時後,吳騫像往常一樣提前1個小時出現在單位,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同事問他“為什麼沒多休息一天”。他說:“春運高峰期,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我這個調度人員要是歇了,你們非得想死我。”

  誰也沒想到,這句玩笑話成了日後同事們心中隱隱的痛。

  18日一早,吳騫突發高燒。此後,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愈演愈烈,而吳騫則高燒不退。家人、朋友、同事都覺得他還年輕,一定能戰勝病魔凱旋而歸,就連他自己都在朋友圈說“做了好事要有好運啊”!然而,事與願違,肺部CT出現問題、呼吸越發困難……吳騫的情況越來越糟,於2月10日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他愛的人們和愛他的人們。吳騫的母親因相似症狀仍在雷神山醫院接受治療,親人至今還不忍將獨子病逝的消息告訴老人。

粗獷男孩的細緻

  吳騫是武漢人,出生於1982年11月,2010年考入武漢市救助管理站,並選擇了風險最大的流動救助科。初入工作崗位,就要面對可能患有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流浪乞討人員,對吳騫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是極大的考驗。但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交上了讓眾人滿意的答卷。

  流浪乞討人員蓬頭垢面,他不會嫌棄掩鼻躲避,總是衝在前救助。有的受助人員戒心很強、過度防備,他和善親切、輕聲細語地和他們溝通交流。如果有年老體弱身殘的受助人員,他會主動上前攙扶……在一次次歷練中,80後的吳騫從隊員成長為隊長,並於2014年莊嚴宣誓成為共產黨員。

總是送別人回家的他,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

  2018年,救助管理站調度崗出現了空缺。站領導找吳騫談話徵詢意見,沒想到他二話不說欣然領命,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該崗位需要協調全站資源、統籌車輛人員,完成無行為能力受助對象的護送任務。在派差中如何一碗水端平,在護送中如何做好保障,歷來是一個難題,不但需要調度員有大公無私的奉獻情懷,還需要有運籌帷幄的統籌能力和科學有效的協調能力。

  吳騫上任後,每天提前1個小時到崗,捋思路、擬計劃、查線路,提前摸清受助人員的基本情況、身體狀況、護送緊急程度和目的地。對工作人員的排班情況、身體狀況,甚至家庭困難,他也儘可能全面掌握,以便組建最適合的護送隊伍。對於護送患有傳染病的受助人員這樣的“急難險重”任務,吳騫總是默默地安排在自己頭上。在做好站內調度的同時,吳騫還鑽研鐵路線路,熟知各種換乘方案,確保了護送隊伍往返順利。

  救助管理科科長劉勇評價道:“調度崗不但要了解受助人員,還要了解工作人員。這個小夥子全都做到了。”這個看似粗獷的男孩,細緻地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囑咐戛然而止

  將工作放在首位的吳騫,是一個喜愛動漫手辦的普通80後,是家中的獨子、兩個年幼女兒的父親。他的微信暱稱叫“愛家的男”。在很多人眼裡,他把救助站當成了他的家,並努力將這個家照顧好。

  與同事出差,需要在途中值班時,他總是把自己安排在最困最累的時間段;長途護送就餐困難,他把好吃的飯菜讓給同事,自己吃泡麵;護送途中,他一路上照顧受助人員吃飯喝水上廁所,像家人一樣耐心。

  一次護送途中,他突然痛風發作,強忍著病痛堅持先完成任務再下車買藥;每一次安排出差時,他細細交代途中注意事項,再三提醒出站時間;途中購買車票、安排值班、聯繫交接,這些工作他都承擔下來。所有與吳騫打過交道的人,都認為他是個敦厚善良、天性開朗的暖男。

  隔離期間,吳騫還惦記著救助管理站和未完成的工作。“救助站內的大廳和漢口火車站的救助點,還是要搞個測體溫的,形勢不樂觀。”“那個孝感籍的受助人員在護送日程上,看現在的疫情情況,要不要調整方案?”“跟我一起出差的3個同事身體狀況如何?有沒有問護送回廣州的那個孩子身體怎麼樣?”“你們做好防護,特別是站內受助人員,近期別安排護送了。”……他的叮囑在2月7日戛然而止。那天,他發了最後一條信息:“每天咬牙檢查,就是為了身後的她們。期待我的拐點早點到來。”

總是送別人回家的他,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

  然而,他終究沒有等來拐點。

  2月10日,吳騫病逝的消息傳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瞬間淚目。大家在微信群裡緬懷他的點滴,不願接受這個敦厚善良、天性開朗的大男孩永遠離開的事實。

  他送了無數人回家團圓,最終,自己卻沒能回家。

  吳騫,春天不遠了,待武漢的櫻花爛漫時,歡迎你回家看看,看人間安好。


中國社會報記者:周 亮 通訊員:劉 路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 劉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