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美雙院士”施一公: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

“中美雙院士”施一公: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

近日,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發現了病毒的蛋白跟細胞的蛋白結合的結構,看清了病毒和宿主細胞接觸時的樣子,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這所大學解析了"全長ACE2與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的複合結構",通俗地講就是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人體正常細胞的,這對研發出相關抑制劑擁有非常關鍵的價值。

據官網介紹,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等發起創辦,於2018年2月14日正式獲教育部批准設立,舉辦方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首任校長由施一公教授擔任。

中美雙院士的施一公是名副其實的“大牛”。據公開資料,施一公1967年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中美雙院士”施一公: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

作為西湖大學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於2016年12月10日先期成立。西湖大學希望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學校以博士研究生培養為起點,創造了中國高校從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養的先例;聘任世界一流科學家,用一流科學研究支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學校規劃,預計到2026年,西湖大學在校學生將達到5000人左右。

校長施一公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的致辭中曾說,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大學創建的前六年(2016-2022),西湖大學只致力於培養博士研究生,依託優秀師資培養一批敢為天下先的優秀青年科學家,挑戰世界範圍內的科學難題,不斷推進人類的知識前沿。然而,我們深知,一所大學的靈魂無法僅僅用科技成就來體現。西湖大學將在2022年開始小規模本科生的培養;學生不僅要通識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和人類的發展與積累。唯此,才能夠批判性地思維,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

“中美雙院士”施一公: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

施一公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亞洲在世界上是最優秀的,你給我五年,我相信西湖大學可以做出一些在很多其他大學難以實現的重大的科學研究的突破。這些突破可以讓我們中國人自豪,哥德巴赫猜想值幾塊錢?牛頓的三大定律在當時值幾塊錢?或者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你可以量化嗎?當然是不可以的。這些二十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最後都在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命運的軌跡,西湖大學是為這些重大的科學發現而建的。

西湖大學將建設鼓勵創新的學術評價體系。無論是學術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還是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都不會成為西湖大學學術評價的主要指標;在這裡,對一位科學家的學術評價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劍指相關領域的最前沿以及實質性進展。這種評價機制所催生的人文關懷和學術氛圍,將形成西湖大學獨特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在一次採訪中,施一公談及到對西湖大學的期望時,說到:“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西湖大學。”施一公表示,因為我意識到如果我早一點得到諾貝爾獎,會對大學創辦創造一個非常好的輿論環境,會讓西湖大學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但是對我而言,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中美雙院士”施一公: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

2008年,施一公決定放棄在國外一切的優厚待遇,回到中國。為了回國,他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研究員的邀請,也婉拒了海外眾多學府拋來的橄欖枝。那麼,施一公為何回國?直到十年後的一次採訪中,施一公說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他說,他要影響一批青年人,他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青年才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