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去哪裡了?有沒有可能被野獸吃掉了?

東海小長空


大家好,感謝悟空提出的這個個問題。對於老子西出函谷之後的去向,歷來就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去了哪裡這是一個歷史之謎,但是人們可以發揮想象力去猜測,一切皆有可能。

其實根據老子的思想,我覺得歸隱的可能比較大。

之所以認為他選擇歸隱,是因為他在《道德經》中所表現出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思想有關。老子一直在官場混,即使他沒有過多的參與朝堂上的爭名奪利,但是他看到了很多,他不僅看到了官場的黑暗,也看到了皇室的無能和人民的疾苦。這對於憂國憂民的老子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厭倦了,就選擇歸隱。

白玉蟾祖師詩中提到:“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常世人間笑哈哈,周遊四海你為啥。苦終受盡修正道,不染人間桃李花。常世人間笑哈哈,爭名奪利你為啥。不如回頭悟大道,無憂無慮神仙家。清靜無為是吾家,不染凡塵道根扎。訪求名師修正道,蟠桃會上赴龍華。”

看到了吧,道家的人就有這種灑脫和飄逸,厭倦了,就周遊四海,體悟大道。所以出了函谷關關,老子去體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這本來就是他的夢想。約幾個好友,喝幾杯香茶,談玄論道,這種生活更適合這個時期的老子。而且出了函谷關,不遠就到終南山,終南山本來就是修道聖地,高人甚多,還有傳說中的崑崙等仙山都在西北,所以去尋找自己的夢想才是他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也有人說他去了西方,化胡為佛教化眾生。

對於這種說法,我覺得比較牽強,如果當時的老子是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的話,我覺得還有可能,但是作為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我覺得翻山越嶺去印度,那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儘管老子是一個聖人,但是他畢竟也是一個人,是人就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所以我個人認為化胡為佛這種說法只能是一個傳說。而且佛教的修行方法和《道德經》中的思想也不同,所以這種可能微乎其微。

在那個時代被野獸吃掉也不是沒有可能

那個時代兵荒馬亂的,而且在野外野生動物很多,除了函谷關,有很長一段山路才能到達長安,他一個老人,騎著一頭牛,也跑不快,所以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

被函谷關守將尹喜接回家中

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尹喜本來就好道,好不容易遇到這麼一位聖人,他不可能輕易就將老子放走,而且《道德經》也是在尹喜的請求下老子才寫的,寫完傳授給了他,所以很可能看到尹喜這麼好道,就收他為關門弟子,並一直住在他那裡。尹喜為了防止外人打擾老師清修和老師的安全,就對外宣稱老子已經西去。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代楚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所以綜合以上個點,我個人認為入深山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被尹喜接到家中奉養最合理,其餘兩種說法有點不切實際。當然,一切皆有可能,具體如何,大家可以留言探討!




馬哥讀史


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鉅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

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

《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西行成仙!!東歸成賢!!


有李行天下


快速瀏覽】

  • 神龍見首不見尾

經常有人會問,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各種解釋都有,但是我注意到了哲學家的解釋:“這裡是無窮的辮證迷霧!”

所以在這雲遮霧障的二千多年中,老子乘青牛時隱時現。如此高人,仙蹤何處?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老子天下第一

無論這個世界如何神秘和豐富,但人類的哲學只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古希臘哲學,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老子哲學。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世人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學家。遺憾的是,目前有關他的生平事略已難祥細考證。

根據巜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

他曾在周朝做過“守藏室之吏”,就是國家圖書館的官員。在東周首都洛邑進修求學之際,進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獻的“守藏室”工作,得以見識最高級別的典章制度、政治興亡的有關檔案,他孜孜不倦的博覽群書,用功學習,學問淵博,見解深刻!

在春秋時期,周室衰敗,各地封王早就不把周室的存在放在眼裡,令人憂慮的是周室內部也發生動亂,未卜先知的老子覺得自己該走得了,於是丟下鐵飯碗,騎上一匹青牛,隻身前往西域(秦地),而函谷關是必經之關隘,僅僅一條小路通向西域(秦地)。

函谷關的守備長官名叫尹喜,他是一個知識型官吏,精通《周易》,他一早來到城頭暸望,古代時興“望氣”來預測一些事,只見東邊於碧空中一團紫氣自東向西直奔函谷關而來,他突然記起昨晚上的龜紋顯示的巜乾卦》中的第五爻,這是上卦的中位。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尹喜大喜,料定今天有聖人路過這裡,於是趕緊叫清潔工灑掃細黃土路面遠達四十里。夾道焚香,自己率大小官員,名望人士,侍立路邊恭候光臨。

終於望見老子騎青牛款款而來。

尹喜飛奔下樓,打開城門,請老子登上城門樓中客房坐定,端茶倒水,洗手淨面,老子不卑不亢,一切盡在不言中。

尹喜面對老子納頭便拜說:“我仰慕你的道德學問,想拜你為師。”

老子說:“我己老了,腹中空空,沒有什麼學問,不好意思教你哈。”

尹喜拜師心切,心一硬、臉一紅、眼一鼓:“要過關可以,請你出示通行證”。

老子聞言不悅:“老夫本是辭官歸隱之人,沒得啥勞什子“通關文書”,隨便你咋個!

尹喜連忙現場表演川劇變臉:“如果先生能將你的學問道理著錄下來傳給我,弟子自然恭送老師出關。”

老子略一思索,接過尹喜遞過來的筆,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後世稱為巜老子》的一部書,因為上篇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故稱巜道德經》。

尹喜認真拜讀後,最後決定放棄官職,與老子同去西域(秦地),從此以後,老子飄然而逝,不知所蹤,消失於歷史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話題才開始

老子決定辭職去官,就意味著要飄泊江湖,熟悉《周易》之《乾》卦的老子反覆研究了上九:亢龍有悔。

他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間已經飛騰到了相當高度,不要貪求更多東西,猶如飛騰到一定高度的龍,不能再向高處飛。

然而如果首尾呼應便可以無休無止,天道循環。所以天下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也難說什麼叫開始,什麼叫結束。

  • 老子消失了嗎?

一,《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莫知所終。

二,漢巜列仙傳》:(關令尹喜)“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

  • 回到成都

現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好象有一個現代化的名字了:成都文化公園),原來是一個道觀,玄宗李隆基幸蜀後的行宮,住在裡面,循例以後再也不能住人。

宋代時改名為青羊宮,於是產生以下說法:

一,“宮乃老子乘青羊降其地。今有臺存焉。”見趙閱道巜成都記》

二,“老子謂關令尹喜曰:“千日之後會我於蜀之青羊市”。

三,“蜀有青羊宮,傳為老子期張道陵於此說南北斗經,後人因而廟祀。至唐上玄元,輪奐尤甚。”見劉沅《重修青羊宮碑記》

李白的《登峨眉山》首句則讚歎:“蜀國多仙山”。道教在四川的遺蹟甚多,影響最大的如“鶴鳴山”、“青城山”、“純陽觀”等等。作為道教始祖,老子最後可能生活在成都市的“青羊觀”或者城北的“玉局觀”......

  •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這是道家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更高層次的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的繁華中,在心靈淨土獨善其身,口喧“善哉”,願歲月靜好,願得紅塵無憂。


良人執戟2


據目前相關考證,幾乎可以推斷老子出函谷關是去了甘肅。據史料記載,老子的足跡經過此處,由此可以推斷。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一、甘肅學者解開歷史謎團?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肅蘭州召開的“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小組討論會上,張炳玉研究員宣讀了,他和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延濤研究員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肅——試揭一樁千古之謎》的論文,並稱他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關後“莫知所終”的歷史謎團。“根據有關史料、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推斷,老子出關後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最後在甘肅臨洮縣‘飛昇’”。此言一出,引起在場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大概因為是信史的權威性,似乎對老子‘所終’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國際論壇上,我要試圖解答這一謎案。”張炳玉說。張炳玉認為,老子出函谷關,繼續西遊,足跡遍佈甘肅。

他的行程線路大體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清水、禮縣、秦安、甘谷、隴西、渭遠、臨洮、蘭州(皋蘭)、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門源、張掖、高臺、酒泉(居延海)等地後,迴歸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飛昇崖“飛昇(去世)”。

二、老子西出的“關”是“函谷關”還是“散關”?

史學界有關老子西行至何關,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這是多數人的觀點;另一說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張炳玉說,老子西行是經過函谷關,而真正意義上的“出關”是指散關,理由是:

  • 1,老子對周王朝絕望,決定遠離周朝到他國去,如果到了函谷關就算“出關”,並未達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為函谷關仍屬周朝版圖;
  • 2,從歷史典籍可知,酈道元在其所著《水經注》裡,早已對老子西行出關的“關”鎖定為散關;
  • 3,“強老子‘著書’”的關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隴西(今甘肅臨洮)人,秦國大夫,曾作散關令,而非函谷關令。

東晉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這說明老子“至關”著《德》《道》二經的“關”是散關。


不講李說史


老子自己說,“死而不亡者壽”,應該就是對他自己去處的最好解釋了。

歷史上關於老子最終結局的說法,很多:

有人說,化胡,一氣化三清,此說法產生出一個新名詞“杜撰”(五代時一個姓杜的大臣說的,所以叫“杜撰”);

有人說,羽化登仙,成了太上老君;

有人說,長生不老,到了一個亂世,便轉化一個身份出來救世,然後再隱去;

老子西去,函谷關受尹喜“脅迫”作《道德經》。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那麼問題是,他為什麼選擇西去?

亂世之下,民不聊生,老子作為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學者,著書立說教化世人,後來發現,沒用,還是死樣子,於是,選擇了離開;

西去,在每個民族的歷史中,都有一個神仙居住的“聖山”,在中國,那肯定就是“崑崙山”了。西去,定是往崑崙山去嘍。

道家認為人可以長生不老,據說中國早就有了真正的鍊金術,只可惜成本太高,後來失傳了。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那麼他是否可以做到長生不老呢?

“曲則全,枉則直……”道家思想本來就不會用一個絕對的概念來定義一個事情。所以老子西去,走了,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沒有定論。

你說他死了,沒人知道屍體;你說他活著,沒人見過真身。

老子肯定活著,在幾千年中國文化的骨子裡!

咱們不妨用現代思維來解讀一下司馬遷的春秋筆法。首先可以肯定是,老子是入過仕做過官的,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幹過國家級圖書館館長什麼的,只是後來沒做了。照司馬遷的說法,老子辭職是覺得沒意思,於是隱居了起來,可為什麼後來又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呢?

司馬遷沒說,但理由並不難想。

在中國人的古老概念中,西邊人煙稀少,跟天界仙境掛邊,老子西行那是為了遠離塵世,修道飛昇。

所以說,西行一說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宗教神話色彩,比較符合老子的身份。

可歷朝歷代總有人在西行的基礎上繼續追問,老子西行去哪了?

其實這種追問都是帶著世俗目的的。

有的說,老子西出大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在印度教出了釋迦摩尼這樣的大弟子。

這不過是道教為抬高自身地位貶低他人的說辭。

還有的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了腳,煉丹修道,最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了。

持這種說法的甚至考證出了老子西行的路線圖——出函谷關,過散關,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然後又迴轉到了隴西,並最終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昇。而其子嗣呢,則在此地生生不息,繁衍開來。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贊同這種說法,在其所修的《氏族志》中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這麼說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呢?天下李氏出隴西,老子是隴西李氏的太上始祖。

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臺”、“說經臺”、“飛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關的遺蹟呢。

該怎麼評價這種說法呢?消費名人自古有之也。

關於老子最終去了哪?其實還有另一種很世俗,並且有一定文獻依據的說法,啥西行飛昇,老子就是退休後東歸,回河南老家頤養天年去了。

據考證,老子的故鄉在今天河南鹿邑縣,和孔子所在的曲阜很近。

正因為兩位大師離得不遠,這才有了孔子拜訪老子,並向老子問禮的美談。這事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儒家經典《禮記·曾子問》中都有明確記載。

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不僅極高,而且很酷。他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西行成仙!東歸成賢!

好像成仙最後佔了上風,這也許更符合中國人的歷史情趣吧。


o一臉美人痣O


謝謝!吃掉的可能幾乎沒有。

祖先們崇尚內觀修為。與今天科學恰恰相反。。向內修煉是肉眼看不見的。而今科學是以可見的物質入手。即是從外表開始。。當下科學已可上天入雲。但對中醫理論、氣功等卻無力解讀。。

唯務觀已受挑戰。因為科學發現,肉眼不見並非迷信!手機信號也看不見。顯徽鏡之前連細菌也看不到吧!所以科學也承認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

老子、孔子等聖者的內修達到什麼境界?史書無記述。。只有佛經提及佛佗求得正果!缽水中可見八萬四千命。並可預知來日。。我們的祖先,尤其老子`孔子、莊子等是否也達如此成果?這一可能很大。即使不可與佛相比,三界可達、十方世界可遊。但預知來事應該如意。。這一特性功能,歷史上記錄並不少。。

老子得道並不奇怪。相信聖者一生在堅持內觀修為。避免災難並非難事。。所以讓吃一說可能不大。成仙而去卻不得知。。得道與成仙並非一事。史書記飛昇者只是一二人。而記得道之人卻是更多。。


大莫僧人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陽,也有人說他是老萊子,春秋時期人,籍貫也多有爭議。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為什麼“西出函谷關”?

老子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史”,就是皇家圖書館館長。在周景王去世後,周王室起了內訌,和楚王勾結的王子朝奪權失敗,因此從圖書館中偷走了很多珍貴典籍逃到了楚國。老子作為館長因此被牽連。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陽,西出函谷關。

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去了哪裡?

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究竟去了哪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團。《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而《漢書·藝文志》裡說:“老子入關西去,尹喜“去吏而從之”且“俱之遊流沙之西。”

《後漢書·襄楷傳》又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不同的說法把老子的去向引向不同的研究方向。

  •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卻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我們都知道,老子本姓李,而史料中記載的隴西李氏祖籍地“隴西郡狄道東鄉槐裡”同老子去向“流沙之西”剛好相符。因此就該說法來看,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可能到了現在的甘肅地帶。李世民即為老子的後人。

學者張炳玉還提出了老子西遊甘肅的行程路線:出函谷(今河南靈寶縣),過散關(今陝西寶雞),抵達甘肅,途徑天水,隴西,臨洮,蘭州,廣河,青海門源,酒泉(局延海)等地,後又回到了隴西邑,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飛昇”。

  • 而《魏略·西戎傳》裡記載的“《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則印證的是“老子化胡說”,西晉道士王晉還曾編著了《老子化胡經》。後來佛教徒在《西升經》里加了一句"善為泥洹",使文意不清,而解釋說文中的"古先生"是佛,是老子之師,把本來是"老子化胡"的意思改為佛是老子之師"化遊天竺"。因此,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不可信。

其他有關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去了哪裡的說法,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

有說法稱老子在西安便已經病逝。元代朱象先在《終南山說經檯曆代真仙碑記》裡說“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他的觀點是說終南山樓觀臺是尹喜求老子寫《道德經》之地,並且老子最終在此隱居逝世,而這裡還留有還有老子墓。但《史記》說老子寫《道德經》在函谷關,因此這種說法也不可信。

現在還有廣為流傳的“強盜殺人說”,但這種說法在史料裡找不到明確的記載,而流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現代文學或影視作品的宣揚。但無論怎麼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的去向已然成為一個謎團,因此,強盜殺人或者被野獸吃掉都是存在可能的。


青山故壘


其實老子西出函谷關只是為了隱居,去一個陌生點地方(沒人認識他),能夠融入平常生活中,用剩下的有限生命去領悟天地萬物的至理,希望有機會能達到傳說中的至聖之境,以期能超越生死輪迴。以他看慣了人類社會的生靈塗炭,自然界的波詭雲譎,幾乎用盡自己一生的精、氣、神也無法得窺天地萬物的至理,還在慢慢的老去,記得《道德經》裡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多麼的蒼涼與悲愴呀。本人真心希望老子能夠明悟大道,能夠超凡入聖,能為紛亂的人世再次點燃一盞指路明燈。



遠方的碧藍色


老子西出函谷關到底去了哪裡,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所以根本沒有人知道。有人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得道飛昇成了神仙,更有人說成為下八仙之一,這都是幻想,是謠傳。到底有沒有神仙誰又說得清。題主說有沒有可能被野獸吃掉,這也說不準,畢竟老子只是一位學者,手無縛雞之力,那個時代野獸又多,真要碰到被吃掉也有可能。


周老頭聊歷史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